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仲子后裔,遍布各地。如何准确、形象地分支,还真是头疼的事情。孔子后裔分为若干派、南北二宗、户(以村命名),有其渊源和背景,我们不宜完全照搬。 阅读嘉庆二十年、光绪三十年仲家浅《仲氏家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大宗”、“小宗”之分,将同为四十九代的仲子后裔仲虔、仲基确认为同胞兄弟,仲虔主奉祀事,其后裔承嗣“大宗”。 殊不知,仲虔与仲基并非同时代人,仲虔晚于仲基近200年,此二祖是同宗兄弟无误,但非同胞兄弟。后来吴江谱和元谱世系浮出,族人们不再用具有宗法制的“大宗”、“小宗”,改以当时的地域来区分,仲基兄弟三人南迁,定居江南,后裔称南宗,余者为北宗。是与时俱进。 但是,静思之后还是感觉用词有点不妥,其原因为:明代以前的江南仲氏并非只有仲基及其胞弟仲琪、仲祺的后裔,另外有仲钊、仲德懋及其他播迁族人的后裔。故在本次仲研会续谱修志联席会议上我提交并获采用的中华仲氏统谱《仲子世家谱》框架草案中,未敢提及仲氏的南、北宗之分,都是用的“某某支系后裔”,为了表明顺序,只是用了仲子世家主干世系和与主干世系亲疏关系的排列方式。如此排列,本人认为更为确切。 “小宗四支”之说源出于清初,是当时仲家浅翰博支为了证明他们世袭翰博“正统性”的杰作,命名为:东、南、西、北四支。 查嘉庆二十年、光绪三十年仲家浅《仲氏家谱》可知: 仲子第五十四代孙仲義,有子二,长子伯安承嗣“大宗”,次子伯能划为北支,为北支始祖,其后裔均为北支。 伯安有子四,仲也、仲聚、仲贵、仲椿。长子仲也承嗣“大宗”,仲聚为南支,其后裔也属南支。从此以后,在仲也的后裔里,如有兄弟二人以上者,除长子承嗣“大宗”外,其余均为南支,其后裔也为南支。仲贵为西支始祖,其后裔均为西支。仲椿为东支始祖,其后裔均为东支。 大约在2010年后,由于吴江谱和元谱世系的面世,为避开带有歧视性、族长制的旧观念,改用南宗和北宗,对原来的“小宗四支”改称“北宗四支”,具体是这样的:仲子第五十四代仲義(三十四代仲有后裔),仲福长子,生一子失名,五十六仲也为其孙。仲也为北宗南支始祖,承嗣(伪)大宗,从此以后,在南支里,如有兄弟二人以上者,除长子承嗣(伪)大宗外,其余均为南支,其后裔也为南支。五十五代伯安,旺之子,生子二:仲椿、仲桂,仲椿为东支始祖,其后裔均为东支。仲桂为西支始祖,其后裔均为西支。五十五代伯能,奉先之孙,划为北宗,为北宗始祖,其后裔为北支。五十五代伯能和五十六代仲椿、仲桂五十二代共祖仲临安,仲临安与五十一代仲德懋五十代共祖仲世成。 当时族人们提议用此称谓忽略了历史的事实,因为北宗里面,即有三十四代仲有的后裔,也有四十五代仲蘭的后裔,统称为北宗有违历史。因为三十四代仲有、三十九代仲保、四十五代仲蘭、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四十九代仲琪、仲祺和五十一代仲德懋三十三代共祖仲孝俊,这样划分就有点乱了。 建议东、西、北三支还是用仲蘭后裔、南支还是以仲有后裔称谓,这样较为妥当。 按一般常规,只有同辈共祖才能出现以上的分支。如确要分支就得用小某支、大某支、老某支等这样划分,就更为混乱,原来仲浅的四支清晰是因为他们把别人家的孩子统归于一人所出。 仲子世家从公认始祖仲由开始,已经延续二千五百余年,如果硬要分支,就得按照目前掌握的、是否有后裔重新划分。截至目前为止,应从第十代开始(仲由生子崔、啟,仲子崔因报父仇战亡,到目前没有发现仲子崔有后裔,仲啟延宗),仲子第九代嫡裔仲隆,生子三:勃、动、缵,仲勃无嗣(疑为焚书坑儒之难),仲动易仲为种,仲缵延宗,种动(原名仲动)和仲缵应为分支之始。仲子第二十五代嫡裔仲庆,生子二:铠、钊,仲铠留居,仲钊迁润东洪溪镇,即镇江东乡大港,子三:秉隆、秉兴、秉太。仲子三十三代嫡裔仲孝俊,生子二:在、有,仲在系嫡长子,仲有后裔中有人后来僭居大宗。仲子三十八代嫡裔仲驾,生子三:俟、侯、保,仲俟主横坊庙奉祀事,仲侯后裔不知落脚何处,仲保后裔迁居诸城。仲子第四十四代嫡裔仲永宗,生子三:蕳、蔅、蘭,仲蕳主横坊庙奉祀事,仲蔅无嗣,仲蘭的后裔后来被划为了东、西、北支。仲子四十七代嫡裔仲憑,生子二:爽、洁,仲爽以仲基为嗣;仲洁生子三:基出嗣爽,琪、祺。四十九代仲基,主奉祀事,生子三:世登、世第、世资。不用再往下一一说明了,截止到仲子世家五十代,对于分支就已经无法称呼了吧。 续谱修志应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正本清源,为后世子孙留下一部确凿的、完美的本族历史篇章。编续者应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秉笔直书。否则,瞎编乱造,就会扰乱宗支,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