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仲子庙“卫圣殿”内,英武威严的仲子塑像左边立一石碑,上边刻有仲子章服像,并附《宋高宗皇帝御制赞》诗一首:“升堂惟先,千乘惟权。陵暴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我每次去仲子庙内看到此诗,都会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八百六十八年前的宋高宗皇帝,就能如此公正地评价仲子,高度地颂扬仲子。而近代的所谓“学者”们却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不顾事实真相的对仲子妄加评论,损坏了仲子的光辉形象。为让大家走出他们这个怪圈,更清楚的了解仲子,今将此诗解读如下:
升堂惟先,意思是说孔子弟子中,唯有仲子在音乐造诣上最先达到“升堂”级别。理论根据是,《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载: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之入室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仲子在孔子门前鼓瑟,孔子有些不耐烦地说:“仲由鼓瑟怎么到我门前来了呢?”一些看老师脸色行事的门徒们就不尊敬子路了。可事后,孔子冷静一想,马上明白了子路在他门前鼓瑟的真正用意,是让孔子给予音乐方面的指点和评价。所以又非常高兴的说道:“仲由鼓瑟的音质很好,已达到升堂程度,技巧上还稍欠精通,暂时还达不到入室的标准”。纵观《论语》及其它典籍,孔子没对其他任何弟子作过音乐方面的评价。所以,宋高宗皇帝称赞仲子“升堂惟先”。
千乘惟权,千乘,是千辆的意思,战国时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称千乘之国,属大国强国。惟权,是说孔子弟子中,惟有仲子能执掌军政大权。《论语·公冶长第五》载,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家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意思是:孟武伯问孔子说:“子路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于是又问,孔子说:“仲由么,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里,可以让他掌管军政大事,能不仁德吗?”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么,在拥有千户人家的城镇里,在有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可以让他做总管,能不仁德吗?”孟武伯再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么,穿上官服立于朝,可以让他接见外宾,并与之交谈,能不仁德吗?”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孔子弟子中,确实惟有仲子能执掌千乘之国的军政大权。故称“千乘惟权”。
陵暴知非,是取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意思是:子路性情纯朴,尚勇有力,性格刚强直爽,头戴公鸡样式的帽子,身上佩带公猪牙状的饰品,对孔子极不尊重,欺陵施暴。孔子设之以礼,少加诱导规劝,子路后来改换了儒服,带上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介绍,成为孔子的弟子。所以,宋高宗皇帝称赞仲子“陵暴知非”。
委质可贤,委质的意思是,弟子委死质于师,臣子委死质于君。作为弟子,不但要尊敬师长,而且在关键时刻能为老师献出生命。作为臣子,要忠于君王,在国家危难时刻,要勇于献身,以死报效国家。
仲子自拜孔子为师后,虚心好学,尊师重教。他一生追随孔子,不离不弃,帮助孔子几度摆脱困境,最终形成儒家思想体系,被世人誉为御侮捍道第一功臣。任蒲邑宰时,善政为民,孔子三称其“善”。在卫国发生宫廷政变的危难时刻,奋不顾身,战死疆场。《后汉书·列女传》称“子路至贤”, 所以,宋高宗皇帝称赞仲子“委质可贤”。
折狱言简,折狱,是指判决案件,言简,是言简意赅的意思。《论语·颜渊篇第二十》载,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意思是:孔子说:“能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既快又正确地判决案件的,就只有仲由吧!”片言,即片言只语的意思。宋高宗皇帝用了“言简”二字,不仅正确地解释了片言之意,而且也是对那些将“片言”错误地解释为“片面之辞”的所谓专家学者们最有力的讽刺。
结缨礼全,结缨,是说卫国发生宫廷政变,时年六十三岁的仲子,只身救难,奋勇杀敌。因年老体衰,寡不敌众,被敌人击断帽缨。在这生死关头,仍念念不忘孔子“君子死,冠不免”的礼仪教导,从容自若的系好帽缨,继续作战,被敌人凶残的砍落马下,剁成肉酱。仲子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被后人誉为“结缨遇难”。《后汉书·游侠传》称赞仲子“杀身成名,死而不悔”。礼全,是说仲子结缨遇难,一是全了“君子死,冠不免”的礼仪之礼,二是全了精忠报国的君臣之礼,因此称结缨礼全。
恶言不耳,是出自《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中,(仲由)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便通。仕卫为大夫,遇蒯聩与子辄争国,子路遂辄难。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恶言不入于耳”。《孔丛子·论书第二》中,孔子还说:“自吾得由,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乎”! 从以上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未结识仲子之前,是经常无端地遭人当面羞辱、漫骂。更甚者,还有人竟敢上门闹事。其原因是,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拮据,在社会上根本没有地位,人人瞧不起。十七岁时,去参加一贵族喜筵,被阳虎推出门外。孔子天资聪颖,且又勤奋好学,积累了不少知识。二十七岁时,为维持生机,想办学授徒,以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财力,谈何容易?二十八岁时偶然结识了仲子。在仲子的武力保护和震慑下,方“恶言不耳”。又经过两年的探索和筹划,孔子三十岁时,才正式办学,故有“三十而立”之说。
仲尼赖焉,仲尼,指孔子,名丘,字仲尼。赖焉,是说孔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依赖于仲子。仲子自拜师孔子后,除勤奋学习外,还负责保护孔子的人身安全,捍卫学校的稳定。孔子最初的学生有秦商、曾点(曾参之父)、颜路(颜回之父)、冉伯牛、仲由、漆雕开。他们分别小于孔子四岁、五岁、六岁、七岁、九岁、十一岁。几年后,他们就各自回家了,只有仲子一生伴随孔子,不离左右。此时的仲子,就是毕业留校的代课教师。至于颜回、冉雍、冉求等比仲子小二十岁,高柴小二十一岁,子贡小二十二岁。他们在仲子面前为小孩,属子侄辈。子游、子夏、曾参,他们分别小于仲子三十六岁、三十七岁、三十八岁,是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的学生。
孔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御、射、术、数),当今曲阜建造了“六艺城”。其中“御”,是驾御战车。战国时期,两国交战,全靠战车,驾御技术的好坏,决定战争的胜败。“射”是指射箭的技术,这两门分别属军事和武学课题,孔子根本不懂。《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同阵,军队作战布列的阵势。俎豆,是祭祀用的礼器。意思是:卫灵公问孔子有关军队布阵的问题。孔子回答:“有关礼仪的事,我曾听说过,军队的事我没学过”。第二天便离开了卫国。御、射则是仲子的强项,是仲子完善了“六艺”的教学内容。
孔子无论走到那里,都离不开仲子的保护和帮助。最困难时期,当属周游列国了。仲子放弃了自己任季氏宰的职务和优厚的生活,为周游列国这个团队保驾护航。他一面探幽访隐,寻渡问津;一面披甲仗剑,排忧解难。救莆困,解匡围。特别是陈蔡途中,绝粮七日,在众弟子“皆不及门”的最危难时刻,义无反顾地帮助孔子渡过难关。孔子意志消沉,立场动摇时,每次都是在仲子的批评鼓励下,重新振作起来的。《圣贤群辅录·广博物志二十》引《尸子》载:“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仲子虽然对孔子关怀备至,但是原则性极强,在仁德方面“当仁,不让其师”。他是惟一一个敢于正面批评孔子的人,也是惟一一个能够管得住孔子的人。孔子欲去公山不狃处、佛肸处,欲面见南子等等,均在仲子的规劝下,终止了错误行动。
孔子从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周游列国,传经布道,直至儒家学派的形成,完全有赖于仲子的保护和帮助。明朝的大学士夏言,曾说道:“思孔子则当思:孔子在日,及门之贤多矣,孰与绝粮于陈?孰与遭伐木于宋?孰与被围于匡?孰与隳三都而救鲁?孰与闻韶乐而去齐?则惟我仲子是赖!”仲子不但是孔子教育集团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保卫者,而且还是伟大的实践者,他以“三善治蒲”的政绩诠释了儒家思想的真谛,证实了孔子“仁政德治”的治国主张,是切实可行的最佳治国方略,为儒家学派的创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与孔子不仅是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同事关系,患难与共的战友关系,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宋高宗御制河内公赞》,文学水平之高,辩证能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仅三十二字,就将仲子卓越非凡的政治、军事之才能,人神共钦的护孔、结缨之忠贞,独一无二的御侮捍道之殊勋,活脱脱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还大家一个真实的仲子。于是乎,日本学者井上靖说:“根据生前表现,孔子弟子们的排列顺序应为:仲由、颜回、端木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