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生
- 积分
- 342
注册时间2017-3-3
最后登录2024-9-27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离开老家桐乡濮院已50年了,95年母亲仙逝后清明必回濮祭祀祖。
因为我家老宅已列入拆迁,所以我开始注意起桐乡市政府网站和桐乡生活论坛网的信息。偶尔看到网名为“寻常”的发表于2013年3月19日《灵宿土地庙遗址游历记》一文,文中提到了仲家厅,于是启发我写一点有关仲家厅的历史往事留给后人,也算我今年清明祭祀祖辈的一种创新。
濮院北横街仲氏乃先贤仲子后裔。先贤仲子即孔子大弟子仲由,字子路,亦称季路。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内公,宋度宗咸淳二年进封卫国公,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先贤49世孙仲基(字址生,号益庵)携胞弟履庵、白庵扈跸南渡至临安(今杭州)。基出知台州,卜居江苏吴江膳字圩朝潭浜,即今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成为先贤仲子后裔南渡始祖。
清康熙季年(1664年),先贤67世孙仲湜(字葭湄)至桐乡濮院经营绸业,遂卜居濮院北横街,成为仲氏先贤始迁濮院始祖。仲氏先贤68世孙续栋(字巨梁)在濮院创立绸荘,因经营得法,很快家族财力在濮院镇声名煊赫。到了仲氏先贤69世孙时,仲氏与濮院第一望族濮氏联姻,家业更加煊赫。《濮川所闻记》记载道:“监生仲煌 字文耀 妻濮氏 桐邑人 夫故教诸子严而有法 长均 字恒若 次增字金若 季垠 字坤若 俱成立 行善事 乾隆甲寅 氏年六十 戒勿称觞 出资重建镇西迎龙桥、嘉庆辛酉、重建梧桐、聚凤二桥,人无不称善”。《仲氏家谱》记载:“仲煌,先贤六十九世 字文耀 续栋长子 太学生 享年33岁 娶濮氏 享年74岁 生子三 均 增 垠 公一生勤俭 殆后 濮孺人主持家政 内外整肃 食则蔬茹衣则补缀守节四十年未尝稍事侈靡闻亲戚有窘乏者必量力帮助镇西有迎龙聚凤梧桐三桥倾圮出资重建约费千余缗事载府县誌”。
由此可见自先贤67世仲湜从江苏吴江盛泽镇迁濮院经营绸业到湜祖孙子辈即先贤69世仲煌时,由于经营得法,濮院北横街仲氏葭湄公世系家族已成为濮院镇上一望族。到了先贤70世时濮院北横街仲氏形成了三支脉:一是先贤70世仲均(字恒若,号朴真)的濮院镇葭湄公后分支恒若公世系。二是先贤70世仲增(字金若)的濮院镇葭湄公后分支金若公世系。三是先贤70世仲垠(字坤若,号春圃)的濮院镇葭湄公后分支坤若公世系。仲氏家族在濮院修桥铺路,急公好义,得到了镇人的尊重。而且仲氏家族很好地传承了始祖先贤仲子“背米养亲”的忠孝家风,因而族内道德楷模辈出,几乎代代有传人。民国版《濮院志》卷十九如记载先贤仲子70世孙仲均及其族人:“仲均,字恒若,号朴真。桐邑监生性孝友。乾隆59年奉母濮氏命重建迎龙桥。嘉庆间,又建梧桐、聚风两桥。兄弟辑睦,终身不析箸。弟增先卒,均抚侄如子。族有艰于丧葬嫁娶者,悉引为己任。值岁饥捐赀助赈。均卒,季弟垠字坤若,号春圃,子鐄,字正先,号澹庵也好施。嘉庆癸酉重建王母桥。同卷记载先贤仲子71世孙仲镜和仲锟:“仲镜,字月临,号蓉人。两署开化训导、教谕。性孝友,多善举。弟锟,字铭山,号勿斋。诸生好善如其兄,每遇荒歉,倡捐施济,同仁接婴诸义举多所资助。每独建桥梁,独铺街道。又笃于师友,曾刻沈朴园,吴琴逸俩先生遗稿及陈蔗香先生《朱子家训诗前后编》喜作汉隶,睱辄临摹忘疲,手钞善书尤多,著作见艺文。”
当然最令北横街仲氏家族感到自豪的是莫过于仲氏数代族人矢志不渝为濮院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文化方面,据96版《濮院镇志》记载:仲呈枋(先贤仲氏73世)、仲光勋(先贤仲氏74世)、仲光煦(先贤仲氏74世)或书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其中仲光勋(小某)是民国期间闻名画家,据《桐乡文史资料》上的仲光勋生平:“仲光勋,字小梅(某),号栀主外史、绮石室主,桐乡县濮院镇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仲氏为濮院望族,书香门第,书画自有渊源。其祖辈仲秋萍、仲云乔,于仕女、花卉、虫鸟,无不精美,父亲仲书梅,亦有画名。至光勋时,家道中落,生活清贫,光勋自幼受环境熏陶,少年时即承家学,若练书画,每画成即求售于市,籍以糊口,后去嘉兴新塍镇许记磁杂店学业,有闲暇时,便挥笔习画。店主许纪楼,亦能书画,故光勋能得店主青睐。时嘉兴仕女名画家潘振镛,字雅声,与店主交往甚密。潘常去新塍许纪楼家,对光勋作画颇为赏识。经许纪楼介绍,光勋拜潘雅声为师,为潘氏入室弟子,,从此光勋得名师指导,勤学苦练,画艺有长足进步。仕女画宗费晓楼派,笔法秀润,设色素淡;花卉、书法学恽南田,水墨淡彩,清润明丽,题字笔力娟秀。画声由此大振。其作品流传社会甚广。濮院居民无不争得仲小梅画作为荣,名噪一时。仲光勋生前乐于提携后学,桃李甚众,诸如岳石尘、吴野洲、冯墨农、夏尊叔、朱梦仙等先生,均为其高足。
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二编》这样记载仲光煦:“仲光煦(1895——1983)字泳沂。桐乡濮院人。仲光勋弟。从兄习艺,能书善画,并擅长制作剔墨纱灯。据我所知,1959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当时桐乡县文化馆组织由仲泳沂制作两盏剔墨纱灯献礼。晚年的仲泳沂谈及此事十分兴奋也很自豪。
教育方面:96版《濮院镇志》记载:濮镇区立第八初级小学民国5年(1916)设立在北横街仲宅。
敬业小学史略记载:校名以后屡有变更,持续时间最久为嘉桐两县濮院镇敬业小学(翔云书院校舍,原是仲氏开设之当铺,敬业为仲氏堂名,当铺原挂有敬业堂匾额,因取以校名)历任校长中有仲成杰(字俊人号子坪,先贤仲氏73世孙),仲光煦(字泳沂,先贤仲氏74世孙)。
96版《濮院镇志》及桐乡三中校史记载:私立梅泾中学,民国36年(1947年)由族居上海的镇绅陈笏书,仲泳沂、臧希达、宋济平等人创办。仲泳沂曾任私立梅泾中学临时负责人,并任教职员到1949年7月。
民国时间到解放后仲氏家族中任教教师育人者不少于十人,有名望的有先贤仲氏74世仲光燃,字永祥,号子明,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有教育方面的专著,解放之后任苏州大学教授。
关于“仲家厅”,泛泛而谈的濮院仲家厅一般指位于濮院北横街仲氏老宅。我小时的仲氏老宅有东、西两棣,高矗的马头墙观音 ,每棣南朝北横街,北通庙桥满港。临北横街有小墙门,门楣雕樑画栋。进了小墙门便是大墙门,砖雕飞檐气势雄伟,墙门樘上安装了两扇大木门,门扣是大铜环,门闩藏在墙门樘横洞里,关上墙门便是一种庭园深深的感觉。我记得东棣大墙门是朝南向的,西棣大墙门是朝东开的,进了大墙门便是大厅,那是族人办婚丧喜事或族人议事的地方。接着一进一进的楼房便是主人的住宅,大户人家是房头分开居住,我是葭湄公世系坤若公的后代住在东棣。我清晰地记得东棣第一进是大厅,挂有“敬容堂”匾额,第二进便是我的家,第三进是仲氏先贤73世仲欣木公的居室。欣木公生前是民国初年嘉兴图书馆馆员。第四进是仲氏先贤74世孙画家仲小某和仲氏先贤74孙曾留学日本的仲光燃的故居。而头进大厅的东侧是民国时期身居上海的著名音乐家仲氏先贤74世孙仲光焘(字和奎号子通)的祖居。仲光焘解放后去台湾发展。一进一进厅屋中间便是一条狭长的弄堂作为平时人们的通道。仲氏老宅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建筑群,三百五十年来,一直有仲氏族人聚居。上世纪九十年代,仲氏先贤75世孙墀章公海外归来,看到仲氏老屋还在,《仲氏家谱》幸存,感慨万分曾撰文辑印影册,寄语海外仲氏后辈前来寻根问祖,报效桑梓。
解放后约定俗成称“仲家厅”的是我家住宅,仲家人一般称它为“二厅”。之所以叫它“仲家厅”是有原因的:一则解放后我家大厅被政府征为粮库,仲家的一些大事都移到“二厅”来办。二则解放初我家曾三次驻军,最早一次我没有印象,我所记得一次是志愿军回国整休住在我家,另一次大概是54年解放军机场警卫营二个班驻在我家。其间还发生了一件使我终身难忘的事:解放军入住不久便知道了我家厅屋是有些年头的古建筑,所以他们十分注意爱护老屋的一砖一木。天气渐渐热起来了,为了解决20多号人的用水,驻军班长前来和我母亲商量利用我家天井里古井。这个井我们平时是不用的,因此要用还得疏浚。在征得我家同意后,班长俞叔叔开始组织战士施工,疏浚完毕铺天井石板时不落榫了,出现了一些凹陷。住在我家的堂姑美伯不经意说了声:“天井破相了”。隔天俞班长带领战士重铺。我母亲再三表示没有关系的,才作罢。可是谁想到部队开拔时,俞班长再次登门道歉,并派战士修好我家一只洗衣桌子作为补偿。那时我刚上小学,脑子里没有多少赞美词,只知道解放军好,长大要当解放军。以后每当我们用井水时便会想起解放军尊民、爱民的功德。1956年后,因我母亲担任有义街七组居民小组长,有时居民小组开会也在我家厅上,“仲家厅”名字就是这样叫开了。
我家厅屋是明朝建筑,二层三开间,当心间为抬梁式,次间穿斗式,五架梁和单步梁都做成月梁。大方砖地坪,干燥通气,且排水性能极好。
我小时候听老一辈讲,“二厅”是祖上从盛泽搬来时从一个陈姓的大户手里买来的,这个陈姓大户就是后来的陈阁佬家,这点我没有考证过。但去年11月我知道老宅被列入拆迁征收范围后,曾邀几位毕业或就职于浙大、同济、北大古建筑方面的友人前来参谋,他们的意见是核心梁架是明风无凝——质朴的月梁,厚重的蝉肚绰木,荷叶墩,结合文献,主体部分应该是明朝建筑物,估计外廓是晚清的,尽量保留下来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