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仲氏南宗,是相对于济宁仲家浅之仲氏北宗而言的。先贤仲子辞世两千四百馀年以来,其子孙遍布天下。他们在繁衍生息的同时,弘扬着仲子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然而,称之为仲氏之宗的,却只有初居江苏吴江一带的仲氏南宗和山东济宁的仲氏北宗。
北宋末年,朝廷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南有方腊,北有宋江,内忧外患加剧。而东北女真族正迅速崛起,与宋室联合灭辽后,窥宋虚弱,挥兵南下,势如破竹,赵宋政权内部战和不定,终酿靖康大耻。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三月二十七日、四月一日,金人分两批撤兵,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及皇后、嫔妃、诸王、公主、宗室和大臣等三千馀人,并携搜刮到的大批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图书乐器北去。顿时北方陷入一片混乱,人民开始大规模南逃。
国不可一日无主。靖康二年五月初一日,21岁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史称宋高宗),改元建炎,寓“火德中兴”“以火克金”之意。
眼看金兵步步逼近,北方领土不断失守,十月初一日,宋高宗率六部大臣、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等文武百官,从应天府乘船沿运河南下,于本月二十七日抵达扬州。
49代仲基,字址生,号益庵,乃48代仲潔的长子。其伯父仲爽,乃仲子第48代嫡长孙,主持横坊村河内公庙的奉祀。仲爽无子,遂把仲基过继过来,以承嗣大宗,并主奉祀事。国家危难之际,仲基以武功担任高邮州判。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金太宗闻宗泽死,决定南伐,以消灭立足未稳的南宋朝廷。在金军强兵压境的时候,宋高宗以为“晋武平吴之后,上下不知有礼,旋致祸乱”,于是在同年八月下诏:“东京所属官司,奉祀器、大乐、仪仗、法物,赴行在所。”同时下令在扬州东南筑坛,开始准备扬州冬至郊祀。山东曲阜的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担任高邮州判的仲子第49代孙仲基,以及其他圣贤的后裔,也接到了通知。同时,仲基的二弟仲琪(号白庵)、三弟仲祺(号履庵)也来到扬州。
扬州郊祀后,孔端友和他的族叔孔传回到曲阜,仲基继续坚守工作岗位。
建炎二年十二月,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水以阻止金兵西进,金兵转而从河南北东进,侵东平、下济南。济南知府刘豫叛国投敌,形势剧变。经孔氏族人商议,孔端友胞弟孔端操、侄孔璠留守阙里,孔端友毅然率领近支族人,恭负传家珍宝端木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吴道子绘先圣遗像以及徽宗政和五年所颁“至圣文宣王庙朱记”铜印,于十二月“金人陷袭庆(今山东兖州)”前南下,避寇扬州。颜子家族50代宗子颜峣,奉旨以承务郎之职,率叔兄弟颜岐、颜崘、颜嵽、颜岹、颜嶕、颜峒、颜屿、颜崿、颜峈、颜嵫等扈跸南渡,遂居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后称颜氏南宗。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军攻破楚州(今江苏淮安)后不久,金兵前封直逼扬州。宋高宗仓惶逃离。文武百官、平民百姓“争门而出”渡江避乱。史载“民未渡者尚有十馀万,奔迸堕江而死者半之”。
人心思安,民心思定。国家安定,方有黎民之安居乐业。族人一面盼着大宋江山能够早日光复,早日返归故里,一面继续随着南渡的人流风餐露宿,艰辛南迁。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三日,宋高宗驻跸临安,以州治为行宫,显宁寺为尚书省。为回天下之心,也为巩固对江南的统治,处理南渡的文武百官、皇室贵族的善后事宜,令“百官入见。杭州寄居迪功郎(相当于现今科级干部)以上,并许造朝。”因扈跸南渡有功,仲基升任为浙江台州知府、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同时,仲琪也来到浙江,担任江南督运同知。而仲祺则留在扬州,照顾兄弟三人的家眷。绍兴十五年(1145年)八月十六日,仲基被授予秘书学士兼节制军国检校之职,先居秀水天字圩,后居吴江膳字圩。陈宣《仲月谿先生重修谱序》(注:仲曙,字明发,号月谿,江苏吴江盛泽镇人。增修仲氏家乘,源流本末,井井详明)中这样记载:“益庵公历世变,扈从临安,爰家于吴。有弟曰白庵、履庵皆依倚播迁。中有天可往,无地能居,方其南也,皆止于维扬。及乘舆指浙,益公又与白公从,而履公不以家累随,久之遂为扬民焉。”仲基去世后,葬于吴江盛泽小口圩普福桥北堍,称为“中山古茔”,墓旁有先贤祖祠。
“忠君爱国”是仲氏南宗的精神之一。在封建社会,君即是国。皇帝,不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是国家的象征。忠君,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众。仲氏南宗族人的忠君爱国是一以贯之的。在大宋危难之时,仲基偕胞弟仲琪、仲祺忍痛告别故乡、家庙而扈跸南渡。虽然后来宋高宗一心求和、无心抗金收复失地,导致宋室未能北归。但是,“靖康之变”后,宋高宗“继绝世,举逸民”,却又不能不说是天下民众的期盼。也正是因为有了高宗的即位,才给大宋子民注入了强心剂。宋高宗这个皇帝,自然是大宋的国家象征。
仲基的儿子也不负厚望,长子世登,荫授以资郎;次子世资,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十三日荫授承德郎,知安吉州,去世于任上,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初三日追赠通奉大夫。
基、琪、祺三兄弟全家扈跸南渡后,故里横坊村及家庙被毁,留守族人为了避难而居住在附近的南阳湖,既然家庙已不复存在,自然无人主持奉祀,心系大宋故国的留守族人也没有接受金、元政权的册封。元世祖统一全国后,意识到:要想征服和统治汉人,必要尊重汉人的圣贤后裔,得其士子之心,于是发出诏书,求圣贤裔。(据张有誉所写的《仲志》序言:“仲子世家卞,汉季赤眉乱,子孙徙任城之延就亭;迨胜国初,复避乱南阳;元世祖诏求其后,乃还居横水村,今名仲家浅,即延就亭故里也。”)自此开始,北宗族人在运河边上新建了村庄(即仲家浅)和家庙。万历十五年,授子路59代裔孙仲吕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据《明史》);61代仲于陛(仲家浅)于崇祯十六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南渡族人因宋室南迁而形成南宗,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诗书相承,贤才辈出,宦游各地。以吴江为中心,先后在苏、浙、鲁等省分徙出众多支脉,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基、琪、祺是仲氏南宗的鼻祖,他们的后人混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资料欠缺,暂时不知琪、祺的后人现在何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早在靖康之变以前,山东横坊村以外就有仲氏族人聚居;目前尚有一些查不清代数的族人,不知其祖籍。因此,他们既不属南宗,也不属北宗。
无论南宗、北宗,我们子路后裔都拥有完全相同的血缘,是一家人。我们追求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互相嫌隙、妄起争端,反对分裂。我们没有“家长”和“族长”,各地族人无论辈分、年龄、职业、职务、财力,一律完全平等,没有地位悬殊,没有什么嫡庶、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特权,只有责任、义务和奉献。我们应该少一些杂音,多一些实干,这样的话,列祖列宗将含笑于九泉!
祝福各地子路后裔!愿全国总谱的续修早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