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1009|回复: 0

农家大院里的“院士”-仲济学

[复制链接]

1035

主题

4144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9125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发表于 2010-11-7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每周六、日上午9:00—9:40为您播出的《山西新闻人物周刊》,今天是第三十二期,我是主持人梁爽。
  我国著名蔬菜专家仲济学研制的有机蔬菜最近获得有机食品国际认证,这不仅在山西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它意味着山西的有机蔬菜取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留影于北京)
  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蔬菜专家,仲济学数十年扎根山西农村,心系菜农,为蔬菜研究数次放弃官职,被称作“农家大院”里的院士。他培育的番茄雄性不育系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破译了荷兰黄瓜制种奥密,首次实现荷兰黄瓜种子的国产化。特别是他耗时23年,苦心研究出的高类黄酮含量网纹甜瓜,填补了我国没有栽培真正网纹甜瓜的空白,还使蔬果栽培和传统中医食疗完美结合,达到了“医食同源”的目标。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走近仲济学,感受他与时间赛跑,勇攀科学高峰的心路历程。下面先进入今天的新闻回放。
    


  (全国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应邀视察《北京青年报》时拍摄)
  [新闻回放]
  2008年6月的一天,位于原平市崞阳镇的山西省生态科技示范园温室内,著名蔬菜专家仲济学和几个徒弟正在察看网纹甜瓜的生长情况。一名工作人员手拿邮递快件兴冲冲地跑了进来,仲济学接过快件打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精源”系列有机蔬菜获得了国际绿色认证。看着这份迟来的认证,擦擦头上的汗,仲济学和大家会心地笑了。
  仲济学:由于我们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有东西两座山,太行山和吕梁山。由于气候类型的多样吧,有机蔬菜的生产同纬度的任何其他省,他没有办法跟我们比。我们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就有利于我们发展这项产业。这个产业发展起来之时之日,就是我们山西从事有机蔬菜生产的农民,真正能够尽快致富之时。
    


  (山西综合广播《山西新闻人物周刊》记者郝宏采访仲济学)
  早在2004年,仲济学就带着刚刚培育出的精源系列网纹甜瓜远渡东南亚进行产品推介,受到当地市民的热烈欢迎,但就因为没取得有机蔬菜的国际认证,他没有签得一份买卖协议,空手而归。
  仲济学:我曾经在2004年带着我刚育成的网纹甜瓜到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到了那之后,没想到那样受欢迎,而且呢等我们等到夜里1点多钟,直到我们回来争着要和我们签订协议。但是签订协议,有一件事对我影响太大了,他让我出示有没有有机认证的凭证,我就实话实说告他们说,我们没有认证。一听说没有,人家一吐舌头都走了。
  国际认证的获得,使山西有机蔬菜取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山西农民特别是菜农增收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如今,老骥伏枥的仲济学又开始了与时间新的赛跑。“要把郑家营园区办成全省最大的生态科技示范园,在滹沱河、桑干河等流域,在忻州、朔州和大同三市沿大运、京大两条高速公路的金三角地带,规划构建世界一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区……”。
  好,欢迎继续收听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山西新闻人物周刊,接下来的人物档案栏目里,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仲济学的为了两代总理的嘱托,呕心历血培育蔬菜,帮助农民增收的艰辛历程。
    


  (山西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全封闭大棚内,即将采收的精源1号网纹甜瓜)
  [人物档案]
  立秋时节,踏着绵绵秋雨,记者乘车前往位于原平市崞阳镇郑家营村的山西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仲济学就常年工作生活在这个晋北山区的小村里。汽车刚驶入园区,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离大棚不远处有一排平房,仲济学就工作生活在那里。迈步跨入办公室,但见仲老正在办公桌前操作电脑,感到有人进来,他忙抬头招呼说,你们先坐,等我把这封电子邮件发了。还没等记者坐稳,仲老已经发完邮件从办公桌前站了起来,热水泡茶,桌前屋后地忙着招呼客人,一双黑色的休闲皮鞋上还沾着未干的泥土。
    


  (仲济学研究员在察看新育成的精源号网纹甜瓜)
  仲济学1937年5月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祖籍山东黄县。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当年,周恩来总理在首都体育馆为首都大学生作了专题报告。这场报告对仲济学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仲济学:总理在报告里提到什么问题了,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就不算你们家给的钱,还要用三百两黄金。而且他讲,这三百两黄金主要来自农业税。
  大学毕业后,仲济学被分配到大同市蔬菜研究所工作。蔬菜研究所离大同矿务局很近,他亲眼目睹了矿区工人吃菜难的现状。
   


  (1970—1977年期间,仲济学带领回乡、插队青年将大同市南门外的废弃的大砂坑平垫为97亩高标准蔬菜试验田,并创办出经费完全自立的民办公社蔬菜实验站。图为仲济学在蔬菜实验站内向青年农民讲节架豆栽培技术)
  仲济学:当时我毕业分配到蔬菜研究所了,蔬菜研究所在干河。从那儿往前一走就到了矿务局。经常碰到买菜的人,老远看去,哪儿人多,你挤到跟前一看,肯定就是买菜的。蔬菜就缺到那种地步。我就是研究蔬菜的,没想到蔬菜在大同煤矿这么需要。
  在蔬菜研究所没呆多久,全国就开展了“四清运动”,仲济学主动要求到当地最穷的农民吴顺家里,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
  仲济学:我跟吴顺老汉一块“三同”时住在他家的时候,我没事躺炕上经常问他。他不是一辈子没结过婚嘛,我说,吴大爷,你一辈子真没结过婚?他说,没。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真打了一辈子光棍?他说,我告你吧,这女人什么滋味,我都没有尝过。后来,我就接着问他,那你交不交农业税,他说,交。我说,你交什么样的,他说,把粮食最好的都交去了。后来我就想,周恩来总理讲,国家培养我们一个大学生用三百两黄金,但是像吴顺这样的老汉,自己连媳妇都娶不上,还交农业税。农民自己忍饥、挨饿、受穷,但是把我们从无知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后来我就想,我们所学的东西,没有理由不回报给他们。这就当时构成我为什么横下心来,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这个决心。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用三百两黄金,我到农村才了解到,农民用什么样的钱形成这三百两黄金,把我们从大学生里培养出来。我就死心踏地地搞我一辈子蔬菜。
  一边是长年在井下工作吃不到蔬菜的煤矿工人,而另一边又是缺乏蔬菜种植技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仲济学决心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解决矿工的吃菜难问题。
  大同市所在的雁北地区干旱缺水,气候严寒,无霜期短,风沙又非常大。在这样的地方种菜,如果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耐寒耐旱的蔬菜新品种,发展蔬菜种植根本行不通。这样,蔬菜的基础研究和种植试验就摆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
    


  (1981年10月18日,作为大同市政府与日本福冈县大牟田市结为友好城市代表团成员的仲济学游览熊本县阿苏山活火山公园)
  为了能潜心研究蔬菜,仲济学离开工作生活条件优越的蔬菜研究所,来到蔬菜种植条件较好的城关公社,向村负责人要了一块试验田,并承诺三年内让全村一千三百亩蔬菜产量翻一番,农民收入增加一倍。就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带领两个农村小青年,在雁北的小山村里搞起了蔬菜研究。而当时“十年文革”刚刚开始,全国正处在“文批武斗”的混乱阶段。遇到研究难题,回母校取经的仲济学发现北京农业大学已经没有老师可寻。
  仲济学:从大同到北京正好走一夜,都是慢车。到北京我就回农大,到实验站找我们的老师。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家里前面贴的大字报左一层右一层。最典型的就是我找黄晓玲先生要番茄不育系的原始材料的时候,我撩开大字报进了他家,黄先生就吓得说,我再也不了,再也不了,你饶了我吧。她以为我是造反派,去骗她。我带得有三四斤绿豆给她,她就不敢要,放在窗台上。我连续去了大概第四次还是五次,她就相信了,我是真得还是在搞专业,就跟我们徐冠仁先生说,老徐,今天你给做饭,让仲济学在这儿吃饭吧。最后她拿出这个番茄雄性不育系材料跟我说,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材料,直到现在咱们国内只有我一个人手里有这个番茄雄性不育系。她跟我说,你千万当回事。
  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仲济学从母校老师那里得到了番茄雄性不育系的基础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随后他又带着徒弟,跑东北,走山东,到全国各地的蔬菜原产地引进优良品种。
    


  (仲济学在阿苏山活火山公园与一起来游览我国驻日本大使馆杨振亚大使、徐敦信一秘、大牟田市河口政俊助役、上田直矢部长等合营)
  在蔬菜引种的过程中,吃住行是最让他们发愁的事情。当时的火车上几乎青一色是串联的红卫兵,秩序混乱不说,车厢里常常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睡火车行礼架是仲济学最大的享受。下了令人头疼的火车,吃住的烦恼又会接踵而来,像样的招待所里都会要正规的介绍信,买蔬菜种子当然不会有单位给他们开介绍信,被旅馆拒之门外或露宿街头是常有的事。最令仲济学难忘的是去山东汶上县买黄瓜种子的那一趟。
  仲济学:为了搞塑料大棚黄瓜,当时汶上丝瓜最受欢迎,山东省济南市的南边有个汶上县,打听了半天,说是在汶上县的次邱公社战湾大队是汶上黄瓜的老窝。我们两个人去的。在那儿买黄瓜籽的时候,因为都是一家一户的,从进村我们就开始买,一会他掏钱,一会儿我掏钱,就往村里走,一份赛一份好。结果高兴地,见一份要了,见一份要了。掏到最后,面袋已经装了一大块。后来我说算了,咱们基本够了。  因为我自己摸摸 ,知道兜里钱不多了。回到旅店里,我整理我的钱,结果不够买车票钱。他说他兜里的钱也不多了,结果一掏,他手里也没有。结果就买了从汶上县到济南的长途汽车票后,只剩下三毛钱。
  一路颠簸到达济南后,仲济学和徒弟揣着仅剩的三毛钱,扛着辛苦引来的黄瓜种子,满济南城找旅馆住。可对于两个一没介绍信,二没钱的陌生人,哪家旅馆愿意收留他们呢?眼看着夜幕渐渐降临,两人的腿上像灌了铅一样沉,肩上扛的种子好像开始了生长,越扛越重。捂着咕咕叫的肚子,怀着最后一丝希望,仲济学他们来到了一家小旅馆,一番耐心解释后,店主看俩人确实像引种子的,才答应留他们住宿,但身上的全部黄瓜种子抵押到了柜台。
    


  (1982年2月山西省委书记霍士廉书记在部分劳模座谈会上把帮助岢岚驻军解决“吃菜难”的任务交给时任大同市南郊区蔬菜研究所所长的仲济学后,仲济学把‘帮助岢岚驻军解决“吃菜难”的任务’视为天职。图为仲济学任省科协党组书记期间,向种菜战士手把手传授技术)
  仲济学:好不容易住下了,第一个任务就该出去吃饭吧,早饭、中午饭、晚饭都还没吃呢,没钱呀,兜里就这三毛钱。这吃啥呢?一问都挺贵,大概是能买六张饼子,但是还不知道钱什么时候到。最后打电话给我爱人,告诉赶快电汇款,困在济南了。我们想了好多办法,跟人家借钱,“文化大革命”期间,谁都不相信谁,怕我们把人家骗了。街上逛了半天,正碰见晚上收摊呀,卖红薯的喊着,一毛钱七斤。我说这叫阴天饿不死瞎家雀,咱们办法有了,干脆就买红薯吧。我说红薯熟的能吃,生的也可以吃。没想到买二十一斤红薯没地方装,最后白世忠脱了背心,就把红薯装到他背心里了。
  扛着救命的二十一斤红薯,仲济学和他的徒弟忘掉了一路的疲惫和饥饿,强忍着口水赶回了旅馆。可一到旅馆,满心的欢喜便跑到了九霄云外。因为当地缺煤,旅店根本不给他们煮红薯。没办法,两人只好生吃。
  仲济学:没想到那红薯气化酶特别多。头一顿一人啃了一个红薯吃下去了,后面吧,不吃就饿着,吃了吧,肚子就咕咕地叫。我们俩是上下床,还有六个人都在那儿住。我住下床,白世忠住上床,这家伙就控制不住,可能放屁了,叮、当!放的时候吧,屋那边的人就,嗯!嗯!文明点儿,文明点儿。我们俩没办法,实在控制不住。后来我就敲床低下说,咱们俩下来吧,咱到外头坐去吧。俩人到外头去了。就这二十一斤红薯吃了三天,还剩下一多半,根本后来就吃不下去了。到第二天,我就一会儿到门房问一问电汇款到了没有。把老头问烦了,行了,别问了,一到就马上叫你们。那个时候,我们俩就已经饿得不行了,干脆躺到床上不动了。我说减少活动,少消耗,也能节省点能量。我说咱们就躺着吧,不然,这红薯越吃越难受。
    


  (气候高寒的岢岚山区,滴水成冰时节,仲济学帮助岢岚驻军建立了出生机勃勃的黄瓜温室。图为仲济学在后勤部长薛成功、许良朝陪同下观察发测站的山头生机昂然的温室黄瓜)
  就这样,俩人在床上躺着饿到了第三天。上午十点左右,就在他们精疲力竭的时候,旅店门房老头跑了进来,冲着他们嚷嚷道:款到了!款到了!听到喊声,仲济学先是一愣,以为是在做梦,随后从床上蹦了起来。拿到汇款后,俩人跑到外面喝了两大碗稀粥,和旅馆结了帐,要回押在柜台上的黄瓜种子,急匆匆踏上了归途。
  仲济学:一路上受冻挨饿,各种苦都吃了,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我们引回来种子就赶紧种,种了之后呢,稍微好点儿,马上就开全公社现场会,正因为每年冬天受的那份苦,所以到了春天再搞的时候,也特别珍惜我们的劳动。所以不管搞什么都搞得像模像样。那时候参观的人了挺多,而且参加我们训练班的人最多了,经常都是满员。我们也不收费,全都无偿服务。我们在大同已经搞得小有名气了。所以各个公社也请我们去。
  1967年到1970年的四年间,仲济学顶着压力,冒着别人对他的批斗,走访蔬菜专家,指导种菜农民,大学校园里,蔬菜大棚里,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不但为大同市引进了大量的蔬菜优良品种,还培育出了一批耐寒耐旱的新品种,使实验田所在的大队蔬菜产量翻了番,农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特别是他在国内第一次将番茄雄性不育系的研究材料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带动农民致富的生产力。
    


  (2005年3月20日,靠仲济学《三峡库区移民高效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走上致富道路的三峡库区移民余治和、唐基林、余治林、张红,自发地制作锦旗赠送给仲济学、吕建华师徒)
  十年时间,仲济学的蔬菜实验站搞活了一方经济,让土地上的农民摆脱了贫困的生活,周围的矿工吃上了新鲜的蔬菜,而自己却是穷到了家。
  当时的仲济学一个月工资五十四元钱,引种出去一趟,一天只给他补助一毛钱。文革期间,出门问个路都很难,引种更是没人理,他还得买三毛钱一盒的好烟,买种时好让别人行个方便,一天至少要用掉两盒烟,吃、喝全都贴了进去。几年下来,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刚生完二女儿的妻子陈海娟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仲济学常年不在家,两个刚刚懂事孩子还需要照顾,没办法,她只好将十个月大的小女儿送了人。
    


  (仲济学的老伴陈海娟抱着寄养在水泊寺村的女儿在文赢湖畔留影)
  女儿仲伟莉:我当时4岁,她可能1岁。我记得她走的时候我就不让他走,我妈妈的同学来领她的时候我就特别不想让她走。那时候在大同我们住的是平房,别人接她的时候,我们把她送到公路上。那时候我妈妈不是一个很强壮的人。就十分无奈地把自己的妹妹送走了。
  仲济学:这个孩子给出去后,就考上北方大学了。这时候我已经当人大代表了。经常电视里也能见,报纸上也有。她就突然给我来了封信,信的原话说:整理我断断续续地记忆,和看到的一些新闻报道,如果没错得话,你应该是我的爸爸。后来认了几次后,我去家里看她去了,他养母破口大骂,把我可骂了一顿后。她说,就因为我,出现了她们家里的不和,后来我就再也没认。
  泪水中我们看到这位历经磨难没有弯腰的老人,此时是那么的脆弱。在大同工作的20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的心血都奉献给了那片热土,那些吃不到蔬菜备缺营养的矿工,还有一年到头忙碌,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菜农,而留给自己和家人的却是永远抹不掉的伤痛:他的妻子因为操劳过度,身体常年不好。两个女儿中的一个因送人,相遇而不敢相识。天资聪慧但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大儿子因父母照顾不够而精神失常。
  不为浮云遮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十年“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中华大地。仲济学被中央工作组请到省城太原。
  仲济学:1982年中央工作组把我叫到太原,我是在迎泽宾馆西楼的719,第一个就先找我谈话。这个工作组的组长正好是公安部退下来的副部长叫席国光。当时他就讲,小伙子干的不错,回来吧,担任副省长,分管农业。后来,我就笑了,我说山西找愿意当副省长的,一火车都拉不完。但是我们这大学生,一毕业一头栽到地里和农民一起滚打,一干就这么多年,恐怕再找也不多了。我说,人各有志,我干这工作还正适合我的特点。副省长人选你再找别人,我继续种我的菜吧。
    


  (仲济学每天都要对大棚蔬菜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图为2002年冬至节郑家营露地与温室日照、气温观测记录)
  婉言谢绝副省长提名后,仲济学向省委领导申请在大同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打算继续研究蔬菜,让更多的煤矿工作吃到新鲜蔬菜,帮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仲济学: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温室也引回来了,盖成了,就在大同,楼房也盖好了,验收了,正好准备培养农民。我准备大干,还在日本学习这个温室怎么使用呢,结果日中友好协会拿着这个光明日报,还带着青酒,带着好多吃的,给我祝贺去了。我一打开这报纸写的啥呢,头版头条:山西省委启用科学家作省直单位领导,副标题就是:陈惠波、仲济学任山西省科委副任。我一看是晴天霹雳。我回到了大同,没多长时间,调令就来了。来了我就没理这个事,你想给我副省长都没当,叫我当科委主任我能来吗。再说,我也没考虑把我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官来塑造我自己,我就想一心思做一辈子菜就算了。所以你们问我干啥,真正我是种菜的。
  尽管省委组织部的调令已经下达,但仲济学还是不愿去太原上任,继续在他的试验站研究蔬菜。但迫于当时大同市委书记数次登门的说服,1984 年4月 16号早晨七点多种,仲济学从大同乘火车出发,下午三点多到达太原,走马上任省科委副主任。以后又相继担任省农科院院长、省科协党组书记。历任全国六、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中共山西省委五、六届候补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优秀专家津贴。
    


  (1987年3月~1988年2月仲济学被借调到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锻炼,此间在吉林省调研时结识了时任省农委主任的回良玉副总理,图为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与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副总理合影)
  1998年,仲济学从省科协党组书记岗位退下来后,重建了山西省蔬菜技术开发中心并担任主任,同时接受国务院三峡办下达的《三峡库区移民高效蔬菜示范基地建设研究》研究项目。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考察路过原平郑家营村,看到国家投资兴建的大棚闲置,限期有关部门一年内运作起来。经多方选择考虑,有关部门一致认为只有仲济学能堪当此大任,就找到他,请老专家出山。
    


  (2005年6月18日,仲济学研究员结束了在奉节县的移民蔬菜技术培训后,乘快艇赶到万州。图为蹬上万州码头时的留影)
  2000年11月,仲济学离别老妻和幼孙,带了几箱方便面,孤身到了郑家营,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2004年,仲济学历经23年研究的网纹甜瓜结出丰硕成果,他在山西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内培育出了高类黄酮含量的精源号网纹甜瓜新杂交品种,添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现在的仲济学兼任山西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日本福冈县大牟田"高田日中友好促进会荣誉理事。
    


  (仲济学研究员在考察蔬菜栽培与流通技术时,受到了熊本县荒尾市政府、议会、农协等的隆重欢迎。图为北野典尔市长与仲济学研究员亲切握手)
  听众朋友,欢迎继续收听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山西新闻人物周刊》,下面的人物访谈,我们随记者一起走近仲济学,感受他在科学道路上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心路历程。
  [人物访谈]
  记者:仲老,1964年周总理的话使您将毕生的精力用在蔬菜研究上。1999年温总理的嘱托又使您再次耕耘在蔬菜开发的道路上。2000年11月,您离开繁华的都市,走进这晋北山区的寂静大棚,时刻陪伴您的只有这些生机勃勃的蔬菜,您寂寞吗?
  仲计学:不寂寞,我还有那么多农民徒弟呀,而且他们开玩笑说,我这是个和尚庙,我这主持领了一帮和尚,但我这帮和尚都很争气呀,都是初中毕业,家境比较贫寒的这些农民。而且这些农民啊,确实他们来了以后啊,真正是起早贪黑,非常吃苦,跟我们在学校里学习那个时期啊,那就没法比,条件不知道差多少倍,但是这些小孩儿们没有任何怨言,而且是认认真真,照样跟着学。
    


  (仲济学研究员用笔记本电脑中的的大量科研数据,向综合广播记者详细介绍蔬菜新品种选育和研究有机蔬菜的最新进展)
  2000年,仲济学离别老妻和幼孙,孤身来到位于原平市郑家营村的科技生态示范园。一眼望去,满是荒芜,院内杂草丛生,原有的温室破烂不堪,全部空着,最痛心的是百万元的进口大棚里还长着草。
  女儿仲伟莉:他弄这个园区的时候已经是退休以后,而且刚去的时候那是一片荒地,条件十分地艰苦,可多人就不相信,他一个人还能把那片荒地怎么样呢,还能有事业的辉煌。劝他不要在那里干了。
    


  (综合广播记者现场采访仲济学研究员的农民徒弟程义)
  来自大同的徒弟陈毅: 一进温室里面,连下手处都没有,吃饭没有吃饭处,我们好几个人挤一个屋。大夏天生的火炉,院里也没法呆,连个阴凉地都没有。
    


  (1964年,仲济学在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之前,与大学同班同学陈海娟在北海公园合影订婚)
  面对眼前这无从下手的烂摊子,仲济学镇定自若,从容应对。他打电话叫来了曾经跟随自己创业的远在大同的徒弟,从大兴安岭原始林区购进了适合北方蔬菜生长的泥炭,从岢岚运来了山羊粪,在42米深处打出了优质地下水,并添置了必要的研究设备。
  来自大同的徒弟陈毅:就吃方便面,我那会能吃方便面,这会儿一看方便面,看都不能看了,好像就是吃着了。这会儿有小四轮耕地,那会我们全是人工,我们拉小平车往地里拉粪,这就我们师傅也跟我们干,只能就这样了。中午不休息,干到晚上12点,12点洗洗涮涮,我们还没吃饭哩,吃完饭起码到晚上两点多了,到四点半我们又得起哩,我们师傅也跟着干。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荒废的园区焕发出勃勃生机,闲置的大棚运转了起来。2001年4月,大棚长出了荷兰黄瓜、日本樱桃番茄、美国西芹等无公害蔬菜,很快唱红了市场。面对这些新鲜可口、质量上乘的有机蔬菜,有谁能想到培育它们的大棚当初长满了荒草。
  正当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各项工作步入轨道的时候,一个在仲济学心中怀藏多年的夙愿又重新迸发出来――他要栽培网纹甜瓜。早在1981年,仲济学第一次去日本访问的时候,就被网纹甜瓜的外形和口感深深迷住了。
    


  (1989年秋季,俄罗斯农业考察团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考察交流,团长把赠送的礼品,当场给仲济学院长穿起来。并风趣地说:“和乐首!”)
  仲济学:81年作为大同市政府友好代表团的成员,去日本参加和福冈县大牟田市结友好城市这样一个仪式。日本人有个特点,除非这种大型仪式,不会把特别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结果呢,后面这一道瓜,我看了一下,没见过。而且吃到嘴里头,就感觉到甜劲和爽劲,有生以来头一口,没吃过。每个人小碟里头两瓣,还有一瓣我没舍得吃,就拿餐巾纸把它包起来。我们友好代表团成员每人一间房,回到房间里,进去我就二话没说,先把瓜拿刀一切,把瓜汗抹到我的脸上。这一抹,对着镜子一照,因为以前我有这个习惯,有的瓜汁沫到脸上后,紧绷绷的。这个糖不管它多甜,是多糖。如果抹上之后,特别爽,而且一点儿都不紧,是单糖,而且我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就怀疑它里在还有什么特殊的东西。从那时起,我就像着了迷一样地想搞到这个网纹甜瓜的种子。
    


  (1989年10月,在日本国福冈县大牟田高田日中友好促进会议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仲济学与蔬菜专家蕺原隆助先生合影)
  随后的几年里,仲济学多次向日方提出能否提供网纹甜瓜的相关资料,但都被婉言拒绝,这更激起了他研究网纹甜瓜的兴趣。
  网纹甜瓜在日本销量大、售价高,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种子却很难搞到,仲济学只能在外围查找栽培技术资料。直到1997年,仲济学以赴日免费讲学为条件,获得了4000粒40个品种的网纹甜瓜种子,但这些种子都是杂种一代,产下的种子再播种结瓜就大小不一,有的甚至不能结瓜。为了进一步得到网纹甜瓜的详细培育资料和优良种子,仲济学先后22次赴日本考察。
    


  (在仲济学访问日本国福冈县大牟田市期间,大牟田佛教会各寺院都插挂中日两国国旗和热烈欢迎来访的标牌)
  仲计学:整个总的出国次数,我一共前后出了22次,这样的话把好多东西都了解了。有的人当时都不理解,说一个日本,你去那么多次,一年又一年,老盯着一个国家去。但我考虑你搞科研就得要这特点,问题没有搞清楚,我就要把你继续摸清。在日本,我所接触的面也够广的了,从他政府、议会,另外日中友好协会,还有农协,佛教会,包括小学校、中学校,所有我能去的我都去过,广交朋友,而且多方面联系。所以我一去大牟田,包括各个寺院都要挂起中国国旗来,直到我走了,人家才把他摘回去。所以对你接待的礼节就够重的了,而且佛教会还要在光源寺举行道场,全都要到了给我念经,祈祷。
  除了日本,仲济学还走访了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等地区和国家,收集了全球各地网纹甜瓜育种的原始资料。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历经数十载准备,没有杂事缠身的仲济学在郑家营这块土地,全身心地搞起了网纹甜瓜的栽培。
    


  (多年来,仲济学发表论文60余篇,编写出版专业书籍十几部)
  记者: 2004年8月,您苦心研究的网纹甜瓜终于问世了,为了这颗小小的瓜,您付出了23年的心血,他给您带来了多大的价值?
  仲济学:对我来讲,它给我带来多大价值我并不看重,我更看重的是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网纹甜瓜了。网纹甜瓜咱们自己真正像样的品种确实长期以来没有,尤其是通过军事医学科学院他们给分析了以后啊,发现里面的类黄铜含量超出了号称类黄铜之王的洋葱,比它多出一倍多,每公斤里有3000多毫克类黄铜,而类黄铜是个防癌物质,所以对人们健康长寿有利,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收获。真正把我们这个品种育成了,而且将来更多的人吃到了,对他们健康长寿有好处了,健康了,长寿了,这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总装备部政委池万春上将在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政委期间到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慰问编外后勤部长、省科协党组书记仲济学研究员)
  记者:您付出这么多,牺牲这么多,自己又得到了什么?
  仲济学:我如果要考虑得到的话,我早就不干了。我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这样讲,我们就像一个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且往往这个蜡烛快到灭的时候突然闪光。可能这个网纹甜瓜就有点这个意思,但是对我来讲,我认为我没有什么其他的遗憾,而且我觉得对我来讲我心安理得。
  网纹甜瓜问世后,这项科研成果当年就被选为三峡库区移民致富项目,并被推广到陕西、广东等省栽培,成了农民快速致富的金钥匙。
    


  (2002年11月,崎玉县种畜牧场热烈欢迎以仲济学研究员为团长的有机食品生产与流通考察团一行)
  2005年农历正月十六,仲济学散步时来到原平市郑家营村菜家老王家,看到老王正吃着一碗干面条。仲济学知道,一年内,村民们只有在夏秋之交才能吃上蔬菜,还是地里的次品——好点的要卖钱。按当地的气候、土质,留足口粮田,村民们用剩下的地种大棚瓜菜,一年能赚4万多元,但苦于没人指导。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地百姓有菜吃,有钱花。
  仲济学:从我大学一毕业,一开始工作,从大同起,每年春天到农村去给农民讲课,现在也是,一直这样,给更多的农民讲。你比如说是在长子县那50000亩甜椒,我在那讲课的时候,开始在一个教室里讲,那还是冬天,外边喊听不见听不见,我这就把桌子搬到外头讲。搬外头之后后边人还讲听不见,这就支起大喇叭给讲,然后等到支起大喇叭的时候房顶都是人,讲的最后走不了。我就感觉到农民原来是这样的渴望技术,渴望科学。当时科技日报写了个报道“一诺千金”。就是因为这样,我用最快的速度写成了《露地甜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这本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一次性印了6万册。我没估计到这6万册书销售的那么快,一抢而空。但是因为是农民用这个书,所以我只算了工本费,一分的稿费我都没要,然后形成这本书的定价,这本书大概是5块5毛钱,因为他那块有彩印。全部都给了出版社,我1分都没拿,但是我觉得我就是应该这样去做,我不需要再从农民手里要什么东西。
    


  (国务院三峡办主任、前国家科委副主任郭树言夫妇与老朋友仲济学合影)
  仲济学不但义务给农民讲学,还免费培养徒弟,但招收条件是家境必须贫寒、本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小于25岁。他解释说:“家境不好的更需要扶持,种菜是个苦差事,也得有文化。”他首批招收的23个徒弟学成后,回村带领村民发展蔬菜大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记者:2006年春节期间,您因为连续的劳累病倒了,但是,您躺在病床上,依旧关注着蔬菜技术开发中心的大小事情,为什么这么拼命的工作?
  仲济学:因为我考虑呀,人确实就是这样,工作是没有量的斗。尤其是看到农民目前这种状况,和我们想象的,虽然他们已经很富了,也发展了,但是跟我想象中的农村,想象中的农民,我认为应该达到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我认为就是现在农民怎么富我都不眼红,他们越富我越高兴。而且现在我感觉到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说科技人员了,包括各级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更下一点力。尤其我们在山西,更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点力量。
    


  (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与老朋友仲济学在全国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合影)
  采访结束离开郑家营的时候,正赶上村里安装自来水管道,启动资金遇到困难,村支书找仲济学商量对策。国务院三峡办打电话让他做三峡移民示范区的技术总监,仲老跟我们说,他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要试一试。他现在已经年过七旬,可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急,他要跟时间赛跑,在有生之年,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蔬菜种植脱贫致富,让更多的市民吃到安全放心、富含营养的蔬菜。
  我们祝愿仲济学,这位农家大院里的“院士”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听众朋友,感谢收听《山西新闻人物周刊》,本期节目采访郝宏、张慧,主编傅云峰,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5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