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941|回复: 2

关于仲子故里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91

主题

233

回帖

1695

积分

贡士

积分
1695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5-1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关于仲子故里的一封信
                                                                 (2011年10月)

徐斌兄并庆全同志:
       前时徐兄电话言及仲子故里一事,因当时正与人议事,未及细询。稍后收到华风仲研会通讯《仲子研究》(2011年第二期),内有庆全同志的大作《仲子故里辨正》。不久又收到贵刊《蒙山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正式刊载了上述文章。该文主要观点及最后结论是:仲子不是古卞城里人而是卞之郊野的仲村人;仲子故里在今平邑县而非泗水县。对此,颇有些不同意见,特陈述于下与二位榷商。
       一、 关于“野人”、“鄙人”之含义
       庆全同志对古籍中“野人”、“鄙人”的解释是对的。但对仲由之“野”、“鄙”的取义却是错误的。实际上,仲由之“野”与“鄙”是指其缺乏文采,亦即缺乏礼乐之熏陶、仁义之浸染。且引几则史料:
      《论语•子路》:关于正名问题,子路批评孔子太迂腐,子曰:“野哉,由也!”
      《庄子•杂篇•渔父》:孔子对渔父极尽谦恭,引起子路的不满和批评,孔子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
      《韩非子•外储说》:子路为郈令,起众为长沟,并以私粟为浆饭,孔子使子贡止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质问孔子,子曰:“由之野也!吾以汝知之,汝徒未及也,汝故如是之不知礼也?”
      《孔子家语•辨乐解》:子路鼓琴有北方杀伐之声,孔子严厉批评之,并警告说:“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六七尺之体哉?”
  上述史料有的不甚可信,但却都说明:仲由之“野”、“鄙”显然不是指其为郊野、村野之人,而是指其性格特点尚未达到儒家的仁义礼乐之要求。就是庆全同志所引管仲的例子以及杨倞注解,也是这个意思。
  古籍中直接记述仲由的性格特点者不在少数,如《论语》说“由也喭”;《史记》说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孔子家语》说他“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孔子更说过“由也果”、“由也好勇过我”、“由能勇而不能怯”之类的话,更证明仲由之“野”、“鄙”是指其天性而非实指其为乡野之人。正是基于其性格特点,孔子才在施教中着力抑其刚猛,博学其文,约之以礼的。也引几例说明之:
       《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阳货》: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但孔子的回答却不同。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据此可见,孔子对仲由之“野”、“鄙”是时时处处加以抑制的。《孔子家语•弟子行》记有子贡对子路的评价和孔子对他的教育,子贡说:“匹夫不怒,唯以忘其身,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于《诗》曰:‘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厖,荷天之龙’,‘不戁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在孔子的教育下,仲由成为孔门高第,一代贤哲,但仍然“文不胜其质,”即文采仍稍逊于他的质朴刚猛。

      二、 关于仲村
  庆全同志所以说仲由之“野”、“鄙”是指卞邑之野的“野”,无非是想证明仲由不是卞城人而是卞之郊野的仲村人。但此说尚不足以服人。
  仲村在今平邑西北、卞桥以东约35里的地方,春秋及以后很长时间一直属卞邑、卞县。因此就有了“仲子故里在仲村”之说。据光绪间所修《费县志》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费县知县闫国脉曾在仲村立有“仲子故里”碑,康熙间该碑移至三阳。因三阳为驿路所经,意欲过往行人知晓也。又据平邑新县志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费县知县公欣慕也在仲村立有“仲子故里”碑,现碑已残,仅存前三字。这大概与今天各地争历史名人一样,都想争光乡里。但这并不说明仲村就是仲子故里,这里仅提出几点质疑:
        其一、《泗水县志》、《泗水县乡土志》及《仲里志》都记载:仲氏之先有仲咨(有的说是仲溶)者,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既然为一邑之长,按常理应家于卞城,不可能居于离卞城35里的大仲村。
        其二,仲子百里负米传为佳话。所谓负米,应是到曲阜去买大米。卞城到曲阜约百里,泗水城当时叫虚朾,地处中间,所以仲子来回在此地歇息,后来在泗城东门外立有“仲子负米息肩处”石碑。而大仲村到曲阜则有140余里,与“百里负米”不符。
  其三,目前已知仲氏族谱最早的是唐开元年间仲子第三十六代孙仲文主修的《泗源志》,以后改为《令名志》,再改为《卞里志》,又改为《仲志》,最后定名为《仲里志》。族谱以泗源和卞里命名,说明仲子故里在泗源、在卞里,即陪尾山附近,而不可能是距泗源35里、更不是泗河之源的仲村。
  其四,两千多年前的卞邑,只不过是周长数里的小城,且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贫苦,因此小城中的人“常食藜藿之食”是很正常的。即在现代,甚至在改革开放前的小县城,人们不也是常挖野菜吃吗?庆全同志说:“如果仲子不是郊野之人,怎么常常吃野菜?”这话未免天真了些。
  其五,仲子第61代孙仲于陛主修的《仲志》及清光绪二年(1876年)《续修仲里志》均载:“仲子父母墓在卞桥东仲村,二代祖啓自澶渊归葬返卞,家于墓侧,故地以仲村名,至今仍之。”这说明仲村之得名,是仲啓以后的事,当然不会是仲子故里。
  其六,《泗水县地名志•泗水姓氏简考》云:“鲁真公之后居于仲(今平邑县仲村),子孙以居住地为仲氏。”如此说成立,则仲村连仲子后裔的故里也不是了。
  其七,有的史籍虽提到过仲子故里在仲村的事,但并未确认。如庆全文章所引《山东通志•卷九•古迹》:“仲里,在(泗水)县东六十里,相传为子路故居,今名仲村。”光绪《费县志》在“仲子故里”条下载:“《通志》相传子路故居今名仲村,在费境今县治西北一百二十里仲村集是。”这里不但写明是“相传”,而且写明是在泗水“县东六十里”,而这正是县治距卞桥的距离,而不是至仲村的距离。
  总之,断言仲村是仲子故里还须更有力的史证,用史实说话,此为治史者之座铭也。
        三、关于卞桥
  卞桥之来历,可上溯至古卞明国。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帝尧曾命禹之父鲧治理水患,并封鲧于崇,称为崇伯。其地在今卞桥一带,今卞桥西仍有大崇邑村,村西有城子顶,为古崇国的垞城。《环宇纪》云:“垞城,古崇国,在泗上。”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被尧流放。舜继尧位,鲧率族兴乱,被舜处死,其封地改封给鲧叔父白犬之子卞明,以奉颛顼之祀,是为卞明国,其地域包括今泗水东部及平邑西鄙。殆汤伐有卞,灭其国而存其祀,将卞明国属地封给皋陶后裔费昌,是为奄国,为殷商大国,称为商奄。周克商、灭奄后,将卞明旧地改为卞邑,为鲁国属邑。至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废卞邑而置泗水,并分汶阳之地益,即包括古卞邑全部及汶阳县一部分。
  所以啰嗦这么多,是想说明古卞与泗水的历史文化和地域一脉相承的关系,说明古卞邑即今之泗水县,古卞治所在今泗水县卞桥村。讲历史地名要指出其现在的地理方位或地名,讲今天的地名要上溯到历史地名,这是治史之通例。作为史志工作者的庆全同志应更明白这点,所以不应该把古卞邑同泗水县的历史关系割裂、对立起来。
  史载仲子为卞邑人,但并未明确记载他生于卞城还是村野。按古代人物传记之贯例,只记其所籍之府、州、县,其中以县为最多。这里引两则史料:明人李化龙《创建仲子祠记》:“子路,盖卞人,今泗水县地。”清光绪二年(1876年)《续修仲里志》:“鲁卞邑在曲阜东六十里,于汉为卞县,系隋时改为泗水,今仍之。……先贤生于县东六十里,历时二千余载,虽陵谷变迁,而英风凛然,与山水俱长,则谓之仲子阙里也可。”上述史料说明:一、仲子是卞人,即今之泗水县人;二、仲子生于泗治东六十里,正是卞桥所在位置;三、这里可“谓之仲子阙里”,即仲子故里。由此可以基本断定:仲子故里在卞桥,按历史贯例则谓仲子故里在泗水。
  正是基于史乘所载,所以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泗水知县谭好善才在县城东、济河西修建仲子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卞故无祠”是明人陆化淳说的。但据《泗水县志》记载:明以前在今泗城东济河西即有仲子庙,且规模较大,但始建年代文献无征。《仲里志》亦云:泗水为仲子发祥之地,固宜有庙祠焉。按旧图,泗水东廓殿庑门坊,名目悉备,莫详权舆(即起始),亦钜观也。后世变迁,子孙流寓,庙貌日就倾颓。”意者或是唐代始建仲浅仲庙时或继其后兴建耶?姑且存疑。
  过了三年,即1594年,另一位泗水知县尤应鲁又于庙之东侧建“仲子故里”坊。而在古卞治所卞桥亦建有“仲子故里”石坊。后虽损毁,但至今仍保留这四字石刻匾额。据卞桥耆老相传:卞城原有四门,仲氏后裔居于城外东南角,为方便其出入城里,曾开挖东南门一座。风雨沧桑,卞城早已湮灭,而今只剩残墙一角,但卞城做为仲子故里,却为史籍所记载,成为定论。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看不出“泗水知县 歪曲史实的做法”,倒是看到了费县知县闫国脉和公欣慕的“无理”之争。但我们不必去责备古人,也不必对今人的不同意见表示不满。相反,对学术之争,对不同观点的相互攻击辨难,应持欢迎的态度,以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基于此,我写了这封长信,提出我的看法,请教二位并望共同探讨、榷商,使仲子研究工作再深入一步。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顺颂
编安
                                                                          泗水梁士奎啓白
                                                                     2011年10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9

回帖

1659

积分

贡士

积分
1659
QQ
注册时间
2011-12-16
最后登录
2024-11-20
发表于 2012-5-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967

回帖

4889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889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5-12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博大精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5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