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忆仲跻谔先生
黄县人民医院仲伟臣撰文
业师仲跻谔先生(字士一),清光绪三年(1877)生于山东黄县东二甲村一个仕宦之家,八岁入私垫,十七岁拜师学艺,二十岁悬壶乡里,1971年卒子于黄县,享年九十四岁。先生业医七十余载,精研罩思,医道精微。笔者从师数年,聆听教诲,特将先生治学经验录之于次。以绝医道后学。
潜心精读 博览诸家
先生年少之时,乡里缺医少药,亲陷乡民亲邻苦于病病,从十七岁起起立志学医。先生专心致志,—年之内,就将《药性赋》、《汤头歌诀》、《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医学启蒙读物,熟背如流水。先生每每告诫,医书以熟读熟背为要,熟读熟背能触类旁通,年轻时要熟读熟背儿本压书,一经背诵,可以终身受益,且为以后深逾打下基础。先生常引清·章学诚之言: “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放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我学医时,先生年事已高,但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我不禁为之惊叹,问其故,告曰,年轻时下过熟读熟背之苦功。 先生经三年苦学,二十岁便思悬壶乡里,开始临证,自以为读书不少,但遇有复杂证侯,则常感穷于应付,始知学业孤顿贫乏。为求深造,毅然离乡渡海,独闻关东,访拜名师,精研医道,颇有“不远千里,寻经求典”之气概。在东北致年问,潜心精读《黄帝内经从《注解伤寒论入《金匮心典》等经典医著,而且博览各家各派之说,深得请家之益处。医术日进,及至再度返里悬壶,每日求洽者,充门塞庭,甚为繁忙,——时名噪乡里。先生常引清。徐灵胎之百: “—团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致种,而可为医者。”先生还常以自身体会教导我说: “中医学是一至精至微之学问,读书不细,不求甚解,便会成为头痛医头、脚痈治脚的庸医。”
精研取思 四诊合参
先生业医,强调细、准、熟、精四字,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对于“不让病人开口,便知病情根由”之类无稽之谈深恶痛绝。 细,即诊病要仔细。临证时症状无论轻重,尽纳于案,全凭细心二字。有一头痛患者,多方求医无效,问诊时,患者无意中谈到胸闷不好,先生抓住这一特点, 从湿入手,拟祛痰和胃方,几剂就痊愈了。先生非常推崇喻氏之言: “凡诊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单草诊过,用药无据,多历伤残,医之过也”。 先生善用望诊,尤其注重望舌。他说:“诊病不诊舌,非诊也。”先生还说,舌质舌苔可以直接反映脏腑和胃气盛衰、病邪深浅,不可忽视。一肝部郁患者,复诊时讲前方效效佳,我意效不更方,可是先生却另处一养阴之别。我不解其意,遂问其故,答曰:焦必虚。”先生诊病之细,于此略见一斑。 准,即辨证准确。先生之方,并无奇花异草,并极少珍贵短缺药材,但治病疗效很高,其关键在于辨证准确。 先生尝云: “医生辨证,不象瞎子摸象,摸错讲错亦无大妨,而辨证不准,盲目投药,轻则误病,重则促命。”先生不赞成“某药对某病有特效”之说,强调要辨证施台。有时从师半日,调多位头痛患者求洽治,观先生处方,有祛风者,有胜湿者,有补气。此真晚辈所不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