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积分
- 49125
注册时间2009-10-24
最后登录2024-11-24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所谓分支族谱(以下简称“支谱”),是相对于统谱(通谱)而言。相对于全国谱,各县的谱便是支谱;相对于县谱,各村的谱便是支谱。相对于村谱,村内各分支的谱便是支谱。
下面提出主动修谱、被动修谱这两个概念。
所谓主动修谱,是指不待外力推动(特指修统谱)而自发、自觉进行修谱,通常是每隔若干年修一次。
所谓被动修谱,是指受外力推动、影响而进行修谱,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且由于时间仓促,质量未必能尽如人意。
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翰林院五经博士云麓公(讳统岚)的夫人尚太宜人主持修成仲氏族谱24本。通读、比较后发现,绝大多数的地方是被动修谱,即:翰博府发出修谱通知,各地才开始行动,完成后送至济宁仲家浅合谱。之后若干年,有的地方就没有再续修,导致家谱出现中断。20世纪30年代,末代翰博璞如公(讳肇璠)也发起续谱,并与各地联系,因日寇入侵而未果,山东诸城、日照、江苏如皋等地的谱,就是彼时修成的。
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2010年发起编纂仲子后裔统谱,统一格式,统一体例,得到绝大多数地区族众的积极响应。有的地方主动对之前的家谱进行了补充和续修,有的地方由仲研会派人前去协助登记。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地方对修统谱(全国、全县、全村)的依赖性很强,要修统谱了,他们才开始修支谱。全国性、全县性、全村性的修谱,过去毕竟不是常态化的,有时相距几十年甚至百年,在此期间,支谱难道不修了?
我之前曾提出两个建议:单独建谱未尝不可,修谱要实现常态化(相对“周期化”而言)。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单独建谱,也就是主动建立分支族谱。
比如某个村的族众分为好几支,在全村未进行修谱的情况下,各分支(甚至以某代祖先为始的家庭)便可先建立起小支谱,再注意常态化续修。待进行全村性的修谱的时候,只需把小分支的新谱汇总起来即可。
全县、全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单独建谱,古今皆有之。现在各地族众有的成千上万,当初从家乡迁来时,又何尝不是独立生活、单独建谱呢?如果全部放到各自祖籍的家谱上,那么其祖籍的家谱该有多么厚?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同姓人士聚族而居的格局已经逐渐打破,族众分居若干住宅小区(安置小区),甚至因工作在异地定居,如果不及时修好小支谱,那么以后修谱更难了。
总之,我的建议是:不要过分依赖于全国、全县、全村性的修谱,各分支(家庭)要主动自觉地建立起内容详细的分支族谱,并动态更新,常态续修。修谱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这样也能给区域性、全国性的修谱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