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关于修建泗水仲子庙的意见
仲子生平品德简介
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邑(今泗水县卞桥村)人,生于公元前542年夏历9月初7日。
仲子的先祖仲咨曾做过卞邑大夫,从那时起仲家便成了卞邑人。传至仲子时,家道早已中落,成为贫寒之家。这样的家庭条件及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使仲子自幼养成了吃苦耐劳、扶弱济贫的精神和无拘无束、尚勇好强、果敢刚毅的性格。
大约在他十八、十九岁的时候,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溯泗河来到卞邑。在这里,仲子邂逅了孔子,并拜孔子为师。从此追随老师受四教、习六艺、堕三都、游列国。在几十年的甘苦患难中,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仲子也由一介纠纠勇夫而终至学造升堂,荣登四科中的“政事”科,成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难得人才,在当时即受到孔门弟子和各国的尊重。
仲子从“卞邑乡野之人”成长为一代贤哲,绝不是偶然的。除了孔子对他的悉心教诲和社会实践的磨炼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他自身素质,逐渐凝聚为许多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多种才艺技能。其最突出的是:
尊师重道。他视师如父,终身侍奉在侧,虚心接受孔子的教诲,并以保卫孔子安全、维护孔子学说为已任。孔子周游列国,他不是驾车就是充当侍卫。对于攻击和污蔑孔子的言论,他总是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所以孔子曾不无感激地说:“自吾得由而恶言不闻于耳。”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
事亲至孝。在家时,仲子自己吃糠咽菜,省下粮米以供父母。拜师后,他经常百里负米回家,以养双亲。父母死后,他时常为未能尽孝而内疚。孔子曾赞叹道:“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他的孝行被后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广为传颂。
勤学好问。仲子拜师后,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好问”,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和批评老师。做到了 “当仁不让其师”,孔子批评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其实是对仲子的赞美。
闻过则喜。孔子对仲子的批评是很多的,有时甚至批评过了头,但仲子总能欣然接受。孔子赞赏他:“由,知改过矣”,“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孟子更是把仲子喜于闻过、勇于改过的品德与禹、舜相提并论。
尚义信诺。仲子的另一美德是见义勇为、诚信重诺。凡是于义当为的事,他总是抢着去做;凡是承诺的事,他就急于去兑现。所以《论语》上记载:“子路无宿诺”,“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仲子的信义,甚至达到了“一诺无盟”的地步。以致小邾国的叛臣,指名跟子路定盟,而不与鲁国结誓。可见仲子的信誉之高。
治赋千乘。仲子多才多艺,弹琴鼓瑟,诵诗相礼,御车射箭,治军牧政无不所能。他的勇武闻名于世,是当时少有的军事将才、帅才。他晚年任蒲邑宰时,仍能使强大的晋国不敢兴兵犯卫。
从政唯优。仲子在任季氏宰时就充分显示出其才干,得到孔子的赞赏。他任蒲邑宰时,以德行政,亲率民众兴修水利,把蒲邑治理的很好。所以孔子接连三次称赞他:“善哉由也!”,“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
公元前480年冬,卫出公的父亲蒯聩,挟持卫国执政孔悝发动政变。仲子闻讯赶回卫都,欲制止政变而殉命。
仲子做为一代贤哲,受到世后的尊崇,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论语》、《孟子》、《史记》等60余种古籍都记有他的言行及对他的评价,汉明帝时开始从祀孔子;唐玄宗追封仲由为卫候,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宋真宗时加封为河内公;宋度宗时进封为卫公;明嘉靖时追尊为“先贤”。有清一代,更对仲子尊崇有加,如称颂仲子为“圣门之哲”、“勇行贻范”、“圣道干城”、“贤诣升堂”等等。
弘扬仲子思想品德的现实意义
仲子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两千多年来,依然受到后世各个朝代的尊重,是因为其高尚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其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积极入世、善为民谋,勇于献身的壮举顺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彰显了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威武不屈、富贵不移的抗争精神,对当代道德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兴邦立业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正是一贯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且践行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理论,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防建设等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些人无视正确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现阶段的经济腾飞,国富民强,宣传与社会主义主旋律相悖的意识形态,这自然是为大多数中国人民所不齿的。因此,在全民中,宣传仲子尊师重道的品格,对我们坚定正确的信仰,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时发生内乱,美国自诩世界霸主,动辄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甚至联络几个铁杆弟兄不惜大动干戈,出兵干涉。介于大国之间,如何强身健体,稳定发展,同时又能抵御外来进犯,仲子的治赋从政的才能对治国治军,培养造就大批治军、治政的高素质人才,稳定国防具有指导意义。《论语》记载:“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是仲子拥有治军从政之才而使敌国威风丧胆“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荀子》)。
仲子从政惟优的业绩更是为后人称道,这主要体现在他治蒲上。莅任蒲邑宰后,以服务人民为本,大刀阔斧,兴利除弊,惩恶扬善,尤其他与当地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甚至慷慨解囊,拿出自己薪水补贴百姓的义举更是博得百姓的好评,正是他凝聚了人心,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才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蒲治理的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升平,敌国望而生畏。仲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当今时代,如何做一个心为民所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好官员,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仲子的品德和才艺远不是上面这些,上面所述不过是说仲子生命之河中的几朵浪花而已,即使从这几朵浪花中也不难看出仲子思想、主张、为人等诸多品质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些精神立身之道、强国之道、正义之道,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瑰宝。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高擎仲子的大旗,让他走出历史,融入现实;走向世界,服务全球。
关于建设仲子庙的设想
《论语》问世以来,《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以及后世历代的史书中,诸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都有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仲子等言行的历史。东汉以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汉明帝首开祭孔之典,历代对孔子及其弟子仲子等人的尊封一直没有停止,有的尊封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仲子作为泗水历史上一个人物,在这片素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之称的古老土地上,能于其相匹的人物几乎没有。上古时期的伏羲、唐尧、虞舜在这里活动的足迹,仅限于传说,缺乏史料的佐证;稍早于仲子的同乡卞庄子不过是一介勇夫,后世的史书记载更是难以寻觅其踪,没法跟仲子一比伯仲;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泗水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一是数量少,二是建树小,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人物更是绝无仅有,明、清之际虽出现了两位进士,但影响力甚微,难入历史风云人物之列。唯有仲子穿透历史,贯通古今,堪与经天日月并存,与行地江河同在。纪念历史人物,弘扬其精神,缅怀其事迹,一是为其作书立传,一是修庙立祠。史料记载,早在唐初即为仲子设庙祭祀。明代万历年间泗水县令谭好善,申请朝廷资金,募集民间善款,慷慨解己私囊,修成仲子庙。泗水仲子庙高明殿与曲阜孔庙大成殿不分高下。门首两根合抱粗的浮雕盘龙石柱,环廊内雄峙二十四根同样粗细的线雕石柱,殿内则是与石柱等粗的红漆楠木大柱支撑。勾心斗拱,飞檐走壁,青砖黄瓦,气势恢宏。由于年久失修,加以兵火战乱,到解放前其他配套建筑相继毁坏,仅存高明殿。文革后期,高明殿也被拆除,现在仅存庙基而已。当今之时,再现历史光彩,为仲子修祠立庙,让逝者有安,今人有祭,后人铭记。以故重新修建仲庙实属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之事。一是百姓热切关注。政协泗水县五、六、七届会议上,《关于重修泗水仲子庙议案》已经连续几年提出。二是仲子后人十分希望。近年来不少仲氏后代来泗水寻根,其中不乏名人名家,对泗水修建仲庙翘首以待。三是不少地方重新修建古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历史上许多建筑,名气很大,影响久远,但因战乱或失修,严重损毁,雄姿不再,名声渐微,不重新修建已经很难跟事实相符。武汉的黄鹤楼、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等均系重建的,泗水重建的安山寺,破损时门可罗雀,而今游人摩肩接踵。四是文化系统的专家赞同。
以上或有不当,敬请指导!
中共泗水县委宣传部
泗水县文广新局 2010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