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高邮州仲家寨,今为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仲寨村。关于其仲氏来源的问题,兴化仲伟传、赣榆仲磊二同志已分别撰文考证。近日我读该村西门仲氏谱序,又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查乾隆壬辰(1772年)阮开景《仲氏宗谱序》:言念仲氏,遙遙華胄,猝被金亂,徙于秦郵之东北鄉名曰仲家寨。始祖承事公者,相傳數十餘世。
查嘉庆乙亥(1815年)《仲氏重修族谱序》:余族譜系,舊存彥章公家,因宋末避兵遠徙,由此宗派莫辨,名號未詳。及至重新譜系,追維徃蹟,遙憶先型,訪諸父老之傳聞,殘缺失次者頗多。幸當元、明以後,我祖畢公統接於思齋、前溪諸公,繼世家聲復振,基業重新。
按:所谓“承事公”者,有人认为并非此公名字,而是对“承事郎”的称呼。我看未必。至少从该谱看,无法认定时属高邮州的该村仲氏族人与51代仲尔侗(迁居兴化)有什么关系,不应牵强附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誊录的这部家谱,在“承事公配袁氏”名下注明:祖籍山东兖州府泗水县,先贤季路公裔也。宋高宗时讳基公,官高邮主簿,后因金乱,徙居江都,避兵于昭阳平望湖,旋复迁于高邮,入籍编氓,土著仲家寨焉。
查道光丁未(1847年)仲灵鳌《仲氏族譜及建祠統序》:余與戴山兄遍遊各邑,尋訪同宗,方知始祖承事公祖籍山東兗州府泗水縣,先賢季路裔也。宋高宗時諱基公官高郵主簿,後因金亂,徙居江都,旋復遷於高郵,遂落籍焉,今仲家寨即其故址,詳在《卞里誌》。其有前代舊本,藏於彥章公家,源於宋末避兵遠徙,流離道路,而存者復遺。元末,張士誠據高郵,公等避居興化平望湖,晦跡於醫,歷有年所,自山東譜系遂落於兵燹之於。迨明興,平定寰宇,公等復歸故里,入籍編氓。
查仲钊(疑为仲彦钊)《仲氏家乘及跋》:吾族之裔始於卞里,繼官於盂城,遷徙於江都,避兵於昭陽,復而入籍於秦郵。
按:以上三条,显然受乾隆二十三年《宝应仲氏家乘》的影响,有些地方几乎全文照搬。而乾隆二十三年《宝应仲氏家乘》的序,又受《仲里志》的影响。仲研会宝应分会会长兆金叔,已在《仲子世家谱·宝应支谱》序中列出相关史料,否定了“元末的七二公系尔侗之孙”的说法。这是值得信服的。
高邮仲家寨西门谱,在世系部分写了一段话:诸公世系混淆次序难以考核俟访求后再为统续可也。
承事公下面那行,有以下名字:国雲公配周氏,儒学教授横溪公配刘氏房氏、六九公讳路配张氏、七二公配李氏迁居宝应。
再下一行,有省五、省六、省八、受二、受四、受五、受七、受九、受六、受十、受十一诸公。
在我所见的长江两岸仲氏谱中,以某字加数字作为族人代号的,有很多,例如宣城、镇江、常州。以受二、受四为例,“受”是代号,与辈分是类似,数字是在同辈人中的排行。宝应的“七二”、镇江的“千十五”、宣城的“观三”,都是如此。
回到本文的话题。道光年间,高邮仲家寨西门族众遍访周边同族,看到乾隆二十三年《宝应仲氏家乘》,因其提到“原籍高邮仲家寨”,地缘相近,极有可能是同族,于是把其家谱的序言借鉴到本村家谱。
至于高邮仲家寨、宝应仲氏族人究竟是迁自江都,还是迁自镇江,资料缺乏,有待继续发掘考证。兆金叔在宝应谱序中指出:“七二公以上,无法追溯,亦无法与各地支谱完整对接。故本次修谱,仍谨遵吾邑旧谱,以迁居宝应之明斋公之父七二公为始祖。”的确是非常稳妥、谨慎的处理方式。前段时间有人在网站吹嘘“某人带着宝应族人去赣榆寻根、学习修谱”“宝应与沭阳、赣榆仲氏一样,皆为51代仲尔侗后代”云云,已成为笑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