进士
- 积分
- 3834
注册时间2009-11-4
最后登录2024-11-14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仲崇明(南京) 于 2013-6-16 23:42 编辑
由于历代辗转抄写或刊刻的误失,古书中几乎没有不出错讹的,"无错不成书"之谚即是这一现象的归纳。
历代藏书家辛勤校勘古籍、补阙订讹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明代的赵用贤为校五卷本的《洛阳伽蓝记》,先后用了八年时间,以五种不同本子校雠,共改正误讹增补遗漏860余字,方使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成为完本。无独有偶,
清人周叔平校《三朝北盟会编》一书也用了七、八年时间,同样的备尝艰辛。其好友王春敷述其校书缘由称:周叔平"于此书尤珍惜之,而恨其鱼鲁帝虎,前后错杂,几不可句读。因博访藏书家有是书者,不惮委曲借校,如
也是园藏本、东皋柏先生藏本、及浦氏、仲氏诸家本,互有是非,从其是,剃其非,前后积七八年订讹补阙之功,始得文从字顺,可谓勒矣。"(瞿良士《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卷二)他如黄丕烈之校
《国语》、严可均之校《商子》等,俱是数年艰辛,一朝美备。精校出善本,流传至今的历代典籍,其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心血汗水。
联想到谱籍,更是会存在内容的校勘补正的情况。09年有幸得到一位族人赠阅的族谱,如获至宝,翻阅到我的谱系,顿时傻了眼:以我为参照,4代错了10多处(这还是我知道的)。如果我没有看到这本家谱,我以后的孩子翻阅
到,可能给他们的永远是错误的信息,这样家谱的意义就打了很大折扣了。!!
感谢那些正在为家谱校勘补正的人们!!!, 他们正是对典籍负责,对子孙负责的崇高的使命感。他们默默无闻地矻于陈编烂简中,从事着这种为人作嫁衣的苦差。从讹谬中力开真面,恢复 谱籍的本来面貌。
同时,从清人周叔平校《三朝北盟会编》一书的事例看,仲氏家谱的修订,还多了一个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