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下:
1.“宗子迁吴已历年所。绍兴初,宋皇加赐庙额,宗祊有序,春秋祭祀仍其旧。”说的是宋高宗御赐仲氏吴江祖庙的事情。
2.“今平江、镇江、杭州、扬州、高邮州皆有其裔。”说明:在元朝末期,苏州(含吴江)、镇江(含丹徒)、杭州(含仁和)、扬州(含江都)、高邮州(含兴化)都有49代基、琪、祺三祖的后人。
3.“去岁冬赴吴地谒庙,大宗主盛情留宿。”说明: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时候,吴江祖庙仍然存在,且有奉祀宗子。
4.“开皇间,吾族家业中兴,支派益繁。”说的是:隋文帝执政期间,33代孝俊祖担任晋州司法。
5.“自基祖南渡已逾六世,蔚成巨族。”说明: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时候,吴江的仲氏后人至少已繁衍到第55代。
6.“凡所谓大宗、小宗,虽历代既邈,要之千万子孙之身,皆出祖宗一人之身也,是故素无贵贱尊卑之分。”意思是:大宗、小宗一律平等,不分尊卑贵贱。在宗法、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吴江的仲氏大宗子能够有如此见解和胸襟,难能可贵呀!
7.“吾济域仲氏,自靖康以前,旧谱颇详。”当然了!北宋宣和年间,仲氏就修了族谱。
8.“靖康季,金主南游,宋皇渡江,吾族宗庙、大宗主皆迁于吴。”说的是49代基、琪、祺三祖南渡的往事。
9.“旧庙毁于兵燹,族谱亦阙焉。后吾七世祖康公南下如吴,始得统谱。”此句,与尔侗祖所作序言正好吻合!
10.“至元鞑如济,吾祖奉之焉,嗟乎,愧哉!”表明:50代衍祖敢于正视先辈事元的历史,勇于自我批评。
11.“族弟去岁主沉湖之举,岂非残害同门?嗟乎,哀哉!”这说明:至正十一年(1351年)以“犯族规”之名主持将昔、鹿、淮宽等6位前辈沉入南阳湖的,是衍祖的族弟。是谁呢?记得有碑记说:至正九年(1349年),50代孙衒主持重修横坊村祖庙。依据新疆前贤保存之元末仲氏族谱,衍祖的族弟,元末时只有一个,就是衒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