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周奋乡仲寨村,是仲氏的重要的族人聚居地,共有仲氏居民4000多人。对于该村仲氏的来源,笔者这几年一直很关注。由于该村家谱在文革期间被烧毁,所以就没有准确的依据。在此列出关于仲寨村仲氏来源的几种说法,并和大家探讨。
1.尔侗后人说ffice
ffice" />
仲子第49代嫡孙基之次子世资,字居易,号二王,别号默庵,荫授承德郎,安吉州知州,赠通政大夫。其次子尔侗,为扬州府尹,遂留居兴化县平望湖,现江苏省兴化市周奋乡仲寨村均是其后人。
《仲里新志》
据江苏赣榆、沭阳、海安三县的《仲氏家谱》,49代仲基生世登、世资。世登生尔份、尔伸、尔任;世资生尔修、尔侗、尔佾。
据《沭阳仲氏家谱》、嘉庆七年《赣榆仲氏家谱》:尔侗生正相、正卿,正卿生仕达,仕达生淑诚,淑诚生敏、哲、晰,分别定居江苏沭阳、江苏赣榆和山东蓬莱,蔚成当地巨族。
可见52代正卿的后人未在兴化。而正相的后人所在,沭阳、赣榆两地家谱均未记载。
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仲家浅《仲氏族谱》:尔侗生正卿、七二。七二之子明斋迁江苏宝应。
仍可见:52代正卿的后人未在兴化。但是。“正相”为什么变成“七二”了呢?起初,我们的推测是:“七二”,疑为“正相”,因谱中字迹漫漶,误辨为“七二”。
据崇祯十五年(1642年)《广陵盂城仲氏家乘》:始迁祖仲七二祖籍山东,先贤季路52代孙也。宋南渡徙居扬州江都,复迁高邮,今仲家寨即其故址也,详载《卞里志》,此志失而世系不可考也。元未张士诚据高邮,公避乱兴化平望湖,晦迹於医,明兴平定寰区,遂迁宝应,入籍编氓焉,元配李氏,子一:明斋,是为广陵盂城(今江苏高邮)仲氏始祖。
查地方志得知:当年的“高邮仲家寨”的确就是现在的兴化市周奋乡仲寨村。
在这里,我们推测:“七二”或许不是正相,又或许是正相的代号。因为修谱者不知其名讳,为尊祖,就随机用数字代替。根据这个记载:无论怎样,他的后代也没定居在仲家寨。
那么,如果兴化仲寨的仲氏族人是尔侗后人的话,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正统九年吏部尚书魏骥撰写的《封刑部郎中南京太仆寺正卿仲敏暨配安人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赵太">赵太ersonName>君合葬墓志铭》中有以下记载:公讳敏,字子聪,别号碧梧处士。年八十有一,以宣德八年(1433年)闰八月十日卒于家。是月二十日葬沭阳郭北之原,距今十有一年矣。其子太仆寺卿昌持太仆少卿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王ersonName>君荣状征予表其墓。惟公世维扬之兴化人,曾祖正卿,祖仕达,父叔诚,累官至奉训大夫,山东登州府知府,母王氏,今居沭阳县。
可以看出,沭阳始祖仲敏、赣榆始祖仲哲、蓬莱始祖仲晰的父亲是叔诚(而沭阳、赣榆家谱均作“淑诚”),祖父是仕达,曾祖父是正卿。由于墓志铭只记载直系亲属,我们不禁怀疑:叔诚是否有兄弟?“叔”是否是其排行?仕达是否有兄弟?如果他们仍然定居仲寨的话,仲寨族人自然就是尔侗的后裔。
2.56代仲傑后人说
淑诚的次子哲,为江苏赣榆始祖,生三子:傑、艺、文。由于战乱,傑的子、孙、曾孙、玄孙的数量和名讳均失考,根据赣榆前贤的考证,“至61代炳然公即其五世孙也”。
兴化仲寨前贤仲诵前辈,在珍藏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仲家浅《仲氏族谱》之《江苏赣榆县谱》中56代仲傑名下注释道:
诵查:此支自平望复迁高邮仲寨,有支祠二。民国6年续修谱牒。取消失考。
仲哲因故未能返回兴化故里而定居赣榆县,这在沭阳、赣榆两地的家谱上都有记载。他的长子仲傑的部分后人继承先辈遗愿,回迁兴化,合乎情理。或曰炳然公系傑祖在赣榆之五世孙。
但是这样的话,仲傑后人应该是自赣榆复迁高邮仲寨,而不是自平望湖啊!是不是仲寨修谱的仲诵前辈记错了?是否是广陵盂城(高邮)及宝应县始祖仲七二的某位后人迁回仲寨呢?或者说仲傑的后人自赣榆先迁至平望,后迁至仲家寨?
3.北宋初“仲氏二舍人”后人说
查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三:凤凰河,在兴化,以仲氏两舍人世掌丝纶得名。
查康熙二十四年《兴化县志》卷一:凤凰,县北四十里长安乡,仲舍人居此。
经查兴化古今建制和地图,今之兴化市周奋乡仲寨村确在兴化市区北四十里处。
查咸丰二年《重修兴化县志》卷一宅墓:仲二舍人宅,县西北十五里仲家河。
查咸丰二年《重修兴化县志》卷一宅墓:凤凰疑冢,县北。宋仲氏两舍人世掌丝纶,故以凤凰名河,又名桥。仲氏死于兵,宋太祖以银装首葬之,为作疑冢十余处。
而来自兴化市史志办的这段文字,叙述的更加详细:
南唐国为五代时十国之一,建于公元937年。时任吴国丞相的徐知诰以逼宫“禅让”的手段夺取了杨吴的政权。徐知诰复姓为李,取名昪,以唐朝李姓后代的身份立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拥有江淮、江南的大片沃土,昇元元年(公元937年)李昪升海陵县为泰州,兴化县隶属之。自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快速南移,泰州、兴化所属的江淮流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南唐时出现了“旷土尽辟、桑柘满野”(《资治通鉴》卷270)的繁荣景象。由于比岁丰稔,南唐兵食有余,宫中积聚“兵器缗帛七百余万”(史虚白《钓矶立谈》)。这就引起了另一个割据政权后周国的垂涎和觊觎。
后周为五代梁、唐、晋、汉、周的最后一代,为浑号“郭雀儿”的郭威创立。郭威无子,故江淮民间有“郭雀儿登基——有一天算一天”的歇后语。郭威死后便由其内侄柴荣接位,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周世宗,此人雄才大略,南征北讨,开疆拓土,为结束分裂局面以及日后的北京一统奠定了基础。
自公元955年冬到公元958年春,柴荣、赵匡胤发动了对南唐的三年战争。柴荣三次亲征,与赵匡胤兵分两路,攻伐江淮。三年间,泰州、扬州一带都曾发生过重大战争。公元957年,赵匡胤在夺得泰州、扬州等沿州县后,整军北上,与柴荣合攻楚州(今江苏淮安)。役中遭到驻守清水口的南唐节度使陈承诏的顽强对抗,南北间反复拉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赵匡胤的中军部队被冲散,随军的仲氏两舍人被乱军杀害,兴化方志记为“仲氏死于乱军中”。
攻占楚州,后周取得攻伐江淮的完全胜利,取得了原属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县,逼迫南唐李璟递表称藩。
对仲氏二舍人的惨死,赵匡胤十分悲痛,又遍索二仲首级不得,于是“宋太祖以银裹首葬之”,为防盗掘,又“为疑冢十余处”(皆引自明代嘉靖《兴化县志》卷一“古迹”)。冢畔有河,命名凤凰,遣仲姓后裔守护祭祀,遂有人烟,渐成村落。村名原为“仲二舍人墓”,因江淮方言中“舍”与“寨”音近,渐为“仲家塞”。另有“仲二舍人宅”,
清代方志记为“县西北十五里,仲家河”,即今之仲家村,属兴化市缸顾乡。
明、清两代,仲家寨处多为名胜,方志载有“凤凰桥”、“凤凰河”、“仲二舍人墓”、“仲二舍人宅”、“凤凰疑冢”等若干条目。历代名人亦多有诗文,流传至今。
实事求是地讲,国史、地方志的严谨性、可信程度要远胜于家谱。
但是,也有这样的可能:“仲氏二舍人”葬在仲寨,但是却无后裔。若干年后,有仲氏迁居于此,被外人附会为“仲氏二舍人”之后。
另据《仲里志·贤妇》:刘氏,44代永宗妻也,永宗早卒,子简方六岁,氏守节教子,亲授句读书,夜不辍。后简举进士,官兵部郎中,皆刘教训之力也。
北宋天禧乙未进士仲简,担任过天章阁待制、兵部郎中、刑部郎中。但是他是江都人,并非《仲里志》及各地《仲氏家谱》所记载的横坊村仲永宗之子。《仲里志》的记载应为附会、光耀门庭。
倘若《仲里志》记载属实,则44代仲永宗已自横坊村南迁江都。或曰其伯父国使、其父国聘系后周舍人,入仕赵宋,随军征南唐,殁于阵中,葬于扬州府附近的兴化凤凰河。其子永宗赴扬州府守墓,遂留居,其后入江都籍。亦有后人定居仲寨。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做研究的态度。惜乎家谱不存,我们只能列出各种说法,一一分析。但愿早日查出江苏省兴化市周奋乡仲寨村仲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