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前段时间,仲子书院建立了“辅导员”工作机制,并招收相关人员,为加强人员交流和开展仲子文化的研究确实是件好事情,但是对于这个称谓,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供大家交流讨论。
首先,在一般教育机构中,“辅导员” 主要是指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的教师。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1953年起源于清华大学,经历了从萌芽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1961年,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其历史沿革及现实之中,都体现出“辅导员”的原意是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属性。
其次,在人们的常规认知中,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通用领域,对接学生个体,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而仲子书院的辅导员对象包括各地仲研爱好者、机构等,涉及文化交流、资料收集等多领域事务,其专业性指向比较单一。同时,专业内容侧重不同:辅导员需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来处理学生事务的,也与仲子书院的辅导员大有不同。对于不了解仲子书院和仲子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可能会对这个 “辅导员” 的职责产生误解,以为是和普通教育机构中的学生辅导类似,其实并不相同。
最后,不建议使用辅导员的称谓,开展相关工作,建议更改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