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子路学习率真
ds_011032上传于2013-09-07|暂无评价|118人阅读|50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
傅佩荣
《向子路学习率真》
一、子路与孔子的相识过程
子路年轻的时候,是一位不良少年。因为他非常勇敢,所以就很喜欢跟别人决斗了、或者
是比武。
【故事
1
】
子路跟孔子是同乡,鲁国人,小孔子九岁。他很喜欢在街上闲逛,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批着野猪
皮,带一把长剑,在街上晃,行侠仗义。那么有一天孔子碰到他,就说你为什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孔子有
时候也需要自己招生。子路就说,何必学习?看到没有,何必学习?他说南山有竹,生下来就非常地挺
直,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这代表子路很有智性,认为自己是生下来就是人才,就跟南山的竹子一样,不需要任何修
饰,拿下来当箭,射穿犀牛皮。孔子碰到这样的人,他当然有办法了。他说如果你把这个竹子
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它不是射得更深吗?这话一讲子路就听懂了,他马上拜
师。让孔子烦恼的是,子路的音乐成绩却是非常的糟糕,不过子路却是非常维护老师。
二、子路的特别之处
1.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
孔子说只要听到片面之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就是子路吧。一般听到这个诉讼
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
就知道谁对谁错,不是因为他很莽撞,而是他这个人非常刚正,别人看到他都不敢讲假话了。
这跟子路的个性也有关系。他个性特别果决,“果”这个字代表果决、果断,能够下决定。所
以孔子认为子路做官不是问题,做官只要有一种专长,就可以找适合的位置。
2.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孔子说,穿上破旧的棉袍,跟别人穿上名牌的皮草站在一起,丝毫不觉得惭愧的,就是子
路吧。平常我们不都人看衣装,你看到别人穿的都是名牌,你站在旁边就觉得很寒酸了,不好
意思了。所以孔子称赞他说,一个人能像子路一样,不嫉妒,也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但是
子路这个人确实是很可爱。他听到孔子用《诗经》里一句话“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称赞他,
他就每天都念这八个字。孔子就说了,光这样是不够好的,还应该继续努力,“不忮不求”是
不嫉妒不贪求。
3.
勇敢
孔子有时候也觉得很难过,因为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他就说“
道不行,沉桴浮于海
”意指
我的理想不能实现的话,干脆做一条木筏到海外算了,跟随我的就是子路吧。三千弟子,哪一
个人不希望被老师选中做他的保镖,可以保护他到国外去。他选子路,不只是子路武功特别
好,也因为年纪也比较接近,比较好沟通的。孔子讲完毕之后,子路高兴地不得了,喜形于
色。孔子一看到子路那么高兴啊,就跟他说,子路啊,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我们根本找
不到适用的木材。就是说我刚刚讲的是一个心里面的一个感叹,你不要当真。他真的很怕子路
去到处找船。
所以孔子对子路,至少有三点,认为他超过一般人。但是我们也知道子路这个学生,他的
特色是非常率真,他什么话都敢讲。孔子学生里面,敢给孔子摆脸色的,敢生气的,敢跟孔子
吵架的,只有一个,就是子路。
三、子路对孔子的不满
在卫国的时候,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一位美女,但她的名声不好,太过风流,但
她是国君夫人。所以孔子到卫的时候,南子就亲自下帖子,说你是有名的国际学者,到了卫
国,希望见面谈一谈。子路反对,子路说那个女生名声不好,你最好不要去,省得被利用,你
是一个学者,何必跟他们这些人扯上关系呢?但孔子说不行啊,非去不可,因为毕竟是国君夫
人,按照礼来请你的话,你是一个过客,你一定要去的,你不去就是你不懂礼貌了。所以孔子
就去了。去了之后,听说那个见面,也是非常生动,很多人喜欢描写这一段,其实没那么复
杂。因为南子知道孔子是一个严肃的学者,有名的学者,她也很自己约束自己,隔一个帘幕,
戴上各种装饰品,所以孔子根本没看到南子长什么样子,只听到环佩之声,她的那个铃铛响来
响去,听到这个声音。只是谈完毕之后,真的被利用了。卫灵公与夫人就请孔子坐后面的车
子,跟着她走,游行市区,让别人知道国际上有名的学者孔子支持我,你看在我后面那辆车里
面。回去之后子路就生气了,说你看你果然被利用了。不过孔子发誓说,我做的事情如果错的
话,让天来惩罚我吧。
【故事
2
】
一个国家发生内乱,请孔子去帮忙。孔子又想去了。因为孔子很喜欢替百姓服务,不是喜欢做官,
是希望有机会替百姓服务。子路又反对了,说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个人不是好东西,你不要理他。到
最后孔子只好说一段话了,他说,不是说真正的坚硬吗?真正的坚硬是怎么磨也磨不薄的;不是说真正的
白吗?真正的白怎么染也染不黑的。孔子这样认为自己。就是说我是既坚又白,所以你不要想把我变得
薄,不要想把我变得黑。
“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孔子很好的一种自我的了解,一种自我的信心。但是子路还是反
对。他认为说你这样引起别人很多误会,实在是没有必要。
周游列国的时候,很多人现在提到孔子都会想到三个字,叫“丧家狗”,就跟子路有关系
的。因为周游列国的时候很狼狈,很多地方都在打仗,有好几次都被围困了,有危险了。那么
在陈蔡之间,这两国之间的时候,曾经还有七天没有开伙烧饭,只能吃一点方便面。然后,子
路就很生气了,就跑来跟孔子说,老师,君子也会这么穷困吗?为什么你这么有名的君子,别
人有时候也不管你是谁,照样要准备要杀你,甚至骂你?孔子说“
君子故穷,小人穷斯滥矣
”
君子穷困的时候,继续坚持原则,小人一穷困就放弃原则,无所不为了。他趁这个机会还是要
提醒子路,你还是要坚持君子的原则。
【故事
3
】
古代念书人的出路就是做官,我有知识,我有能力,能替百姓服务,也没有大学可以让我教书,所
以只好努力做官。所以他们到卫国的时候,卫国正好发生内乱,这个内乱跟那个南子也有关系。他的太子
呢叫蒯聩,蒯聩这个太子跟南子不和,当然不是南子生的,就是太子跟夫人不和,就想起来把他给杀了,
那这发生内乱了。内乱之后,蒯聩就逃亡,逃亡到国外去了,卫灵公就死了。卫灵公死了之后怎么办呢?
就把这个国君的位子传给蒯聩的儿子,就等于是卫灵公传给孙子了。孙子当了国君,那个做儿子的还没有
当,在国外立刻想回国,哎,爸爸没当,怎么儿子当呢?现在变成父子争国,很难看了,是不是?等于爸
爸从国外还带一些军队回来,那他的儿子已经当国君了,也召了很多军队了,两个人就要打仗了。这个时
候孔子经过卫国的时候,要不要做官呢,他的学生要不要做官呢?子路真的做官了。子路怎么死的?他就
是在这里面,内乱里面,他在卫国做官,为了尽忠职守,蒯聩带兵回来,在这个冲突里面子路牺牲了。
可以说子路这个人,有他勇敢的一面,坚持道义,对于死亡根本是不放在心上的,毫不在
乎,太过于勇敢了。
四、子路谈志向
有一次孔子跟两个学生在一起,颜渊跟子路,孔子说,谈谈志向吧。子路立刻就说,我刚
刚念过的,“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这是重视朋友的情谊,远远超过财
物的价值,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绝对把人的价值放在物质上面。像子路,衣服、棉袍、车马
都很贵重,用坏了没关系,因为是朋友。所以子路对朋友特别讲道义。所以子路重视人的情谊
是远远超过物质、财物的一个价值,这点就让我们觉得儒家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子路本身是非常果决,他唯一有一次受孔子批判,是在卫国的时候。子路到了卫国,就请
教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请你孔子来出主意,你首先要做什么事呢?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正名。因为当时的国君是卫出公,他的爸爸想回来争国君的位子,那
到底谁是君,谁是臣呢?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君,你如果儿子当了国君,爸爸就是臣,但是
爸爸是父亲,你是儿子,这个太复杂了。所以你卫国先要正名,把名、名义,名分先界定好,
孔子这样讲的时候子路居然说什么?老师啊,你太迂腐了。说老师太迂腐了,有政治就可以搞
了嘛,何必谁还管什么名声呢,我反正是替百姓服务。所以孔子就批评子路了,说“
野哉,由
也
”,真是粗野。他对子路的批评就是这个人太粗野了,太率真之后,以至于不懂得怎么样去
想的深刻一点,完整一点。
【故事
4
】
孔子生病的时候表现得最积极的也是子路这个好学生。有两次记载。第一次说孔子生病,子路说老
师,我们来祷告吧。第二次又是孔子生病很严重,子路就派学生们组成治丧委员会。我们都知道,古代不
能够随便组织这个委员会,一定要有正式大夫的身份才能组织。所以孔子看到学生们怎么忙进忙出的,穿
上特制的服装,孔子在病中稍微好一点,醒来就问,怎么回事啊?他们说子路吩咐。要我们几个学生当治
丧委员会,在门口摆一些布置了,摆一些签名簿这些了。孔子说,子路这个学生想骗谁呢?我要骗谁呢?
要骗天吗?我明明就是目前没有这个大夫的身份,我现在去摆这个场面,是骗人的。
“
吾谁欺,欺天
乎?
”
难道我就会死在路上吗?我也不要这种门面,你们学生帮我安排就好了,我不在乎这种外表的这种
门面。但是子路对老师非常爱护,总觉得我们老师那么伟大,真的要生病的话,过世的话,要好好的办一
场世纪丧礼。这是子路的一种用心。但孔子不领情,孔子认为,一般都要合乎礼仪的要求,你不能够违背
礼仪,违背礼仪的话,社会就没有规矩,就乱掉了。
所以这是子路他的率真,有时候行为上表现出来会过于冲动。
五、“子路问事鬼神”
1.
孔子谈“生死”
子路有一次就跟老师说,老师,我怎么跟鬼神来往,怎么服侍鬼神呢?孔子说“
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
”你还不能够跟人好好相处,怎么可以想到怎么跟鬼神相处呢?因为子路这个
人,属于行动派,他不太喜欢做深入思考,他不喜欢音乐,不喜欢艺术,不喜欢哲学,不喜欢
文学这些,所以,他一旦提出说怎么跟鬼神交往,这个属于宗教学,很深刻的。孔子跟他讲也
讲不清楚,就说你不能跟人好好相处,怎么能够跟鬼神相处呢?讲完毕之后,子路又问,那请
问老师,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太深刻了,死亡这个问题每一个人最后都会碰到,哪一个人不
想知道,但是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因为死亡它并不是一个经验界的事实,死亡一出现,经验就
结束。所以说从来没有一个人死了之后再跑回来说,死了之后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在这个时
候,子路问,老师,什么是死亡?他当然相信老师知道了。但是孔子怎么说?“
未知生,焉知
死
。”你还不了解怎么叫做生,你怎么能了解什么叫做死呢?这句话很有含义,意思就是说,
是一个人死亡是一回事,你活着的时候怎么做人处事,死了是自然的结果,你何必担心呢,死
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你不管死亡将来怎么样,你现在活着,还是要好好做一个人。所以
孔子的回答是这个意思,希望他先了解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好好珍惜这一生,而不要老想着死
亡之后的事情。
很多人就从这段对话批评孔子,说孔子不了解死亡。这实在是很冤枉,孔子怎么会不了解
死亡呢,真正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不了解死亡的。如果你仔细研究,就发现
《论语》
里面,生命的
“生”这个字,出现了
16
次。当然你可以说
《论语》
每一句话都谈活着的事情,这个我同意的。
死亡的“死”这个字,出现了
38
次,代表孔子当然了解死亡,一个人不了解死亡的话,怎么可
能去说什么“
朝闻道,夕死可矣。
”怎么可能说“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呢?所以对
死亡都很了解,死亡没什么好怕的。
2.
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见解
西方哲学家谈到死亡的,最简单、最清楚、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因为他被冤枉
接受审判,被判死刑,很多人都希望他逃狱,他逃狱的时候对官方也是一种解脱,我们不用去
杀这个老人家了,因为他已经七十岁了,也活不了几年,那你何必让雅典人背负这个罪名呢,
谋杀了苏格拉底呢?所以他在监狱里面待了一个月,他就是不逃狱,都已经准备好让他逃狱
了,他都不逃。学生每天来看他都很难过,说老师,难道你不怕死吗?
30
天,一天一天数着就
少下去了。
苏格拉底说,死亡没什么好怕的,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死亡是一种无梦的安眠。
平常我们睡觉的时候最怕做梦,尤其是做噩梦。所以死亡就是睡觉不做梦,这个太好了。第二
个,死亡之后,摆脱身体的束缚,就可以自由自在,去你想去的地方,去见你想要见的人。所
以苏格拉底认为,人死了之后反而解脱了,因为当事人把身体当做监狱,把灵魂当做我的本
体,我的自我,身体如果说消解了,代表你离开监狱了,然后你可以到时候自由飞翔,去见我
想见的人。所以苏格拉底对死亡毫不害怕。事实上我们对死亡没有必要害怕,死亡是一个自然
的事情,有生就有死。
六、何谓真正的道义
在《论语》里面,孔子特别提到六个人,合乎行仁的要求,微子、箕子、比甘、伯夷、叔
齐,第六个就是管仲。管仲其实他的私德并不好,孔子也说他的师德很有问题,享受生活了,
摆排场了,很多都有问题。但是因为管仲做一件事,帮助齐桓公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让春秋
初期一百多年可以和平相处。这不得了,因为战争的话,很多人就是无辜老百姓,或是年轻
人,当兵的都死伤了,那你现在可以避免的话,这贡献很大。所以孔子对管仲特别推崇。这也
是我们常常提到儒家的思想,人性向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孔子特别称
赞管仲是这个道理,否则你一定要讲,一个人师德好不好,一个人具体的生活表现如何,那有
谁是完美的呢?他一个人过什么日子,是他个人的条件,但重要的是他怎么样在他的岗位上,
把他的事情做好,这是超过岗位所要求的范围造福天下人,这才是孔子所要肯定的。
子路这个人很讲义气,管仲为什么被子路批评呢?因为当时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
了,被杀之后两个太子,两个王子就逃到国外,谁先回国,谁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大概
非死不可了,这是很可怕的联合游戏啊。结果管仲和好友鲍叔牙各选一边跟随,到最后是管仲
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选对公子小白齐桓公。还好,这个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要让管
仲当宰相。所以子路认为管仲跟错边,别人都自杀,他没自杀,太不讲义气了。但是儒家的思
想是不管你怎么竞争,人才要为国家所用,否则你讲的是小信小义。所以孔子后来说难道你希
望管仲像那些老百姓一样,因为选错边就在山沟里自杀,死了之后别人还不知道他是谁吗?看
孔子的思想确实伟大,他能够通情达理。孟子也曾说过“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
所在
”。真正的大人,叫做德行完备的人,说话不必守信,做事不必有结果,一般都以道义作
为依归。
在儒家里面谈到,你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随时使用智慧来判断每一次情况细微的变
化。我们学儒家决不是说一旦抱一个原则,就死而后已,没这么简单。你有你的原则,但是你
要懂得变通。你如果只有原则,不能变通的话,寸步难行,你活在世界上,根本走不通。所以
学儒家绝不是简单就学它的教条,而是要把它当做心中的一个原则,并且启发高度的智慧,随
时加以判断,做新的选择。
所以,这些对子路来说,当然是很大的挑战。那么子路他最后就是没有学会这一点,所以
他在卫国做官的时候,就是忠于他的国君。结果在卫国发生了内乱,子路不肯逃走,最后被杀
了。死的时候,帽子带子断了他还把它绑好,结缨而死。
七、子路再谈志向
孔子有四个学生,孔子就说你们谈谈志向吧。子路又第一个说话了,他说一个国家交给我
来做的话,外面有大国来对它用兵,国家要发生饥荒,让我来做三年就够了,一定可以让它来
抵御外面的国家,让老百姓能够吃饱喝足。孔子就笑了一下。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但他
说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我笑他。子路做官的时候至少没有负面的批评,而对于冉有孔子就曾
说过
“鸣鼓而攻之”。
孔子认为子路不能算大臣,只能算是具臣,他只能做具体的事情。孔子心中真正的大臣是
“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我要用正道来服侍国君,行不通我就辞职。因为一个国家要上轨
道,一定要做大臣的能够有他的原则。国君好不好,那是他的事情,但是做大臣的一定要承上
启下,让整个社会能够往正路发展。那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要勉强,我不愿意当你的背书,
我也不愿意让你利用,利用我来达到你国君个人的偏差的欲望。所以这是子路可以做到的。他
这个是做一个具体的臣子,他至少也没有什么在政治上的没有什么负面的消息。
八、子路的优点
向子路学习率真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他的勇敢跟正义。率真有时候是一种心态,我这个人
很诚实,很坦诚,但是他本身一定要带着勇敢。因为很多时候,天下风气往这边转,你一个人
能不能当中流砥柱呢?子路就可以做到。就好象别人都穿名牌了,吃的好穿的好,有各种生活
享受,子路毫不在乎。他知道一个人的价值,在内不在外。他对管仲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有
钱人生活好,或者像管仲一样做大官,在子路看起来,他还是有瑕疵。虽然孔子告诉他更高的
层次,让他知道说做人不能只看他这个具体的表现,还要看他跟别人互动,造成人际社会的效
果这方面,但是这方面是比较深刻的。对子路来说的话,比较只注意到身边立刻可以做的事
情。
所以,孔子就很喜欢跟学生讲,就是说无倦,你不要倦怠,不要疲倦,要持之以恒,活在
世界上,要甘于平常、平淡、平凡地生活。你活着,如果每天都希望高潮迭起的事情,那恐怕
你也不见得你能受得了,平凡、平淡、平常,那里面才是人生真正的内涵所在。你活在世界
上,跟别人在一起,平平常常的。西方有一句话,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
No news is good
news
”。所以像子路的个性,就比较喜欢高潮迭起,他本身在这一方面也有他的才华,他的性
格鲜明,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也都敢作敢当,见义勇为。
孟子曾说过“
子路闻过则喜
”子路听到自己有过失就很高兴。这实在是太难做到了,一般
人听到别人讲自己有什么过失,首先就是否认,我没那个过错,其实就是辩护,不能怪我,是
别人害的,别人乱说的。在《论语》提到一句话类似的,叫“
子路有闻,未知能行,唯恐有
闻。
”子路每一次听到老师说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他如果还没做到的话,就很怕又听到老师
说别的事该做。代表老师今天说你应该孝顺,他如果没有做到孝顺的话,他就不太愿意再听到
别的话。因为我前面的还没做完,你叫我后面再听的多的话,到时候做不完怎么办。孟子讲
完,“子路闻过则喜”之后,后面又说了
“
禹闻善言则拜
”,大禹听到有价值的话,立刻向别
人拜谢。讲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
我们向孔子的学生借智慧,是因为孔子的学生很多,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我们也是各有各
的性格,各有各的人生的取向。我们从孔子的学生的表现也可以找到自己要跟随的一个楷模,
子路无论如何都是个性最鲜明,表现最杰出的一位。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编辑词条
本书为著名学者傅佩荣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录制的同名系列讲座的图书产品。作者以史籍所载的最著名的十位孔门弟子颜回、子路、子夏、曾参、冉求、宰予、子贡、子游、仲弓、子张的种种故事、轶事为基础,分析、展现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十个闪光点,生动说明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对现实生活颇有启发性与指导性。
快速导航
书名 |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 页数 | 174页 | 品牌 | 中华书局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7101079032, 9787101079036 | 作者 | 傅佩荣 | 开本 | 16 | 出版日期 | 2011年6月1日 |
|
目
录
· 1图书信息
· 2内容简介
· 3作者简介
· 4目录
· 5编辑推荐
· 6序言
大事记
光影集锦
图册集锦
花絮视频
1[url=]图书信息[/url]
编辑
书名: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作者:傅佩荣 著
丛书名:新杏坛丛书
出版日期:2011-06-01
页数:174页
字数:200000字
版式:简体横排
装帧:平装
版次:1-1
开本:16开
定价:20.00元
ISBN :9787101079036
2[url=]内容简介[/url]
编辑
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以一个中心思想建构起整个儒家体系。连颜回这样的高材生都难免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况是我们隔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人呢?孔子亲自教诲的弟子为数众多,时日又久,但是他依然感慨“莫我知也夫”,总觉得无人了解他的心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后生晚辈呢?因此,学习孔子,有如步上漫漫长途,要耗尽一生的心血与体验才能结成善果。
本书为一本结合现实生活,通俗地解读孔子弟子思想、言行的图书。以最著名的10位孔门弟子为切入点,用他们各自的生命实践细致分析、梳理了博大的儒家思想的某一个要点,生动展示了儒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和中国人千年不变的理想人格。
3[url=]作者简介[/url]
编辑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1990年以来,傅教授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近年来,亦曾多次受邀在中国大陆演讲。著作逾百部,中文简体字版有《向庄子借智慧》、《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自我的觉醒》、《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儒家与现代人生》等。
4[url=]目录[/url]
编辑
自序
第一讲 向颜回学习快乐
第二讲 向子路学习率真
第三讲 向子夏学习教书
第四讲 向曾参学习勤奋
第五讲 向冉求学习做官
第六讲 向宰予学习辩论
第七讲 向子贡学习说话
第八讲 向子游学习胸襟
第九讲 向仲弓学习德行
第十讲 向子张学习立志
5[url=]编辑推荐[/url]
编辑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以深厚的国学积淀破解人生密码
以先哲的智慧解答当下心灵困惑。
6[url=]序言[/url]
编辑
想起孔子,我们最熟悉的画面就是他在一群学生的追随下周游列国。我们所读的《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其中许多资料是对特定学生提问的回答。感谢这些孔门弟子,由于他们的勤学好问,我们才有机会得知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以一个中心思想建构起整个儒家体系。连颜回这样的高材生都难免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况是我们隔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人呢?孔子亲自教诲的弟子为数众多,时日又久,但是他依然感慨“莫我知也夫”,总觉得无人了解他的心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后生晚辈呢?因此,学习孔子,有如步上漫漫长途,要耗尽一生的心血与体验才能结成善果。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向孔门弟子请教,因为这些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勉自己借由他们向孔子请益。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欣赏不同的孔门弟子。年轻时喜欢子路的豪气与率真;求学时羡慕聪明的子夏与子游;与人交往时又希望具备宰予和子贡的伶俐口才;就业之后,仲弓与冉求的从政经历可供参考;然后,曾参不断进步;子张勇于提问;至于首席弟子颜回,更是我们终身的典范。
孔子身为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收弟子有教无类,因此不会拒绝我们任何一人的请益。那么,我们何不随着孔门十大弟子的学习方式,亦步亦趋,修炼自己的身心呢?以战国时代中期的孟子为例,他的愿望是亲炙孔子,但年代太晚而只好私淑之,结果成效斐然,能够承先启后,继志述事,踵事增华,成为后人推崇的亚圣。孟子书中多次引述孔门弟子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经由这些弟子而领悟孔子的核心思想。
我于2007年应山东卫视之邀,为“新杏坛”栏目主讲“向孔门十大弟子借智慧”,所介绍的即是前述十弟子。所学者分别是:颜回的快乐、子路的率真、子夏的教书、曾参的勤奋、冉求的做官、宰予的辩论、子贡的说话、子游的胸襟、仲弓的德行,以及子张的立志。其他弟子见诸《论语》者,也都分别在各讲中述及而少有遗漏。
我近年推广儒家思想,提出“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与大家共勉。这本小书是专从孔门弟子的角度着手进行深入学习,希望有助于我们对《论语》与孔子有更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