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祥老师的文章我已拜读。
我之所以撰写《关于纪念、祭祀仲子之我见》一文,是针对“微山湖产一五五五”的谬论,并无对任何地方的不敬。我在文章中也说过:本来,我并不想在“故里”这个问题上多费笔墨,也不过于在乎“故里”究竟在哪里。但鉴于以“微山湖产一五五五”为代表的部分族人借“故里”这个牌子大做文章,诋毁仲研会在濮阳举办的活动,于是写了文章以正视听。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家谱,疑点重重,此处不再也不宜赘述。我曾经与仲磊探讨过,共同的态度是:家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倘若全盘否定,族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倘若完全相信,则与事实大相径庭。
考诸仲氏旧志,未见有“仲氏故里”一词,多言“出生地”“家”。如黄朝选《卞里志•序》云:“志以‘卞里’名,志先賢仲子所生地也。按輿圖:泗,古卞明,春秋為魯卞邑,漢置卞縣。仲氏家焉,蓋人傑地靈,從來遠矣。”惟今人马汉国先生(时任中共微山县委副书记)《仲里新志•序》(据说实际起草者为时任微山仲研会会长仲跻清老先生)曰“海内外大多数仲氏族人最初皆由此而播迁,数次续修谱、志亦始发于此,诚为仲氏故里”“几年来,微山县作为仲氏故里…”云云。
当时有这么一个背景:
1.未对家谱的完整性、准确性产生怀疑
例如:多代单传、家谱与籍贯不符、生活年代不符(如49代仲基1128年离开横坊村,其“哥哥”仲虔的儿子仲衒1349年还活着)等等。
2.未看到南宗、北宗体系以外的其他族谱
例如: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大量族人,不知代数,亦不知准确的祖籍究竟是那个地方。
3.未看到谱、志以外的其他史料
例如:汉代的成阳仲氏,其始迁年代是汉初,“圣汉龙兴,家于成阳”,东汉时期仕宦的有多人。各类典籍上的各地仲氏族人,更是不胜枚举,但并不载诸17代世德祖后裔的支谱。但是很难说他们都没有留下后裔,也不能说他们都是17代世德祖的后裔。
所以,对于广大承认是仲子后裔的仲氏族人来说,“故里泗水”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因为泗水是仲子的故里,自然也是仲子后裔的故里。
对于承认是17代世德祖后裔且有家谱证据的仲氏族人来说,“祖先迁自横坊村或仲家浅”也是没有疑义的。
对于承认是仲子后裔但不知始迁祖籍贯、不知代数的仲氏族人来说,横坊村、仲家浅,则未必与他们有关系。我们也不好硬拉他们往现有的家谱世系上靠。
其实关于“仲氏故里”到底是哪里,如果抛开“故里”一词的诱惑,并不难。“故里”,对个人而言,就是老家;对氏族而言,就是祖籍。这个应该没有可质疑的地方。“仲氏”就是对天下仲氏而言。包括既不知道源出和代数的仲氏,也包括仲子世家二代啟至十七代世德。首提仲浅是“仲氏故里”者,貌似没有把二代啟至十七代世德列为“仲氏”行列。同一个始祖、同一个姓氏,居然分为两家,令人疑惑不解。
PS:故里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旧时的门巷故居,指故乡,老家。
《咬文嚼字》公布的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之一就是“故里”,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是自己或者父辈以上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我听老理事长崇义同志提过,伟祥老师曾是仲研会早期的理事,是《仲里新志》的编写组成员之一。我要多多向你学习。你退休后叶落归根,回到原籍定居,可喜可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