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泱泱中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仲氏作为圣贤之后,一脉相承,家志和家谱记载最是完整,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家谱在文革中被毁的原因,仲寨仲氏先祖从何时、何地迁居仲寨,尚未查明,现只能从其他资料方面查找、论证。经多方查证和其他宗亲提供的资料,有三种情况大致证明之来历和迁居时间,供同门参考、论证。 1.仲氏二舍人之后说: 笔者根据兴化县志(明代嘉靖卷一“古迹”)记载,我们仲氏先人仲氏二舍人(舍人:古代官名),兄弟二人同时在后周朝柴荣(后周皇帝周世宗)为官,同时也是后周朝检点使赵匡胤(后来的宋朝开国皇帝)做掌管音乐之官。大约在公元957年随赵匡胤对南唐进行战争,在战争中,遭到南唐驻清水口节度使陈承诏的顽强底抗,在一次激列的战斗中,赵匡胤的中军部队被冲散,随军的仲氏二兄弟被南唐军队杀害,之后赵匡胤又率军打回我们这一带,并占领了江准大部分地区,取的了决定性的胜利。对于仲氏二兄弟的惨死,赵匡胤十分悲痛,到处命人查找二仲的尸首,可惜只找到无头尸体,而首级查找不到,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命人用银子做成仲氏二兄弟的首级模样,把他们安葬在仲寨一带,为防止盗墓又在缸顾乡仲家村(因仲家村也是仲氏二兄弟的居住地,那时那里有先人的府第,在这里就不在叙说,详见《兴化县志》、地名掌故《仲家寨的来历》)至仲寨一带营造了十余处假墓,以防真墓被盗,并派其后人在此守墓、祭祀,从而形成了村庄。传说中杨家将也在此战斗过,并有杨八姐葬于此处,有墓碑为证,只可惜墓不复存。但经我从多方考证,调查、并通过县志上的记载,因县志记载可信度,要比其他传说更有说服力。综上所说,仲寨的确形成于后周末年、北宋初年,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所以说是仲二舍人后代是有些根据的,有待我们进一步查证和探讨。 2. 仲基后人之说: 根据仲伟洪支谱上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姓仲历代始祖根源,祖传后,三善堂、东鲁世家、发声堂,仲由、字路,山东省曲阜县、仲家浅。宋朝金兀术兵乱,逃至苏州后,大明朝朱元璋水漫内下河,三条渔船逃迁居仲家寨落户”。以上叙说仲寨先人的来历。据我查找南宗谱,仲基(字址庵)仲子路第49代嫡长孙,山东济州横坊村人。北宋末年,朝庭腐败,民不聊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外患侵略,此时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女真人(金国)的崛起,当时金国联合北宋共同伐辽,灭了辽国以后,金国看到了北宋的虚弱,迅速派兵攻打北宋,当时北宋政权内部战和不一,错失良机,终酿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在这历史特定的条件下,我们仲氏先人仲基,当时官至高邮州判,此时宋微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应天命顺民意,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继承帝位,史称宋高宗。当时朝政不稳,再加上金国派兵追打,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为了尽快地结束这个局面,稳定政局,宋高宗下诏,召集天下人仁志士,特别是圣贤之后,在此国家存亡之时,我们先人不顾个人的安危,亲率二个弟弟参加扬州筑坛祭祀大典,之后又随宋高宗南下至浙江杭州,随后升任浙江台州知府、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尔后仲基迁往苏州吴江定居。所生二子,长子为世登,次子为世资。世登祖在这里就不细说,单说与仲寨有关联的世资祖,仲世资字居易、号默庵、别号二王,官授安吉州知州、赠通政大夫,所生三子,长子尔修、次子尔侗、季子尔佾,在这里也不表尔修、尔佾二祖。尔侗当时为扬州府尹,之后就定居在兴化平望湖(经多方调查平望湖就在缸顾东罗一带,现名黑高湖)生子二,长子正相、次子正卿,由于仲寨家谱失传,现无法考证其二兄弟到底谁安居仲寨,还是其后留居仲寨,但有一点正相祖应该在仲寨生活过,他是由仲寨迁往宝应的,这是事实。详见《广陵盂城仲氏家乘》记载:“始迁祖仲七二,祖籍山东,先贤季路52代孙也,宋南渡迁居扬州江都,复迁高邮,今仲家寨即其故址也”。又查《仲里新志》,有记载着这么一段话:“仲子第四十九代孙基之次子世资,字居易,号二王,别号默庵,授承德郎,安吉州知州,赠通政大夫,其次子尔侗,为扬州府尹,遂留居兴化县望平湖,尔侗之次子七二之子明斋迁江苏宝应县,各地均有支谱”。这些资料也正是我们继续考证的依据。 3.仲傑后之说 在查看伟洪保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版赣榆县家谱中发现五十六代仲傑,名下有这么一段仲寨先人的注解,“诵查:此支自平望复迁高邮仲家寨,(仲寨过去叫仲家寨、隶属高邮)有支祠二,民国六年续修谱牒,取消失考”。这名话值得我们分析、考证。又查伟洪支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大明朝朱元璋,水漫内下河,先祖乘三条渔船,迁居仲家寨落户”。这句话跟仲寨先人在赣榆谱所注解的有一定关联,经查证和时间推算,正好56代仲傑就生活在朱元璋那个年代,又查兴化县志,洪武年间,我们这里内下河的确发生过大洪水,当时平望湖这一带地势低洼,被大水淹没,迫使先祖迁居家园。但巧的是赣榆谱56代仲傑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的名讳以及他们的后代数量均以失考,无一记载。56代仲傑为什么四代失传,赣榆谱上都没记载,因当时赣榆家谱记载的还比较全面。这就说明一个问题,56代仲傑的后代,当时根本不在赣榆,而生活在兴化、仲寨或其他地方。在这里我推测一下,56代仲傑后代,为了完成先祖的遗愿,回迁兴化,定居在平望湖一带,因那里地势低洼,生存环境较差,才复迁仲寨。这只是我的猜想和推测,但56代仲傑之后,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因有我们仲寨先人的注解。 综上三点,是我根据县志、其他家谱上的记载、宗亲提供的资料,进行梳理、分析、论证,但各方面都缺少点强有力的证据和说明力。现根据我推测和分析,仲寨仲氏同门很可能不是一个共祖,而且是几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仲氏先人。经多方查证和资料显是,可以肯定地说仲寨庄形成于北宋初年,这里就有仲氏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活。这一点务须怀疑。由于仲寨谱被毁,现无法查证,但也不可能出乎以上三点,为对子孙后代负责,还需我们进一步查证,并理清谱系,只有这样才能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江苏省兴化市周奋乡仲寨仲子第七十三代孙:仲伟传 写于二〇一〇年九月 修改于二〇一五年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