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663|回复: 2

软件工程元老——松江仲萃豪

[复制链接]

673

主题

820

回帖

2187

积分

进士

积分
2187
注册时间
2009-11-7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0-4-30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仲萃豪,1934年9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第一代软件学术带头人之一。率先开展对软件编译程序、编译语言、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应用软件诸领域有关课题的研究,后转入研制开发大型复杂应用软件和大型分布式系统,在国内最早提出基于构件技术的开发方法及其中的关键技术,为中国软件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9月10日 出生于松江县(现为上海市松江区)。
  1953-1956年 在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57年 毕业。
  1957-1985年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5-1999年 在中国科学院软件所任研究员。
  1999年 退休。
仲萃豪-生平
  仲萃豪,1934年9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之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1985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迄至退休。其间曾任软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顾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CASE工具环境总体组副组长,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项目。先后兼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清华大学、黄河大学、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矿业学院、上海船舶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的教授,及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技术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仲萃豪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退休后,曾任福州创识等10多家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客座研究员。
  仲萃豪参与或主持的科研项目CAS386微机工作站及微机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青鸟软件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UNIX 系统的研究分析、推广应用和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程序设计语言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撰写的《程序设计与方法学》一书获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仲萃豪-主要贡献
  仲萃豪在系统软件领域中的开拓性贡献主要有:
  (1)作为组织者,他先后参加过104、103、109、119、111、717等8个机种的研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包括119机的初等函数的设计和实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持并参加了中国首台大型计算机104机的编译程序(类Fortran)的开发;到60年代中期,为中国第一台半导体109乙机研制了BCY算法语言的编译程序,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批实用计算问题,在国内这是最早广泛使用的最有影响的编译系统,一次推广就有1300人参加,其成果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BCY算法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和《编译程序构造》两本书。此后,编译程序被国内有关方面普遍使用,其中不少技术对提高中国软件水平具有推动作用。
  (2)从70年代开始,他与南京大学徐家福教授、北京大学杨芙清教授合作,设计并研制了“系统程序设计XCY语言”,在IFIP80(国际计算机会议)和第五届国际软件会议上作了有关论文报告,并收入论文集,获得好评,由此合写的《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实现和使用》一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3)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与曹东启、张尤腊、金其杰等人合作研究操作系统,发表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操作系统著作和第一篇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的论文,设计和实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千万次计算机757上的操作系统。该机获中国科学院特别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编辑本段]仲萃豪-攻关项目
  (1)当UNIX在国际上刚刚初露头角之际,仲萃豪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软件分析能力,预见到UNIX操作系统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操作系统。从1978年开始,他率先组织了孙玉芳、刘日升等4位硕士研究生,对UNIX进行剖析、研究、汉化和推广,为此发表了《UNIX分析报告》,并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团队,先后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宿主软件系统的改造及其基础软件的开发”和“UNIX操作系统移植和国产化”,孙玉芳还成为其子专题的负责人。另外,仲萃豪又指导博士研究生杨建平成功地将UNIX系统5移植到VAX计算机上,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重大成果奖。由此在国内掀起了UNIX使用、汉化和移植高潮。此外,他还先后与美国AT & T公司、德国西门子等公司签订了开发中文发行版UNIX系统的合同,一共开发了十多种机型上的版本,仅在国内就被上万家用户所使用,效益显著;此项成果曾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仲萃豪与另两位负责人一起,共同完成了中国科学院重大攻关项目“CAS386微机工作站及微机系统”的开发任务。此项目于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被《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科学报》评为1991年度十大成果之一。
  (3)“七五”和“八五”期间,仲萃豪参加了国家攻关项目“青鸟软件工程的开发工具和环境”,任总体组副组长兼其子专题“青鸟软件工程新开发机制研究”负责人。软件开发技术是当时软件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鉴于国内普遍存在开发水平低、开发周期长和成本高等问题,他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基于构件技术”的开发模型及其开发平台,并将其示范应用于国家重点项目“中等城市行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四川省、山东省、成都市、北京市西城区等的财政部门,实现了崭新的群体软件开发方法。此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列入国家火炬重点项目(1994 年第18项),为此香港城市理工学院邀请他作为客座教授,并为该学院在香港立项“模型管理的面向对象方法和CASE工具”,同时被香港理工大学邀请去讲学。
仲萃豪-深入研究
  80年代中、后期,仲萃豪在汇集前期研究和开发操作系统成果的基础上,以自己深厚的数学基础,深入钻研了各种程序设计理论和方法,与冯玉琳、陈友君合作,撰写了《程序设计方法学》一书。该书先后获得4次出版业的图书奖。他曾到全国20 多所名牌大学讲学,受到一致好评。1998年,他在研究“基于构件/构架的大型软件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撰写了《大型软件开发方法学》讲义,并多次应邀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和计算所的研究生班讲课,还到广西数码得意、北京首信、北京中和威、上海万达等10多家大公司讲学。
  改革开放后,仲萃豪为推广研究成果,开始创办了一批公司,并兼任这些公司的领导职务:1983年任中关村信通公司董事;1985年为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创办了软件公司,任法人兼总经理,承接软件开发项目;1987年为推广研究室研究成果(中医计算机看病,UNIX汉化,MIS开发等),成立了“汉京”和“时运”两个公司;1991年他接管了软件所的华科电脑公司,任法人兼总经理。
  1999年退休后,他在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方面仍然不懈努力,包括兼任“福州创识”、“广西得意”、“西南证券”、“东方通科技”等公司的高级顾问或独立董事。[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490

回帖

555

积分

举人

积分
555
注册时间
2009-11-5
最后登录
2021-7-23
发表于 2010-4-3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门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590

回帖

8791

积分

版主

积分
8791
QQ
注册时间
2010-3-14
最后登录
2024-2-9
发表于 2010-4-3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精英!先贤后裔通过刻苦努力,都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6-2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