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积分
- 49125
注册时间2009-10-24
最后登录2024-11-24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周期化”转为“常态化”
过去修谱,许多地方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习惯,这是受经济、交通、联络等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为之。如今,这种定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族人的需求。如果一味的“遵循旧制”,家谱的延续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带来诸多问题。
1.失续问题:旧谱上有许多人的名下没有注解,是没有后代?还是有后代而没记载?
2.滞后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出务工、求学、迁居等情况的出现,聚族而居的现象正在弱化。
3.漏入问题:在历次修谱过程中,有许多族人未能入谱,这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前次修谱,某人尚未出生;下次修谱,此人早就搬离原籍。这样两次修谱他都入不了了。
鉴于家谱的周期化续修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家谱的完整性、准确性,我们提出了“常态化续修”的观点。通俗地讲:周期化续修的家谱是静态的家谱,常态化续修的家谱是动态的家谱。
建议:
1.在纸质家谱正文末尾预留空白纸(或专门找一个本子予以记录),对族人的变动进行统计。例如出生、去世、升学、搬迁,男子娶妻、女子出嫁等等。
2.设立家谱电子版。在族人聚居村,以分支为单位,利用每年的春节、祭祖、清明、国庆等时期,对一年来的族人变动进行统计,并在电子版中修正、补充。
3.适应大数据、云储存的互联网时代需要,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家谱网络数据库,每个族人聚居区都有专人负责当地族人入谱信息的修改和调整,随时接受族人入谱、勘误、查询、更改信息等需求,及时、准确、全面地记载族人入谱信息,保持家谱的动态更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到下一次续谱的时候,无需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需从数据库把当地家谱导出即可。如果把修谱中遇到的问题“留待下次修谱解决”,是不负责任的。
二、“老年化”转为“年轻化”
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联络、修谱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作量和难度也加深。如果还让老年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挑灯夜读,他们身体是吃不消的。再者,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出现,也确实需要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参与修谱。中老年人,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三、“个体化”转为“大众化”
这次近乎全国范围内的编纂《仲子世家谱》,是由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讷河、海安)统筹,各地的仲研组织及修谱积极分子组织实施的,配合密切,成绩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垄断性”“个体化”的修谱。其实,修谱是大家的事,不只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组织的事,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修谱、配合修谱。如果“常态化续修”得以实施,将来修谱的工作量和成本都将大大减小,族人入谱也将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大众修谱”“全民修谱”。
四、“文字谱”转为“图文谱”
这主要是针对家谱数据库而言。通俗地说,就是可以把族人的照片上传至家谱数据库。我们可以想象:若干年后,族人从家谱数据库中导出当地的入谱信息,看到自己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照片,是多么的好奇与亲切——尽管与他们未曾谋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