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士
- 积分
- 1143
注册时间2020-5-29
最后登录2024-11-15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盼望已久的《仲里广志》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以崭新的历史文化知识面世了,广大族人无不为之欢呼而奔走相告!我如饥似渴地请到这部书,并如饥似渴地读了这部书。这套志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我们传承仲子历史文化,也有利于华夏儿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是仲氏家族的“百科全书”与“百宝箱”。
我拜读《仲里广志》后,感慨万千。
首先,我感到仲氏家族之所以有今天,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与支持是主要的,离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则一事无成。
同时,要感谢新闻媒体。它们及时宣传,扩大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再就是总会的辛勤努力。党和政府的重视、新闻媒体的支持,没有总会去积极工作不成;分会和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总会去组织、运筹与指导也不成。
在这方面,我想有几位关键性的重要人物大家不能忘记:
一是崇义同志。他为了弘扬仲子精神,发展壮大仲研事业,不惜呕心沥血,追根溯源,一切从零开始,发展到组织制度健全,统谱开端,《仲里新志》面世,为仲研工作开创了亘古未有的良好局面,为仲氏家族、为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是跻和同志。他对传承仲子历史文化和家族发展壮大的关注、关心、关爱,至今无人能比。仲氏家族有钱的人不少,有谁主动关心并慷慨解囊解决仲研会总会和海安分会运转过程中的经费问题?只有他。二十多年来他捐出数十万元。不仅如此,他还挤出房子安排驻会人员编制及有关人员的工资,解决双方的后顾之忧。跻和同志在企业和社会上事情很多,工作很忙,但他不忘编纂全国统谱和《仲里广志》,与对各地分会的指导、协调,捐资参与山东仲家浅仲子庙的建设。其足迹遍布全国。我在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写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俊彦让贤情寄后,英才勇启先河”,同时,我在一首七绝中也为“薛国怀言承懿德,同追国梦铸精神”点赞。他真的不负众望,用“年年有新招”的辉煌业绩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这种无私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是兆峰同志。大家知道,仲研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成绩非常之大,有目共睹。可是有些人却看不到,不满意,老是说三道四的,特别是在崇义同志任职期间,杂音很多。兆峰同志作为名誉理事长当仁不让,勇敢地站出来说公正话,以情感人,以事实服人,使仲研会在风浪中稳住了阵脚。他辅佐两任理事长工作20多年,功不可没。他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令人难忘。
四是仲磊同志。他在续谱修志的十几年中夙兴夜寐,跑遍全国调研,析理资料,亲自操作,各地支谱、全国统谱和《仲里广志》上都有他的手印。他长期辛劳,累起了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病未根除的情况下继续奉献。他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令人感动,我们将永远牢记在心中。
五是以副理事长跻明同志为代表的理事、会员。他们在总会的领导下,树立大局观点,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调研、撰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都应在丰碑上留下大名。
这是一个方面,是主要的方面,是令人惊喜令人鼓舞的方面。另一方面,我也略感有些美中不足之处。
一、仲氏姓源仍未认定。目前有些老人还健在,例如崇义同志,他曾经有三探姓源之作。我认为大可参考。特别是最后一论讲得有根有据。现在不作结论,又待何时?难道后人比这些老同志更了解?总会的同志们你们实在怕弄不准,我建议现在先作个留有余地的初步认定,总该没有多大问题吧?
二、仲氏人物记载不全。例如跻和、仲磊他们作出了那么多那么大的贡献,志上只字不提;崇义是仲研会的创始人,功勋卓著,志上只是几笔带过。这也许是他们本人的意思。我个人认为谦虚态度是好的,让人敬佩,但史志必须反映历史。这种谦虚就没有必要了。而有些人物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写在志中,真让人费解。
三、族人播迁有待继续理顺。例如我们南宗基祖礽孙仲子宣在燕王兵乱的公元1398年9月避居泰州富安场东海滨(即现在的东台市富安镇富宝村和唐洋镇乐园村连界的七灶),遂家焉,来时兄弟二人(子华后迁梁垛),子宣在七灶娶妻生子,兴家立业,正房生文汉、文滨(家谱上误写为文宾、文实)、文河(家谱上误写为文和),侧室生文渊、文潮、文源、文洋。子宣本人始终生活在七灶,办教在富安境内,卒后也葬在七灶。七个儿子都在七灶长大成人,后来长子文汉、三子文滨迁到如皋西场、戚家庄。四子文渊流寓他乡。次子文河、五子文潮、六子文源、七子文洋都住七灶、十四灶河东直至寿终正寝。其后58代至66代计288人也都在七灶、十四灶和唐洋、富安等地兴家立业,繁衍生息,多数人在此寿终正寝。就连长门文汉、三门文滨后人61代至66代返迁到七灶、十四灶河东的也有94人。繁衍生息的后人不计其数。可见子宣祖的大本营是在东台市,而不是其他地方。
再说从东台七灶出生、读书、长大成人流寓他乡的人也不少:57代文汉迁居如皋西场崔家楼;文滨迁居戚家庄;文渊流寓他乡不知何处;58代时高,文洋长子,善文,出游江都,看上那地方好,后来就在仙女庙旁置产安居;59代天阴,五门时章长子,率其子太垣、太宇、二洲迁至西场落户;60代太宇,七门天秀长子,迁居王家河(属地待查);60代太和,七门天秀次子,迁仲庄(属地待查);60代太宁,七门天秀六子,迁仲洋;61代应龙,七门其泰长子,迁王家河;61代应许,七门其舜次子,迁仲庄;61代泰宇,五门敬畴子,迁仲庄;61代文台,五门仰怀次子,迁仲庄;61代其显,五门太垣长子,迁于家庄:61代其俊,五门太垣次子,迁西场崔家楼;62代应选,长门平夫次子,迁周家庄;63代国才,七门华林子,迁泰州范家浅;63代国华,七门应许三子,迁柴湾秦家庄,葬陈家庄;63代国贵,五门应伦子,迁靖江县;63代国锡,七门应越子,迁靖江侯家市;63代正卿,五门尔郁次子,迁泰州北斜桥;64代大烈,六门秉善四子,迁曹家坝;65代自余,六门大鹏五子,迁曹家坝;66代振义、振和,六门自立长、次子,迁许河腰余;66代振高,长子永平,携弟迁大丰大中集,孙有仁、有义,一个在伪旅长谷振之手下当差,一个参加新四军,兄弟俩斗争激烈,成为当地故事;66代振高,七门学举次子,迁如皋唐家缺。这些从大本营东台迁出的66代以上的族人多数都没有下文,迁至靖江的二祖,我不信他们就没有一个后代,而在《仲里广志》上靖江仲氏却是空白。所以我认为续谱修志还有扫尾工作要做。
《仲子世家谱》和《仲里广志》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仲研工作告一段落,也标志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始。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新的姿态来继续做好仲研工作,让始祖仲子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
首先,正常的家族建设有许多事情要做,特别是家庭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认为仲研会总会应该成为仲氏家庭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发挥其积极促进作用,以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这里面工作很多:
一、发挥分会的作用。每年调查总结几个家庭教育典型,个人爱党爱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召开交流会,或以文件的形式进行推广。这要形成制度。
二、发扬好的家风。有条件的分会每年可以出几期简报,进行典型宣传介绍。
其次,仲研工作还要继续,谱志也有待补充完善。
老朽孔见,如有谬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总会领导、广大宗亲批评指正。
91岁叟东台71代仲瑶
2021年10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