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669|回复: 0

[文物古迹] 寻访仲子读书处

[复制链接]

1035

主题

4144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9125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发表于 2011-1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听说仲子读书处这个地方已经许久了,记不得是在书上还是在网上看到的,只是感觉很惊奇,东平还会有这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子路村,起名渊源久矣,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其中大徒弟子路随行。由卫国东趋齐国,途经滋露村,因长途跋涉,孔子命弟子在滋露村槐荫下休息,子路身强力壮不觉疲乏,探囊取书展卷阅读。后来,滋露村人为纪念儒家典范人物子路勤学精神,改滋露村名叫做子路村。子路村有“仲子读书处”古建筑一区院,“读书处”创建于何时,按子路村古碑文记载,汉武帝做皇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传播,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治国方略,孔孟之道应运而光大,董仲舒申奏经皇帝批准,在河南开州重修仲子墓,在东平州东阿县子路村创建“仲子读书处”,也称子路读书阁,读书阁西临之山叫做子路山。宋朝嘉佑四年(1059)里人刘秩、刘可隐曾因仲子读书处经历代风雨剥蚀,在旧址重修子路读书处。清朝顺治八年(1651),里人孝廉刘运枢将为江西雩都令,继而踵修之。今存仲子读书处系清朝同治七年(1868)里人卫守备刘鸿恩,贡生刘廷援捐资重修。
      国庆节前给学生讲《论语十则》,提到了仲子读书处,并告诉他们东平自古就是一个尊崇读书的地方,不仅有仲子读书处,在黄石悬崖还有梁灏读书处,龙山则有古代闻名的龙山书院。讲后,不仅窃思,假期要到子路村一游,追寻一下仲子读书的足迹。
      路迢迢
      国庆节前几天没有成行,10月5日开始计划前往仲子读书处。给同学们发了个短信,一是询问他们假期的读书情况,二是看看有没有愿意和我同行的,结果没有人回应。也罢,自己去吧。带学生出游,是件快乐的事,但也不无担忧,主要是安全问题,所以我对此也是战战兢兢,幸好没有同学回应。
      先要了解一下线路吧,本以为不远,斑鸠店以前去过,但没有留心线路。看了平湖箫客兄弟骑自行车绕东平湖游后,心甚慕之,想,我何不骑车游子路村?但上网一查地图,傻了眼,比老湖镇要远、比旧县还要远,绕东平湖半圈?!天哪,这得多远啊?看来,骑车游是不成了。便和斑鸠店的朋友打听,朋友告诉我,斑鸠店离县城有130里地,我晕!我又问他如何坐车,他说,7:30开始发车,可以从车站坐、可以从中医院坐,也可以从职业中专坐,半小时一辆。而车是不到子路村的,下车后离子路村还要有6、7里地,我继续晕!这怎么去呀?他问我去子路干什么,我说去建议仲子读书处,他却不知道,还说他在子路村上的小学,我更晕!因为我去过才知道,仲子读书处就是原来的小学,他竟然不知道。
      有了路线,我便开始算计如何去呢?骑自行车去职业中专坐车,把自行车放在车上,下车后骑自行车去子路村?老婆说,人家不会让你带自行车吧?也罢,还是骑电动车去职业中专坐车,把电动车放在职业中专,下车后步行去子路村,权当锻炼身体。
      10月7日上午8:30,我从家里出发,到达职业中专,放好电动车,等了一会,但这里是个三叉路口,我想还是找个稳妥的地方等,往北行了200米,在东西路上等,果然,车没有从下面过来,而是从东边来的。我坐车,售票员问我去哪里,我说子路村,他有些吃惊,说不去子路村,离子路村还有好远呢。我说,没事,我再打车过去。她说,车不好打吧,那是个小镇,而且是农忙时节,但河堤上也可能有,但肯定很贵,不如打电话找人来接我。我说,我是去玩的,没有人接。我说没有车,我就步行。她很热心,又告诉我有多远,说她就是子路村的。旁边一位小哥也说了,他也是子路村的。我便向他打听下车后怎样走。
      这一路可真不近,但路过的景点也不少,有芦泉、老湖的码头、旧县的洪顶山、北吉城湿地——石碣村……看来,以为旅游公交也应该开通这线呀。到了车站,大家下车,我也要下,售票员又帮我张望小摩的,正巧,就有一辆,她连忙打招呼,让人家等我。我连忙表示谢意,然后去问车。果然很贵,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一分也没讲下来,因为只有这一辆车,我根本没法讲。
      坐上了摩的,说去子路村,去仲子读书处,司机竟然也不知道,他只知道村里的小学,我说我查过,好像就在小学附近。
      子路爷
      车子开进了子路村,司机不知道竟也不肯打听。他说,应该是个庙吧,我想,农村人可能把祠堂当作庙,便说,是庙,你知道在哪吗?他说,他知道村里有座庙,便直奔庙而去。果然找到了一座古代建筑,转到正面,下车一看,原来是“刘家祠堂”。不过这祠堂也很不错,门口的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遵祖训忠厚勤俭,教子孙读书耕田。”看来这子路村的确有诗书传家,尊崇知识的优良传统。
      我便下车打听,刚往前走拐了一个弯,便看到前面的山坡上有座古代建筑,又看见一位老妈妈,便向她打听:“大娘,这是仲子读书处吗?就是子路读书的地方吗?”那老妈妈笑了,说:“是子路爷吧?”我呆了一呆,“子路爷”,这称呼倒新鲜。我便连忙说:“是,是,就是来拜访子路爷。”老妈妈手一指,“那就是了。”
      我便去叫司机,谁知司机竟不肯过来,让他在这里等我,也不肯,这司机,真是气人,只得给他单程的车钱,让他去了。老妈妈人很朴素,在一旁说那司机不厚道。又领我上坡去看,让我看看门是否锁着,我上去一看,果然锁着。老妈妈说,“没事,等会就行,走不远,一会就回来了。”我问她,“是不是住着老两口?”因为我之前看过别人的文字,最近来过的。她说,“是的,平时不出门,肯定走不远。”
      院子后面的山叫子路山,院子坐西朝东,由平地蹬十一级石登至山门前月台,站立月台,仰瞻山门,楣额有清朝刘鸿恩书“仲子读书处”几个大字。左右门框以石代木,磨制光滑。石框上边刻有对联,文曰:
      圣域优游升堂入室绍千百王之道统,
      贤关重辟承先启后继十六字之薪传。
      瞻仰完大门,我便向南走走,看看院墙,在绿树掩映下,显得非常雅致。我尚着山坡走几步,看到下面有一个墓群,还有几块墓碑,便想下去看看。有人说,子路村有子路的后代,可根据史料记载,子路只是路过此处,怎会留下后代?看看碑文,应该有所发现。走近细看,原来是刘氏的墓葬,而且是刘氏中有点官职的人。看来刘氏是当地的望族,这仲子读书处不正是他们发起重修的么?而刘氏也从中传承了读书耕田的优良传统,子孙后代人才迭出。沿山路返回,却发现,仲子读书处的后面竟是一个采石场,子路山已被削去大半。
      子路小学
      返回前门,发现锁已打开,看来人已经回来了。走进院落,是个前院,比较窄,北面的侧房有人居住,叫了几声:“有人吗?”走出来一位清瘦的老者,老者很和蔼,我说明来意,他说,好给你开门。
      中门并没有上锁,只是挂着锁,老者给我打开,他自去做饭。进入中门,是仲子读书处的三间大殿,两旁各有侧殿,门外古树参天,清幽肃穆。院内大殿和南大殿各建筑三楹。门扇和窗棂皆以雕刻手巾条格子花,格花均为涂红。门扇和窗棂中心“格木三横”图形交织“井”字样,工艺精美,世间少有。正门前长廊上有两块碑,是九十年代村里重修时的功德碑。我看了一下,依然是刘氏居多。
      侧殿附近有两棵大树,有人说是楸树,但我没有见过楸树,不知道是也不是。侧殿的门都锁着,我隔着窗户向里张望,里面原来做过教室,前面有黑板,后面是学习园地。
      再后走,依山还有一排古代的建筑,但屋顶已经损坏。高高的台阶上,生长着不知名的植物。拾阶而上,看到几朵红色的小花,在残垣废瓦中,竟显出勃勃生机。
      后院的两侧是两层的小楼,看来是后来为小学而建的,但为何弃置不用?
参观完毕,我回到前院,与老伯聊天。对老伯表示了感谢,老伯说,没事,经常有人来,谁来都这样。老伯说,他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了,从孩子上学就在这里住,在这里看学校,后来学校搬走了,他们还住在这里。有人来参观,就为大家开开门,顺便看着院子。
      我说,这里还不错,保存较为完整。老人却说,损失也很厉害,好多东西都没有了。原来正殿里有子路爷的神像,文化大革命时被砸了,柱子上的字也被磨掉了。
      原来正殿内本原有仲子泥塑金身坐式巨像,像高1.7米,身着蓝袍,左手拿书,右手按右膝,专心读书,孜孜不倦。正殿擎梁石柱上刻有楷书楹联:
      从政当年蒲邑千秋传治绩,
      读书此地谷城百代振雄风。
      正殿前有两方形石柱,上刻对联:
      学海文烂源分泗水,
      春风化雨道祖尼山。
      这些,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了。
      我又问他,学校为何搬了呢?他说,山上的采石厂掉下来石头,把后院的房子砸坏了,学校只得搬走了。
      得与失
      采石厂建在子路山上,采掉了半个子路山,还损坏了子路村的后殿,怎么会这样呢?
      老人说,这个没有办法呀,人家花了几万块上了设备,肯定要干的。至于损坏了后殿,村里的干部也来看了,说后殿保不住了,也不值得修了,保住前面的的吧。
      老人又说,县里也来过人考察,这里早晚还是要修的。再修,村人集资修缮,个人采石破坏,再修吗?我们为什么而修呢?
      汉代修建子路读书阁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宋代重修是为了传承读书风气;明、清的刘氏重修,是为了子孙后代的读书之风吧?据记载:仲子读书处”历代育人绵延不绝,村人业农崇儒,历代设教于子路阁内,元朝以前文献失记,至明朝,仲子读书处即子路阁教育培养了明经进士刘三泉,刘三泉为官清正,得罪顶头上司,诬害被杀。后来冤案被纠,传为肉头换成金头。明、清两朝中进士,举人,禀生、贡士、秀才达七十余名,创建了明代风格的刘氏祠堂,现今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子路阁设初级小学班,初中班、高中班历届学生发扬子路勤学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奔赴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可以说,世代的子路村人用心呵护这片读书的净土,这片净土也用读书充盈了他们的人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步行去斑鸠店车站,用了大约四十分钟,路上在想:
      事到如今,我们丢失了什么?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再重修,又是为了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4 22: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