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1451|回复: 6

[文物古迹] 子路村:仲子展卷处 耕读儒风传

[复制链接]

1035

主题

4143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9114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发表于 2014-6-2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来源:大众日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仲子读书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仲子读书阁后已废弃的学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本报记者 卢昱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李娜

  出东平县城,沿着东平湖,西北行车45公里,到达斑鸠店镇子路村。这个有着4000余人的村落卧在青龙山北麓,村北两公里外是滔滔东去的黄河。
  4月11日,记者穿过村中崎岖的山道,攀登而上。在山坡密林间,一处古朴、幽静的院落巍然耸立。拾级而上,院门当立,横匾悬挂,上书五个笔力遒劲的大字:仲子读书处。在此俯瞰整个子路村,雾气氤氲,桐花点点。
青龙山下好读书
  “仲子,就是仲由,又名子路。”66岁的子路小学退休教师刘树仲介绍道,子路村因子路在此展卷读书而得名。
  为何子路会在此读书,个中原委还得溯及孔子周游列国之时。
  孔夫子带着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四处推销“为政以德”的仁政主张,却颠沛流离,栖栖惶惶,席不暇暖。途中遇宋人伐树,欲置死地而后快;匡人围困,陷于囹圄;在蒲迫盟,受尽屈辱;赴郑仓皇,如同丧家之犬;陈蔡绝粮,竟饿了7天7夜,差点命赴黄泉!
  师徒几人疲于奔命,却乐观旷达,不坠其志,用14个春秋的光阴,毫不懈怠地奔走呼号。相传,在这次史无前例的长征接近尾声时,孔子携三弟子从卫国东跨济水,往齐国去,途经青龙山。
  青龙山有一种特殊石头,像一节节竹子嵌在里面,唤作“竹石”;山顶为石质,寸草不生,只有一水洼,唤作“龙潭”,常年不干。自古就有“竹石无墨千秋花,龙潭云起万丈虹”的说法。据传,云雾缠绕山顶时,会有两山羊在其中,相互抵角,云雾越浓,相斗越狠。
  孔夫子师徒在青龙山下歇脚,看到龙潭云起。师父弦歌鼓琴,而勤奋好学的子路却在山崖上、树荫下,席地而坐,捧书诵读。当地人为纪念子路勤学苦读,便将村子命名“子路”。村中古碑文记载,汉武帝时,朝廷推崇儒家思想,在子路村建“仲子读书阁”。
  “这里历经几百年风雨,几次荒芜,子路村的百姓们也多次将这里修缮。”顺着刘树仲的指引,我们走进这个逐级升高的三进院落。正中院内,苍松翠柏,院内正房为仲子读书阁,阁门有石刻楹联:从政当年蒲邑千秋传治绩,读书此地谷城百代振儒风。
  “蒲邑是今河南长垣,子路曾在那里治理三年,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得到孔子称赞。子路村之前属于东阿县,谷城是东阿的古称。”刘树仲介绍道,仲子读书阁八年前还是子路小学,这也解释了读书处南北空荡荡两座大殿中,为何粉灰铺面,墙上还砌有数尺长的黑板。
东流泉畔诵读勤
  子路在此读书留下遗迹,也播下了勤奋读书的种子。子路村刘姓自明初从山西迁来,最初的生活也极为窘迫。据刘树仲介绍,当年落户子路村的刘氏三兄弟分家,老大只分得“小碾子、破碓臼”。
  经过几代人的耕读之后,刘家也日渐昌盛。到明中后期,刘家也陆续有读书人出去为官。其中有特立独行者,刘墊不屑为官,挂印归隐子路村,打理田圃,一心一意供养自己的孩子诵读诗书。
  刘墊的孩子刘三泉自幼懂事,勤奋苦学,衣粗食淡仍手不释卷。得知寿张县殷石川先生是春秋名家,便不远数十里从游殷石川。
  学成归来,刘三泉想寻找深山幽僻的地方,与世俗隔绝,专心读书。于是在子路村二十里地外的东流泉旁,筑造书房,只有一个小童执爨做饭。有时小童去东平县城,刘三泉便自己做饭,虽然被炊烟熏得眼泪直流,他也不以为意。
  刘三泉读书达到忘我的境界,时常欣然忘食或不知卤味,每次吃饭前都会选古诗一首赏读,夜里睡觉前则背诵某书某篇。在东流泉畔隐居两年,这样的读书节奏没一日间歇,乡里人知道后,也啧啧赞叹:苦学者当如此。
  穷经皓首的刘三泉并没有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博学多能,涉猎广泛。母亲卧病在床,日久生疮,他吮之以减轻母亲的疼痛,还亲自去抓药,为母亲治疗。
  屡考不第的刘三泉,仕途也是坎坎坷坷,只落得“朔州牧”一职。在身患疾病乞归山东老家的路上,卒于洛河舟中,他儿子把灵柩带回“梓麓山”。
  仲春的雨脚,打湿了刘三泉的墓志铭。在水润的青石碑上,我们摸索出刘三泉的人生轨迹,也寻找到了最初子路读书人的榜样。
“拾粪的都是秀才”
  读书之风并未止于刘三泉。刘氏后人在子路和先人读书的故事中汲取新动力,不断将读书传统沿袭下来,以至“子路村”一度被直接称呼为“读书村”。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版的《东阿乡土志》记载“读书村”在城西南,距城三十里,另载“子路祠堂”在读书村子路山。
  “读书村”的由来,自然离不开好的读书传统。据88岁的刘万路老人介绍,在清朝某年,东阿县有一群考生到泰安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回乡,正好路过子路村。
  一群年轻人在村前的大柳树下歇脚,叽叽喳喳地讨论考试的情况。正好有一位挑着粪筐的老人路过,便问考生们这次考试出了什么题目。
  考生们倒也不隐瞒,说题目是《大学》里面抽出来的,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拾粪老人微微一笑,熟练地背诵出后面“止”字的解释,然后问诸位考生是如何写作的。
  “你这个跑题了,还要再努力几年;你这个还成,能考上。”拾粪老人逐一点评完各位考生的文章后,留给将信将疑的考生们一个挑着粪筐的背影。没成想,发榜时,皆被老人说中,考生们纷纷来子路村打听,才知这老人叫刘广才,是一名秀才!
  东阿县令知道“拾粪的都是秀才”这个大新闻后,惊讶不已,便亲自前往拜访。到子路村时,天已擦黑,沿途村落村民趁夜玩牌九、喝酒。唯有子路村里,百姓点灯夜读,县令不禁感叹“真不愧是读书村”。
  古时,书甚贵。明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能卖到二两银子,相当于当时280斤米的价格,而当时人均年收入不过2.9两银子,一名知县的月俸也不过是900斤米。到清朝时,书仍然很贵。乾隆年间,买一册书的钱可以买50斤大米,或者13斤猪肉,所以当时很多人只能自己抄书读。
  子路村的百姓好读书,爱藏书。即使书贵,在民间仍藏有丰富的儒学典籍及其他书册。“我们小时候在仲子读书阁上学,无忧无虑,一门心思读书,哪像现在,升学、考试压力那么大。”刘万路说,那时的子路村田间地头都有看书的人,有的人放学回家晚上看书看到十一点,有的人嫌村里乱,跑到山顶读书,而各家也都以藏书多为荣耀。
  只可惜这些古籍没有躲过“文革”,大都被付之一炬,成垛地被焚烧殆尽。“‘文革’时搞‘破四旧’运动,村民家收藏的匾额、字画、古籍都被搜集出来烧了,真可惜。当时还有人贴出大字报,呼吁村民别烧。我当时13岁岁,记忆犹新啊。”刘树仲回忆道,自己央求父亲,把父亲当年经商到济宁时买下的刘墉题写的中堂留下,怕被查出来,用剪刀一个字一个字地绞下来(见下图),叠在一起,塞在旮旯里躲过一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仲磊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1

回帖

1213

积分

贡士

积分
1213
QQ
注册时间
2022-4-3
最后登录
2024-11-4
发表于 2014-6-2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可见读书是我们仲家的传统。我们仲家先后出了很多名人,哪一个不是读书的结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主题

2606

回帖

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积分
17045
QQ
注册时间
2011-11-23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发表于 2014-6-24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山东省东平湖西青龙山北斑鸠店镇子路村(原名枝露村)中,为泰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部原有子路读书阁,阁院门前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五个石刻大字。据《东平县志》载:“宋嘉佑四年(公元一〇五九年)里人刘秩、刘可隐等建子路祠堂三楹,久圯”。
一九九二年,该村组织刘氏族人捐资重修。仲子读书处占地面积约四点六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三间,鳞瓦盖顶,滴水钩檐,四山龙头仰天,龙身呈波浪式,状若游飞。正殿内原有仲子泥塑金身坐式巨像,像高一点七米,身着蓝袍,左手拿书,右手按右膝,专心读书,孜孜不倦。正殿擎梁石柱上刻有楷书楹联:从政当年,蒲邑千秋伟治绩;读书此地,谷城百代振儒风。正殿前有两方形石柱,刻有“学海文澜,源分泗水;春风化雨,道祖尼山”的对联。正殿两侧有南北庑各三间,庑内均有碑刻。院子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为东平县一大胜景。
此遗迹相传为孔子周游列国时,带其三个弟子同行,路经这里休息,子路捧书诵读,孜孜以求,故后人建阁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4015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071
QQ
注册时间
2009-11-25
最后登录
2018-11-19
发表于 2014-6-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几代人的耕读之后,刘家也日渐昌盛。到明中后期,刘家也陆续有读书人出去为官。其中有特立独行者,刘墊不屑为官,挂印归隐子路村,打理田圃,一心一意供养自己的孩子诵读诗书。(刘家爱读书原来是受我先祖的影响,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591

回帖

8891

积分

版主

积分
8891
QQ
注册时间
2010-3-14
最后登录
2024-9-29
发表于 2014-6-24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00

回帖

3005

积分

进士

积分
3005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4-6-25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路的精神影响一代一代人。托福是假的,他们上榜还是因为自己吃苦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50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226
注册时间
2017-5-10
最后登录
2024-11-23
发表于 2020-9-27 20: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年前,因业务经常路过斑鸠店,但不知有子路村,若知,一定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4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