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事业(仲研事业),肩负着挖掘阐发仲子思想精髓、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比以往都更深刻地认识到:仲研事业要想长久发展、薪火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就是大力鼓励和培养年轻人参与进来,稳稳地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
年轻人是时代的春风,是仲研事业的活力之源。他们思维敏捷,对新知识、新工具上手快、用得熟;他们勇于探索,能为仲研事业注入新鲜的灵感和创新的思路;他们精力充沛,面对挑战有韧劲、有钻劲。仲研事业的延续与升华,正需要这样蓬勃的朝气去点燃、去推动。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真正有文化根底、真心热爱仲子历史文化,并且能沉心研究、躬身实践的年轻人,确实还不够多。仲研事业的接力棒,急需更多年轻有力的手来接、来传。
作为年长者的我们,该怎么对待“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这些年轻人?
第一,要真心实意地珍惜和爱护。年轻人参与仲研事业,绝大多数不是为了名利。他们心里装着的是寻根问祖的情,是研究仲子世家历史文化的愿,是想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的心。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又没人及时站出来主持公道,那份热心很容易凉下去,最后可能就默默离开了。所以,我们要格外用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要给他们引好路,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子;铺好路,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做事条件;加满油,多给信任、鼓励和支持,不要让他们委屈、寒心。
第二,我们自己要摆正位置,明白事理。长江后浪推前浪,新老更替是自然规律。作为年长者,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该退的候就退,把位置摆正,心态放平,深明大义。要甘当铺路的石子,甘做年轻人向上攀登的梯子。看待年轻人,要带着欣赏、包容、鼓励的心态,去呵护他们、培养他们、提携他们,“扶上马,送一程”。看到年轻人成长,要由衷地高兴;看到他们干出成绩,甚至超过我们,更要感到欣慰。这才是长者应有的胸怀。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族长,不要卖弄资历,绝不能有意无意地打压年轻人的积极性和成长空间。我们要当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做用心培育人才的“园丁”。我们要把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走过的弯路、不足的教训,都坦诚地告诉年轻人。发现问题,也要及时提醒、帮助改进,真心实意帮他们成长起来,看着他们步子走稳、越干越好。千万不能要求年轻人对自己百依百顺、亦步亦趋,更绝对不许把社会上拉帮结派、搞“站队”那套坏风气带进仲研工作里来。
那么,年轻人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仲研人”?
根基要打得牢。仲子是谁?他有哪些经历?他的重要品德是什么?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有哪些遗迹?我们仲家是怎么来的?祖上从哪里迁来、分布在哪里?族谱、家志里都记了些什么?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必须下工夫去学透、弄懂、真正掌握。这是干事的根本。要修好强基固本的理论课,加强仲子世家历史与仲子思想品德的学习,把基础夯实,把看家本领练硬。还要多看历史、地理、地方志、国学经典这些相关的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把历史文化底子打厚实。没有真才实学,光靠一股子热情和对家族的感情,是远远做不好仲研事业的。
眼光要看得远。心里一定要明白:仲研事业,绝不单单是仲氏家族自己的事。它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事。思考问题、开展工作,要自觉跳出“家族”这个小圈子,站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局上来看,用更开阔的眼界、更大的格局去观察、去想主意、去动手干。要学着明辨是非,坚决摒弃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本位主义那些旧习气,心里装着整个仲研事业的大局。
做事要落得实。要多干实实在在的业务活:比如搞点学术研究,跑跑实地调查,整理整理资料,参与常态化修谱。少去参加那些主要就是为了露个脸、凑个热闹、拉关系的宗亲聚会,千万别图那个虚名浮华。要坐得住冷板凳,静下心来多读书、俯下身去真干活。板凳要坐十年冷,功夫下在实在处。真正的“仲研人”,是肯钻研的研究者,是肯下力的实干家,绝不是靠耍嘴皮子、到处应酬混名头的“场面人”。其他的组织我不清楚,在咱们这个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看一个人行不行,只看他有没有真本事、干没干出实在活,绝不看谁官大钱多、学历高名气响、辈分大,也不搞论资排辈、分什么地域支派那一套。年轻人要想成为仲研会的合格一员,头一条就得努力成为这样货真价实的研究者、实干者。
肩膀要硬。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乐于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年轻人要分清主次、把握好度。把自己的学业或者事业这个“正经营生”干好,把家里照顾好,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保证自己正事干好、家里和睦的前提下,抽得出时间、使得上劲,就为仲子历史文化研究这份公益事业出份力。还必须修好饮水思源的历史课,深入学习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从1987年家谱捐献,到1996年正式建会,一直到今天。只有把过去的路摸清楚了,才能更明白现在站在哪儿,该往哪里走,才能信念更坚定、心里更有谱、劲头更足,明确仲研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坚定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在传承的路上少绕弯子、不走岔道。
我们因为血脉相连,又都想着把仲子历史文化接续传承下去,才聚到一起。这里不是争名夺利的官场商场,不是讲哥们义气、排资论辈的江湖场子,更不兴搞小圈子、拉帮结派那一套。只有那些真心热爱、肯下实功、眼界开阔、乐于付出的年轻人一茬接一茬地成长起来、挑起重担,仲研事业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一直生机勃勃地传下去。
仲研事业就像一棵大树,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用心浇灌、接力培育。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要乐于做那支撑的根、护花的叶,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沃土和荫凉。而年轻人,则要努力汲取养分,奋发向上,终有一天成为这棵大树的栋梁之材。
希望我们这些年长的同志,带着责任和胸怀,当好领路人,稳稳地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上。更热切地盼着年轻一代,拿出勇气和决心,勇敢地挑起这副担子,奋力开创仲研事业新局面。让我们在以仲跻和同志为理事长的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仲子书院的引领下,拧成一股绳,共同守护好、传承好这份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后记:6月14日,仲跻和理事长一行在潍坊举办仲子历史文化宣讲暨仲子后裔座谈会。活动的前后,我一直在思考:各地应该吸收年轻人加入仲研队伍,让仲研事业薪火相传,让我们这些五零后、六零后逐渐让位。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供各地仲研工作者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