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
- 积分
- 3031
注册时间2013-12-21
最后登录2024-2-6
|
说明子路明察善断,故其政不扰。最后,孔老夫子说,看来子路的仁政取得了斐然的成果,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见子路了,于是就带着颜回满意地回去了。后来,蒲邑被称为"三善之地"。正如孔老夫子评价的那样,子路在蒲邑任宰三年,确实为当地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今天长垣县城西北的文明渠,相传就是当年子路率民众开挖的。由于选址准确,加之长期疏浚,至今还发挥着排灌农田的作用,惠及后人。在长垣县城的入城口,立有一座汉白玉的子路塑像,以纪念长垣历史上的这位地方官员。
(三)仲子在孔子的学生中以勇闻名。孔子多次赞扬他“勇贤於丘”,“好勇过我”,“勇士哉”,“勇且多力”,“尚刚好勇”。乾隆皇帝御制楹联中盛赞他“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意思是讲仲子具备智、仁、勇君子之达德,其中勇更为其长;所以做起事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1)对仲子的美德给予高度的概括。鲁人落水勇于拯溺,并拒收谢礼;有人受到诬陷,为之借钱赎命,伸张正义。仲子做到了“见义必为,见危必拯。”两军之战,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是勇士,称得上勇悍,勇猛,勇武。拜师孔子,委质圣门,四十年不变;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捍卫儒道,保护孔子,使之“恶言不闻于耳”,真是忠心耿耿,忠心不二。做为臣子,国家有难,主人有危,他大义凛然,重义轻生,慷慨赴难、视死如归。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君子死而冠不免”。(领着人家的俸禄的人就不能逃避人家的灾难。君子即使死了也要戴好自已的帽子)。仲子真可谓忠勇、仁勇、义勇。正如明朝御史许守恩所赞:子路在圣门中以勇鸣。夫子路之勇,岂世之忿于格斗,悻悻自好者哉!世之所谓勇,血气之勇也,子路之勇乃义理之勇也。负米养亲是勇于事亲;结缨于卫是勇于事君;周旋夫子,虽患难而不忍离,是勇于从师;唯恐有闻,是勇于进道;使民有方是勇于治赋;车裘与共是勇于求仁;治蒲之善是勇于泽民。(2)仲子勇敢的美德是在孔子的教诲下,勤学好问,加强修养的结果。仲子少年英强,有“兼人之质”(过人的力气)生性刚强,好勇尚武,神态“行行如也”,(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言“志”、谈“强”无不流露出刚强尚勇之气。为使仲子良好的天赋变为美德,孔子总是抓住时机,及时给以批评、教育,引导或鼓励。“箭原于竹而优于竹”的比喻,使仲子认识到,只有好学才能上进。“好勇而不义必然会乱和盗”的教导,使仲子的尚勇有了灵魂。“以忠为质、以仁为卫”,“勇力震世、守之以怯。”的忠告,使仲子变得谦虚谨慎。“暴虎冯河,死而不悔”的批语让仲子变得智勇双全。唯恐仲子把自己刚强尚勇,坦荡率直的个性发展到极端,会带来不良后果。孔子给予严厉警告,如若不注意就“不得其死然”(不得好死,或不得寿终正寝)。孔子真诚的教诲,造就了一代贤哲,使仲子成为勇德的典范。
(四)“闻过则喜”是亚圣孟子对仲子的高度评价,也是仲子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闻过则喜”、勇于改过、修身自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进步的动力。《孟子》一书中有三处谈到仲子。其一,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曾子的孙子曾西非常敬佩子路,说他的爷爷曾子非常敬畏子路,他又怎能和子路相比呢。其二,也是在这一章中,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说的是子路听到人告诉他的过错感到非常高兴。禹听到善言则拜。舜有更为高尚的地方,以天下之善为善。其三,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说的是曾子和子路很注意礼义品德的修养,严于律已,表里如一,对那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之徒非常鄙视。以上可以看出仲子在修身律己方面是多么的严格。
(五)在孔子的学生中,仲子诚实守信是非常出名的。《论语》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说的是子路对别人所托之事还没有办完之时,唯恐再有所托,影响一个事情的完成。《论语》中还说:“子路无宿诺”。即是说:“仲子没有不兑现的诺言,一诺千金,从不自食其言”。可见他诚信人格的高尚。由于他的诚信,百姓们也诚实待他,给他讲实话,才能使他“明察以断”,做到“片言折狱”。当时仲子的诚信可以说誉满天下,颇有“国际”影响。小邾国的射将军以献纳句绎这个地方作为礼物来投奔鲁国。他特别清楚子路的影响力,更佩服他诚信的美德,说:“如派子路和我口头约定,就可以不用盟誓了。”(指的和鲁国当政者)。季康子委派子路去,子路推辞,又派冉求对子路说:“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即鲁国)人家对它的盟誓不相信,反而相信你的话,你怎么推辞呢!这难道有什么屈辱吗”?子路回答说:“如果鲁国和邾国发生战争,我不敢询问曲直而战死在城下,毫无遗憾。他(指射)不尽臣之道反而使他的话得以实现,这是把他的不尽臣道当成正义了,我不能这样办,”(原文见《左传》)。可见,仲子不是毫无原则地遵守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