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汝南仲姓始迁之祖溯源 ——纪念先贤仲子路诞辰2556周年 仲延信 仲长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岁月中,仲姓族人伴随着这一历史长河的兴衰进化而生存发展,我们也即将迎来始祖先贤仲子路2556周年诞辰纪念日。子路后裔在全国各地繁衍,仲氏族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辛勤耕耘、积极奋进,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悠久的历史画册上留下了各自的轨迹。 众所周知,始祖先贤仲子路是孔子的高徒,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他名贵十哲,伟显卫圣。他道德高尚,直言敢谏,负米养亲,至忠至孝,见义勇为,不忮不求,闻过则喜,多学善问,擅勇治军,善政为民,三善治蒲,结缨赴难。这些高贵品质,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华,光彩照人,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之典范,仲子后裔为此倍感荣光。 子路等人保孔子周遊列国时,曾经在汝南一带留下足迹,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的故事就曾发生在这里。汝南在古时称过陈国,据说汝南的后龙亭曾住过陈国的国君,当时陈国的辖区要比现在的地区和市大得多,北自淮阳,南到罗山、光山,西起襄县、叶县,东到新蔡、临泉等地。在汝南东边的新蔡县关津乡现存一“子路问津处”的石碑,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此外,还有子路街、子路问津台、子路问津铺等古迹。汝南仲姓出于名门、历史悠久是当地流传和公认的。从仲孝俊时的汝南郡主薄计起,以后的历史由于改朝换代,战乱多发,灾难重重,造成谱谍失落,其文字记载已是极少见。这里仅从近代所见所闻,提出来些,供研究参考。 汝南仲庄的仲氏族人,至今已达1100多口,近代以来虽未闻有人出将入相,但宗亲们务农为本,男耕女织,勤劳俭朴,成家立业,虽然清贫,但也世代繁衍,后继有人。新中国成立前夕,仲庄出了个大先生仲肇璠和二先生仲肇修(私塾先生),他们祖孙三代,书香门第,德高望重。前仲庄的铁匠仲肇山,所出的铁器活儿远近有名,生意兴隆。他的六个儿子也都子承父业,均以打铁为生,声举响彻方圆数十里。后仲庄的木匠仲斗,技艺精悍,博古通今,无论是家具、农具,样样都有特色,坚固耐用,他还能在家具上刻上字画,涂上土漆,光亮耀人,带出的数十名徒弟遍布汝南城北。民间文艺界还出个越调红生仲旮旯,或文或武,皆可扮演,而且嗓腔甜润,吐字清晰,功底很好,解放初期是汝南县翻身剧团团长兼主演,曾与河南省著名演员毛爱莲、陈大功、宁花脸等多次同台演出,名声很大。每逢农闲或节日庆典,还能在街头巷尾围桌演唱,观众自带板凳,群众称此为“板凳戏”,唱词规范、工整,表演十分认真,属越调整装戏。在南海(汝南一景观,现为南海禅寺)唱庙会,头戏演《刘公案》,从刘墉小出身一直演到铡西宫,几天不换戏,观众如潮,唱腔花俏,唱调浅俗,一段大板戏,一唱就是百十句,听得很来劲,很受欢迎。 再追溯到汝南仲姓族人的始迁之祖,前仲庄南约一里多地的“南大老坟”是汝南仲姓历代宗亲公认的始迁之祖仲有及其后代所安葬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是一大片高高低低的坟地,其中有几个又高又大的,比一般的还要大两三倍。1958年汝南修建宿鸭湖,当时处于国家大跃进时期,旱地改水田,农民下地改水,曾经有人用坟里的棺材板子搭(棚)桥过路或垫脚,木板子上还蹭显着黑红发亮的油漆,据说是有人挖了墓遗弃在那里的。迄今还有人说见过挖出来的蟒袍玉带,桂冠上的珠宝还闪着光亮,还有一些罈、罐器皿之残片等物品。有人说是隋唐时代的,大家明知是些古董,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又有谁去多事报官若麻烦呢?老百姓又有谁去研究那些从老坟里挖出来的“破烂”呢?青天白日,没见谁敢私自拿走,后来天长日久,这些东西还是不见了。 日转星移,这里也同全国一样,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据说文革中群众组织头头曾经为“破四旧、立四新”,领着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又到这里胡乱挖了一回,到底这一次挖出来些啥物件,又是一个谜,谁也没见过,只是这个事情的参加者和目击者至今还有人健在,值得研究。 再接着就是1975年8月的特大洪水,老天下了特大暴雨,致使上游的板桥大型水库跨坝,下来的水头高达数尺,平地积水深达两米多,汝南北仲庄所在地被冲击成为平川。洪水过后国家派来救灾队,从东北调来了大型农业机械,履带拖拉机悬挂二十四行播种机,要在这里帮助公社播种冬小麦,需要当地农民配合大型农机作业,从平整土地开始,又掀起了平坟运动,“南大老坟地”也当然在所削平之列。不过,那遗址较平地还是凸显了许多,只是现在都已经划给附近农民为责任田,如今变成了绿色的庄稼地。 再说仲有何许人也?这里上年纪的人传说,隋朝大业年间,先贤仲子路的第三十三代孙仲孝俊曾在汝南郡任主簿(有文字记载),有两个儿子,长子仲在随其父调回山东老家,次子仲有留居汝南,繁衍后世,建起仲庄。当地仅传说仲有为人刚正敢言,有“小子路”之称,未曾见有文字记载。再后来,唐朝开元年间,仲子路的三十六代孙仲文(后人号为中兴祖)的弟弟仲奎在汝南郡任主薄,其后裔留居汝南,在上述仲庄的后面(北边)的马肠河南岸又建起了一个仲庄,中间距离二里来路。因为仲有在前,所建的仲庄又在前面,称为前仲庄,仲奎在后,其后裔所居的村庄称为后仲庄,时间相隔120年左右。大约在晚清民国初期,前后两个仲庄的宗亲兑钱集资,在后仲庄的西北角修建起一座仲家祠堂,建有三间大殿,三间东屋,另有一间配房,周围栽有近百棵柏树,院内还刻立有十几块纪念碑。院落尚未形成,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文字记载及石碑均已失落,至今已无处可查。那片柏树林毁于合作化至公社化期间。那时有个“打井运动”,因为柏树耐沤不腐,人们就用柏木下井盘,方圆数十里的群众都来这里吃共产风,挖柏树做井盘,这下子就苦了这片古柏树林。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仲庄村民大都亲自目睹或登上过仲家祠堂的大殿。新中国建立前后,曾有几人在该祠堂里开办过私塾小学,或在这里读过书。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祠堂就是社里的大队部,还在这里开办有信贷部及代销点。由于祠堂的建筑为里生外熟结构,即砌墙时里边用泥土坯,外面用砖及石灰,虽然外观质量较好,但经不起长时间的大水浸泡,1975年8月的那场特大洪水,仲氏祠堂终于抵不住近十天的浸泡而坍塌。1980年前后,这片古迹在公社化解体声中荡然无存,地盘被分给了个人为宅基地,建起了民房。如今的仲庄村委建在了前后仲庄中间的一片可耕地上,同时在此处建起了小学和商店。仲庄村现直辖六个自然村,居民三千多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