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先贤仲子遇难后231年,鲁国便被楚国占领。又过了20余年,楚国又被秦国并吞,连最偏远强大的齐国也被秦国灭掉,于是秦国统一了天下。那代秦王是庄襄王之子赢政,吞并六国之后,称心得意,自以为功高五帝,又取古代三皇之“皇”字,始称皇帝。他为了秦王朝的万世基业,坐稳天下,听信丞相李斯之言,是文人蛊惑人心而下旨“焚书坑儒”,除了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典外,统统烧毁,并进行了大量屠杀儒生的活动,就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后代也未能幸免于难。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认为“秦非吾友”,在把儒家经典《尚书》、《诗》、《论语》、《孝经》等书藏于墙壁之中便到嵩山隐居去了。这便是孔孟圣地流传至今的“鲁壁藏书”的故事。 这时的仲子后裔,亦繁衍至第九代仲隆,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仲由的后代,亦未能得到安适的生活环境,而被迫牵连入“焚书坑儒”事件中,其次子仲动竟以避仇易仲姓为种姓。 据《滕阳种氏族谱》序知道:“先贤(仲子)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与其父讳隆以避秦乱隐居峄山,易仲为种,始吾得姓,种仲之分即此起。后从仲者为宗子,乱后仍返于卞。西汉末年因泰山一带战乱,先贤十七代孙讳世德,自泗水避乱至任城南部延就亭定居,后改仲家浅村。”仲动的后代在易仲为种姓之后,至后汉先贤二十二世孙讳嵩,四世公卿。又家于洛邑,为洛阳望族。太常(博士)讳拂者德高功重,侍中讳辑者殉忠为国。迄宋时有讳师中、师道者皆以武略统帅天下之兵。大司空讳文高为尚士矣,徙居洛阳达二十世。至四十二世孙讳经略仕宋有功,因蔡太师专权误国避居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种老庄。在经历了数十世的繁衍生息后,成为山西巨族。而以文可安邦,武能靖国者代不乏人,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有重要一页。 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先贤五十四世孙兄弟四人,而分迁各地。据考证,有种冕者徙居鲁西朝城,种自立者迁往河南省项城,而迁居山东济宁,后又徙定滕阳者则曰种德用,其中的另一人而无记载。(另据作者走访考证,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境内有数万种氏后裔,多居在濮阳市徐镇九章村。村中家祠供奉先贤仲子为祖,耆老亦言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族谱史料犹全,因作者前往考证时与保谱之人未遇,故不得详情,甚憾。) 滕阳即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种德用在济居住后,复携长子、次子来滕南居住,其妻氏及三子留居济宁。德用初迁的滕南之地曰:“嗅桔园”,清朝雍正年间建立“三官庙”,遂改称此地为三官庙村。后因地区行政划分,今为山东省微山县彭口闸乡三官庙村。自德用始迁至今已达六百余年。该支经数十代繁衍,人丁兴旺,分居愈广,如星罗棋布,遍及四省七县。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先贤六十一代孙种维扬创修家谱以联宗谊,后又有继起者曰希桂,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修。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0年),以滕阳分迁外地的种氏支派已达河南项城、虞城、江苏宿迁、安徽灵壁、山东微山、枣庄、曹县、单县等地。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这时的种氏家族人物先后出现商贾、官衔等诸多中产之家,逐渐开始发迹,拥有雄厚的家族资产。但是他们在发迹富有的同时,不忘木本水源之恩,延师训后之礼,而有名种汾、种溶者不惜资财首创祠庙,供先灵而功德昭著,教子孙荫及后世。每逢朔望之期与伯叔兄弟及子侄辈者长者前、少者后秩然恭谒祠庙。复以设祠堂而无祭田久而或弛,种汾者择已产三十亩以供四时祭享。在训育子孙方面,做到“不读书而不知礼仪”送子入学,修身践言。在经商方面,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经营方针,享誉一方。 在近代,种氏家族后裔以“恭谨谦让,团结友爱”赢得了闾邻的赞许。他们人才辈出,俊彦相聚。经商者以“一人富不算富”的理念为信条,带领阖族及乡邻致富。为政者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宗旨,在任造福百姓,竭诚服务于民。在滕阳一带留下蜚声,博得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