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积分
- 49246
注册时间2009-10-24
最后登录2024-11-28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舞龙技艺代代相传,襄城县汾陈乡仲庄村村民——
“同乐会”龙灯社舞出几代人欢乐
更新时间:2012-2-15 8:42:06
核心提示:
今年元宵节,许都公园汇集旱船、秧歌、腰鼓、莲花灯舞等民间艺术,让市民大饱眼福。一条长约100米、上下翻飞的巨龙,让市民记忆犹新。这条龙来自襄城县汾陈乡仲庄村。
仲庄村的舞龙技艺世代相传,如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每逢春节,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便聚在一起,舞龙成了他们共同的爱好和话题。2月13日,在“社头”仲跻强家的院子里,记者体会到了该村村民对舞龙的情有独钟。
源于明代,世代相传几百年
襄城县汾陈乡仲庄村的舞龙团体名叫“同乐会”龙灯社。
现任“社头”、今年68岁的仲跻强说,仲庄村除两户姓“常”的人家外,其他的都姓“仲”。据传,明末,村中有位京官名叫仲九卿。其告老还乡后,在村里成立了“同乐会”龙灯社。从此,舞龙的传统艺术在仲庄村传承至今。
85岁的仲庄村村民仲行恩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襄城县在颍桥成立政府时,仲庄村的“同乐会”龙灯社就前去舞龙助兴。当年适逢大旱,前往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因口渴的人多,附近浅井里的水都被喝干了。
68岁“社头”,一生痴迷舞龙
仲跻强负责舞龙的重要环节——舞龙头。仲跻强称,他从小就痴迷舞龙。10岁时,他和五六个小伙伴一起,每人手里举一根竹竿,竹竿上面绑一根绳子,模仿村民舞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舞得兴起时,一不小心掉进了红薯窖,幸运的是没受伤。
“每到春节、元宵节,看着舞龙头的大人舞得那么威风,我就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舞龙头。”仲跻强说,25岁时,他从村里老一辈人的手里接过了舞龙头的重任。在舞龙的过程中,龙去哪个方向、表演什么花式,都需要龙头的指挥。
仲跻强告诉记者,从举起龙头的那一年起到现在的40多年里,他演出了100多场。“观众看得高兴,我们舞得也起劲儿,听到他们的掌声和喝彩声,再累也值得。”
舞龙头,玩的是体力
仲跻强称,仲庄村“同乐会”龙灯社现有一条16节巨龙,长约100米,另有盘鼓、大号、铙、镲、铜锣等。所有家什全部用上,至少需120人。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之日,村民就会不约而同地敲锣打鼓、舞龙助兴。
舞龙表演项目主要有钻洞、爬天桥、大翻身、大盘窝、大摆尾等。龙舞得好坏,主要看龙体在翻舞时是否浑圆、流畅。“最累的是舞龙头的人。”仲跻强说,16节巨龙,龙尾动一下,龙头就得动16下。以前,他们用的是一个已用几十年的老龙头,因多年用铁丝加固,重约25公斤,舞起来非常费力。今年,为参加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仲跻强专门购买了一个新龙头,重约15公斤。“舞龙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超过半个小时就挺不住了。若遇到大风,龙头涨风,把人都能拽起来。”
村民对舞龙情有独钟
仲跻强的老伴尚凤说,全村不管男女老少,都很喜欢舞龙,对舞龙情有独钟。她7岁的孙子每次来她家,都缠着他爷爷教他舞龙。今年元宵节,在许都公园表演时,他们村去了120多人,年纪最大的85岁,小的只有六七岁。
说起村里人对舞龙的热爱,尚凤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2004年,村里的舞龙队要去参加一场大型比赛,鼓手仲超外出打工刚到北京,一接到村里的电话, 立即坐车赶了回来。在漯河开饭店的仲跻胜是“同乐会”龙灯社的一名号手,一有比赛,生意再忙都会准时赶回来……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支持村里的舞龙队外出表演。舞龙队的道具、服装都是我们自己筹钱购买的。”仲跻强说,“舞龙是我们村的老传统,不仅给我们村里几辈人带来了欢乐,也给村里构建了一种和睦的氛围。希望舞龙这种传统艺术代代传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