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818|回复: 6

第二届中华大族谱文化交流国际会议

[复制链接]

42

主题

278

回帖

1723

积分

贡士

积分
1723
注册时间
2020-9-11
最后登录
2024-10-14
发表于 2010-12-17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众志成城修中华大谱--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纪实

一、大会开幕  盛况空前  
  2010年12月3日至5日,由中华大族谱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大族谱文化交流国际会议,在风景秀丽的南师大校园——仙林宾馆会议厅隆重举行。
  12月3日上午9点,会议在悠扬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幕了。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兼筹委会秘书长黄秉聪先生和大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教授主持。
                   柳哲(左一)与方国俊将军在南师大中华谱牒“申遗”签名牌上签名后留影
                       柳哲(左一)与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长黄秉聪在南京师大会议现场
  黄秉聪先生代表组委会推荐原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方国俊将军、世界丘(邱)氏宗亲联合总会创会会长邱家儒先生、世界孔子联谊会主席孔德墉先生、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教授为大会的名誉主席,他并报告了筹委会的相关工作情况。
  闾国年教授宣讲了大会的宗旨、议题及《中华碟谱世界记忆遗产申请倡议书草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潘百齐教授、大会各名誉主席以及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教授,也分别致辞。
  潘百齐副校长在致辞中,向出席大会的各位嘉宾介绍了南师大的相关情况时说:“南师大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新兴跨学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活动,在家谱GIS、方言GIS和历史GIS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南师大愿意与社会各界继续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围绕家谱GIS平台建设和家谱世界记忆遗产申请等重大事项,有力地推进家谱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进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南京师范大学于会议开幕的当天,宴请了各位与会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建亲临宴会现场,以示欢迎。
  美国国际领袖基金会、中国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文化分会、任姓谱牒文化纂修代表任生虎先生等单位与个人,先后为大会发来贺电。现在摘录其中的一封贺电,可见他们对本次大会的关切。贺电说:“欣闻贵会将于2010年12月在南京召开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研究族谱修编的科学化问题,探索将族谱以记忆遗产的形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路径,以此推动传统族谱在现代条件下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族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化遗产,做好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有益的成果。”
  据介绍,本届大会议题为“中华谱牒文化的现状与科学发展”,旨在促进大中华谱牒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并推进组建大中华谱牒申请世界记忆联合会,构建跨国界、跨地域、跨行业的网络大平台,从而在保护各族各姓各家谱牒文化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的基础上,根据联合国要求对其科学地传承与发展,推进中华谱牒文化的发展。会议期间,还将举办原生态谱牒展,开展“中华大族谱奖”系列评奖活动。
  据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长黄秉聪先生介绍说:“本次会议有海内外250余人士與會,包含了97個姓氏,三個民族,四個國籍(中、美、新、菲),北自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南至台灣的新竹;國圖、安圖、UTAH圖、UCLA圖、僑聯、僑博、南開、僑大、武大、南工、南師、杭師、南京社科院等重要单位和学术部门的领导与专家出席大会;著名人士方國俊將軍、孔德墉先生特派代表、錢致榕教授等几位對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力的標杆人物,也自始至終的参与了大会。錢致榕教授的精彩主題講演与John 的遠程視頻演視與答問,二十多位代表一個比一個精彩的發言以及一百多部珍貴的私藏譜牒的送展……”
作为这次大会的发起人与主要组织者的黄秉聪先生,他非常感谢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南师大的有关领导与师生,对这次大会所作出的努力。他说:“这又是一次成功的大會!我們的中华大族谱事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二、“百姓”聚首 竞献家谱
  笔者曾参加过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作为本协会的理事,有幸参加了在南师大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明显感到这次会议优于上次会议,不论是参与的人数,还是姓氏的广泛性,不论是专家的水平,还是代表参会的热情,不论是大会的服务质量,还是大会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有97个姓氏的代表参与盛会,有百余部家谱参与了本次会议主办的中华谱牒的展览展示活动。
  参加本次家谱展览的有中华万氏宗亲联谊总会执行会长、《中华万氏通谱》主编万安祥先生,他为本次大会送展的万氏家谱就有三套,都是经他之手编修的;有《中华方氏全族统谱》主编、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方为民先生,他将他耗时10余年编修的《中华方氏全族统谱》及其光盘,捐赠给了中华大族谱协会;《中华裴氏通谱》主编裴新生,他不独是一位谱牒学专家,同时还是一位当代的“谱师”,他送展的家谱数量最多,不独有他主编的《中华裴氏通谱》,还有他参与编修的近10种新修的各个姓氏的家谱。有本协会“草根大使”美称的彭堂华先生,他不仅是本协会的常务理事,同时也是中华谱牒编修的推动者。这次他为了支持中华大族谱事业,个人主动捐款1万元人民币,以示支持。
  这次家谱展览,国内外罕见的家谱孤本与珍本也有不少。本次展览会共展出族谱近百余种,均为各家族子孙无偿捐献与送展的。其中有享誉海内外的《孔子世家谱》,也有清代禁烟功臣林则徐、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的族谱,颇为罕见。
  如此多的族谱中,最为特别的是有着天下第一姓之称的轩辕氏族谱,这也是展出的所有族谱中的唯一孤本。 与会的轩辕家族的第50世孙、中华轩辕氏网站站长、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会长轩辕威先生对笔者介绍说:“轩辕复姓源于上古黄帝轩辕氏。但由于上古条件的限制,轩辕家族的族谱从唐朝才开始编修。贞观年间,唐朝武将轩辕豹跟随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河南睢州长岗时,因病御允,择地养伤,随迁家眷至睢州为家。数年后,轩辕豹病故,葬于长岗之顶。唐王李世民东游至此,闻其故,在轩辕豹坟前亲自植下12棵国槐,以此为祭奠。此后,轩辕氏的第九世孙轩辕集为唐朝时广东罗浮山一极富名望的道士,据史料记载,轩辕集为吕洞宾的老师。”
    据介绍,在明朝时期,“轩辕”复姓被改成了单姓“轩”。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刑部尚书轩辕輗为了避讳朱元璋的名字,将自己姓氏中的“辕”(谐音“元”)舍去,并重修族谱。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轩辕氏的姓又由当时的翰林院检讨轩辕圻以及后人轩辕诰恢复为复姓。
   据轩辕家族多方查证,除了唐朝轩辕豹开始的第一份族谱和明朝由轩輗重整的第二份族谱已经遗失外,轩辕氏现存家谱有清朝乾隆四年、光绪年间、民国22年、1986年的四套家谱。
本次会议,由方为民、施家治、柳哲等人组成的“评谱”小组,对于参展的家谱进行量化评比,评出了家谱“标杆奖”、“特殊贡献奖”等多个奖项。 
      三、中华谱牒  “申遗”前后
  要说中华谱牒的“申遗”工作,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记得中华大族谱协会于2007年7月15日,就在北京举行过一次座谈会,就为中华大族谱协会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与中华谱牒的“申遗”活动,联合了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签名后,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与领导公开建言献策中华族谱“申遗”。
  记得笔者为此曾写过一则座谈会的消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2007年7月15日上午9点30分,期待已久的美国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长黄秉聪先生出资举办的“中华大族谱北京座谈会”,在北京华亭国际俱乐部成功举行!到会嘉宾有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游琪,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贾斌,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主席姜琳,中国包装联合会党委书记邵光,北京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骆燮龙,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副局级巡视员张永顺,著名姓氏文化专家王大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专家顾祚华,原工人日报社主任记者、文化专家陈宗舜,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执行主任、李氏大族谱总编辑李正,华夏傅氏联谊总会代表傅珉,《儒林门第》总编辑、原新华社高级记者蔡善武,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中华新闻报副主编、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文化创新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毛晓春,《寻根中国》总策划张仁生,北京东方文化馆副馆长、《东方文化》主编吴超,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柯瑞清,北京东方文化馆秘书长、国务院台办商成勇,北京东方文化馆原馆长、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林为民,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东方文化》主编助理施经军,原新华社记者、音乐生活报总编室主任林凤,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会负责人柳哲,天下名商总经理王朝松,幸运神寻根堂副总经理向诗海,幸运神寻根堂市场总监王云,河北秦皇岛韩氏族谱主编韩作海,《华夏裴氏通谱》总编辑裴新生,故宫博物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裴焕绿,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家、原文化部副部长石西民胞弟石峰,北京世纪超星技术有限公司顾丽君及摄像共二人,中华新闻传媒观察副主编罗竖一,已故浦江籍画家张必强夫人施静蓉,《义乌刘金氏资料汇编》主编刘金祥,中华邱(丘)氏宗亲联谊总会办公室副主任邱兴旺以及北京晨报记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张梦、李唯等6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中华大族谱理事敖雯楠、柳哲、林同文、李明以及企业家王振平等参与了座谈会的会务的各项工作。
  座谈会由中华大族谱理事兼中华大族谱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敖雯楠主持,简单介绍了中华大族谱协会基本情况和到会的主要嘉宾。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长黄秉聪先生作了生动活泼的《如何共同协作中华大族谱》的主题演讲,演讲结束后又有裴新生、蔡善武、李正、林为民、韩作海、江汇泉等作了发言。12点钟合影留念。中午宴会,下午1点继续举行座谈会,由中华大族谱理事林同文演示了林氏族谱的有关内容,黄秉聪先生提出家风、民风、国风的新观点,引起了全场同志的热烈响应,敖雯楠宣读中华大族谱致文化部以及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信,与会代表纷纷签名响应,于近期再次送交文化部和有关领导。
    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长黄秉聪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与旅途劳累,千方百计与来宾进行亲切有效的交流。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长黄秉聪先生与有关社团负责人和有关人士就中华大族谱在中华大陆特别是在北京落地生根表示了热切的期待和关注,积极开展家谱文化研究的宣传,为丰富2008年的‘人文奥运’人文内容,正在努力策划和推动更多的中华大族谱的公益活动。
  不少代表都依依不舍离开会场,见缝插针与黄秉聪理事长进行请教与交流,并热切期待下一次与黄秉聪理事长的欢聚与交流。”
  该次座谈会,《北京晨报》的记者代小琳到会采访,该报于2007年7月26日以《50余位民间学者呼吁中华族谱申遗》为题作了深度报道。报道内容如下:
  你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家族中人现在哪里?每一个中国人也许都关心这些问题。修编家谱、探寻祖先——“修谱寻祖”行动正在海内外华人中兴起。日前,50多位不同姓氏的民间学者带着各自整理的家谱举行“中华族谱”研讨会,他们呼吁为“中华族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谱•现状
  民间修谱花费两三亿元
  日前,50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姓氏的代表来参加“中华大族谱”协会的研讨会。与其他研讨会不同,几乎每一位参会者都抱着厚厚的几大本书而来,这些都是他们呕心沥血整理的各自姓氏的“家谱”。
  长年从事修谱工作的民间学者柳哲告诉记者,目前修谱基本上分学院派和民间两个阵营。各大学和研究所里有一批教授和学者,他们从事国家课题的研究。但是有的学者感兴趣的选题也偏向民间性质,也并非国家课题。而民间学者一般都是对自己姓氏的家谱研究比较多,比较深入。一般都是用业余时间或者退休之后研究。
  据了解,不同姓氏的家谱正在民间悄悄修编。据中华大族谱协会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民间修谱、续谱的花费约在两三亿以上。一些姓氏家族不惜用10多年时间,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联系全球宗亲修建该姓氏“统谱”。在各族修订自家家谱之外,中华大族谱协会等民间组织也正在努力,修一部全国的“大族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华家谱总目》正在进行。
  ●家谱•修编
  查阅满汉两种文字修家谱
  8年修印10卷家谱
  年近60岁的裴新生老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花费20万元,花了3年时间编纂的《中华裴氏宗谱》,这其中记录着他家族的繁衍过程、迁徙经历、家族历代名人、家训等诸多内容。裴先生说,为了编写这部族谱,他先是查阅家传的老祖谱,然后通过打听各种信息,走访全国裴氏聚集地,把家族遗漏的内容一点一滴地补充进去。他抚摸着这部家谱,说,“家谱有传承教化的作用,人活着不能忘祖,这就是咱的根呀。”
  来自鞍山的唐远德研究家谱已经8年。在这8年里,他花费3万多元到辽宁、吉林等地的图书馆、书店查阅满汉两种文字的文献资料,并到各地找到当地老百姓,寻找唐氏家族的有关信息。然后,回到家里进行分类整理后,进行电脑处理,最终排版印刷出了10卷《唐氏家谱》。唐远德说,寻根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今社会家庭观念越来越淡,编修家谱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财富,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教育后人。
  私密家谱印数有限制
  记者查看了参会人员带来的不同家族的家谱,发现如今家谱形式各有不同。记者发现,有的家谱中采用了过去的藤式结构,还有的采用了现在的表格等各种编排方法,关键的人物还附上了彩色照片。编纂家谱的蔡先生告诉记者,“老式的家谱内涵比较少,新式的家谱内涵丰富、信息全面,你看,这里面把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职业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包括了,查起来特别方便。”
  在过去,妇女是不允许写入家谱的。但如今一些家族新修的家谱中把女性也纳入其中。记者看到,蔡氏家谱中女性和男性一样列入家谱,而其中不乏社会上的精英人士。据了解,家谱由于家族的特殊私密性,在印制一定量之后就不再重印。
  国图每天有人查家谱
  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每天都有为了修家谱而前来查资料的人。 该中心工作人员郝瑞平称,有的读者远道而来,其中来自河南、江苏、广东的人相对更多些。“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历史上自己家族的记录。”郝瑞平也亲眼见证了很多人在家谱中找到家族历史记录之后的兴奋。他曾经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来图书馆查阅家谱,想找到自己原来的姓。结果,他竟然在爱新觉罗的家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老人特别兴奋,回去把自己的姓重新改回了爱新觉罗。”
  记者了解到,修家谱与经济有一定关系,但并不一定是有钱人家才修家谱。有不少同姓人凑钱做这件事。经常来查阅家谱的人总是愿意找到历史上显耀的、有影响的人,和自己挂接上。 
  据郝瑞平称,近5年来,国家图书馆新增了100多种家谱,其中以新修家谱为主。“多数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家谱提供给图书馆收藏。”
  ●家谱•申遗
  学者呼吁中华家谱申遗
  在轰轰烈烈的民间修谱行动中,日前,50余位民间学者集体呼吁,为中华族谱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中华大族谱协会会长、现居美国的老华侨黄秉聪称,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从夏代到今天,编修族谱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民间修谱工作困难重重,经费不足。按惯例,家(族)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但自抗日战争以来,有多少家庭能维系这个传统?如此以往族谱文化如何承传?此外,大量宝贵的家(族)谱资料已流落国外。“全球6万套(每套约10册)1949年前的中国家(族)谱中的1万多套收藏在海外。”
  “为此,我们希望国家能以立法的形式,对族谱文化加以保护,并尽快把中华族谱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和鼓励民间修谱、续谱,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承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华族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黄秉聪说。
  针对这一呼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称,如果要申遗,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并递交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等。
  现代人修谱 是文化寻根
  常年从事修谱工作的民间学者柳哲认为,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修家谱由来已久,但多为官修,直到宋代,民修家谱才普遍繁盛。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长期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博士告诉记者,在中国历史上,家家都有谱,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一种体现。而现代人修家谱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寻根。这一活动从1978年开始,先是海外很多华侨与故土几十年断了联系,通过家谱来寻亲、认亲。之后发展到更多的大陆人也加入到“文化寻根”活动中,这体现了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来寻求中国文化身份,寻找精神归宿。(晨报记者 代小琳)
  将中华大族谱协会在数年前的一次“申遗”活动回顾后,笔者要着重介绍一下本次会议中华大族谱协会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开展的中华谱牒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工程,简称“申遗”工程,与上次中华谱牒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略有不同。上次中华谱牒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却是中华谱牒申请”世界记忆遗产”,但其实质与宗旨都是一样的。想通过“申遗”活动,呼吁国人重视中华谱牒的保护及其更大程度发挥家谱的社会与文化传播功能。
  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在南师大召开后,《现代快报》记者就对本次会议的“申遗”活动,进行了报道。《现代快报》12月4日以《上了电子平台千年家谱还想“申遗”》为题作了报道:
   族谱,又称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其构成的中华谱牒文化成了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华大族谱文化交流国际会议上,海内外各界华人,各姓氏源流研究会、宗亲会正式提出了成立专门机构推进千年家谱“申遗”的美好构想。
    中华谱牒要申遗,必须要依靠平台。早在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闾国年教授就提出了“家谱地理信息系统”的设想,历时两年,终于开发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华夏民族家谱地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将古代的家谱典籍和现代的地理信息技术巧妙地结合,网友只需在网站平台上录入家谱信息,系统将帮您自动生成家族迁徙路线图及各人的迁徙路线。
  “家谱地理信息系统”促进了谱牒文化的信息化、电子化,将族谱的迁徙用时间、空间巧妙地呈现出来,为申遗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通讯员 徐锐 章钟慧 快报记者黄艳)

  本次大会由南师大闾国年教授宣读了《“中华谱牒”世界记忆遗产申请倡议书》(草案),并经过大会与分组讨论了中华谱牒“申遗”的目的以及流程,会议期间,代表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对于中华谱牒“申遗”充满信心,都纷纷表态愿意积极参与“申遗”活动,选送各家族的珍稀与富有文化含量的家谱,共同参与中华谱牒的“申遗”活动。
  本次会议的召开,吹响了中华谱牒“申遗”的号角,我们已经开始跨出了“申遗”的第一步,相信在中华大族谱协会和有关部门与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华谱牒一定能继我国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两个项目成功后,申请“世界记忆遗产”能够取得成功!
  四、依依惜别 任重道远
  第二届中华大族谱文化交流国际会议,从12月3日开幕,12月5日闭幕,经过3天的会议,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程,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与会200余位代表,依依惜别,对大会充满了眷恋与感激之情。
特别是作为中华大族谱协会的发起人和当家人黄秉聪先生,多次在会议现场热泪盈眶,哽咽难语,到会的代表与他合影的合影,握手的握手,感谢的感谢,对于他与夫人不顾年逾古稀,仍夜以继日为中华大族谱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赤子之情,无不深为感动。不少与会代表,也纷纷报名要求参加中华大族谱协会,有部分与会代表,甚至主动捐款支持中华大族谱协会。
  黄秉聪与夫人在完成了南师大的本次会议后,已于近日抵达上海,将于12月11日乘机返回美国。
虽然本次大会已经告一段落,而黄先生的脚步,似乎并未因此停下。他在上海仍然在忙碌着,接待各位关心中华大族谱事业的新老朋友,通过互联网、邮件、电话等手段,与各界保持联系。近日,笔者就收到了他通过邮件发给各位协会理事与干事的一封信,他说:“南京的会议已经如期成功结束,谢谢大家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又开成了一次成功的大会!我们的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方為民、昌庆旭、任雨现三位正在书写会议的纪要,希望一週内完成,便于各方宣传使用。我们的网站,会首先发布。 
  方晓翔正在整理两份较完整的通信录:与会人员与新会员,以便近日使用; 
  方為民、昌庆旭、任炯三位将负责会议特刊或文集的编辑与出版,争取春节前出版; 
  彭和陵、罗珣将负责清理有关的财务; 
  张斌已及时向John表达谢意,我还需要您帮助向南师大閭国年表达谢意; 
  我还需要某位代我起草一信向所有与会代表表达谢意。请自报。 
  会议期间我们吸收了几十位新会员,相信年内还会有新人进来,其中不乏能人,干将, 
  协会秘书处是否继续準备换届选举,争取今年内完成?烦请秉衡、宇平负责。 
  以上是我目前能想到的,特此向各位报告。请各位补充。我仍在上海,11号返美。……” 
  五、寻根问柳  研究家谱
  我是一名中国家谱收藏与研究的爱好者,目前收藏的柳氏家谱就有百余种,其它姓氏的家谱以及资料就收藏得更多了。 
    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过去几乎村村有祠堂,家家有家谱,解放后,虽然受到了严重破坏,但仍不绝如缕,一脉相承。近年来,村村几乎都恢复了祠堂(文化中心),家家有家谱(村志)了。 
    记得1989年,我高中毕业后,在自己的村里,发现了一套17卷的《蜀山柳氏宗谱》,让我领略了博大精深的家族文化。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和圣”柳下惠的后裔,第一次知道了我是元代著名学者柳贯的21世孙。家谱中有谱系、行传、墓图、家训、诗文、行状、碑铭、传记等。 
    1992年12月2日,我参与组织了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后来,柳贯墓重修了,柳贯纪念馆建立了,《柳贯诗文集》也出版了,《蜀山柳氏宗谱》也重修了,都凝聚了我和族人的大量心血。 
    1996年6月6日,我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我写的数万字的《梦里时时问故乡——我的寻根问柳梦》,在互联网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澳大利亚著名华人学者柳存仁、台湾原“教育部”专员柳庭桂、瑞典企业家柳英女、柳伯品、柳鹏越等,都先后取得了联系。国内柳氏贤俊柳斌、柳斌杰、柳传志、柳秀等也先后结识,给予了很大的精神鼓励和无私支持。 
    这些年,我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我与柳新华、柳玉志合作出版了《柳氏名门》,并参与指导编修了各地柳氏家谱10余种。 
    这些年,我先后发现了嘉庆二十一年的《泾川柳氏宗谱》、民国版的《河东柳氏宗谱》《京江柳氏宗谱》《展氏族谱》等近百种柳下惠后裔的家谱。 
    我从出生地的浙江金华,一直寻根到柳宗元、柳公权、柳永等柳氏名人的发祥地河东(今山西永济),从山西永济又追溯到柳氏鼻祖柳下惠,河南濮阳、山东兖州和泰安等地,都留下了我寻根的踪迹。柳宗元的出生地与归葬地西安,柳公权的故里与卒葬地陕西铜川耀县,柳永的卒葬地与后裔聚居地江苏镇江,柳亚子故里的江苏吴江等等,我都曾一一地去寻访。 
    忘不了,2004年元旦,我第一次在山西永济虞乡发现了千年的“柳门空石”时的痛哭流涕,情不自已,那种与先祖根脉接通时的感动、愧疚与欣喜,可谓百感交集!欣喜的是,历经千年沧桑的河东柳氏古物,至今仍得以保存;愧疚的是,海内外百余万的河东柳氏后人,回到故地寻根祭祖的竟然寥寥无几,祖先的魂,孤苦地等待着他的后人“回家”。 
    忘不了,2004年,我第一次到山东新泰柳下惠墓祭拜先祖;忘不了,第一次到山东曲阜的柳庄,在千年“柳下惠井”前驻足流连,依依不忍离去;忘不了,在兖州柳下惠故里、柳下惠墓遗址流连忘返;忘不了,那年9月18日,我第一次带着年幼的儿女,参加第二届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忘不了,2005年7月16日,由我起草的《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互联网上发布…… 
    我从自己的一家之谱,渐渐迷恋上了家谱文化。我依稀记得,10多年前,我骑着自行车,在我们家乡的几个县市的乡村,几乎一一跑遍,搜集与借阅当地的家谱;我依然记得,为了研究家谱,不知多少次,我从北京赴上海,或从浙江到上海,在上图家谱阅览室,阅读与抄写各种家谱;我依然记得,为了研究柳传志的家谱,我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里,早出晚归,从北大坐车到北海的国图老馆,抄写《京江柳氏宗谱》;我依然记得,2008年,我为了寻找著名画家柳子谷的家谱,曾经辗转数千里,坐车到玉山,在穷乡僻壤里,终于找到了他儿女都没有找到的家谱! 
  记得2005年11月,已经退休多年的美籍华人黄秉聪先生,他深深怀恋着祖国的根,发起编修《中华大族谱》,深深感动了我。不久后,黄秉聪先生在美国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华大族谱协会,我有幸荣任该协会的理事,与黄秉聪先生一起,共同推动中华大族谱的神圣事业! 
  从初识黄秉聪先生,至今已整整5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华侨,尚且能够以一人之力,无私奉献,他和夫人无私捐款数十万元,支持筹办中华大族谱协会,至今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十数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报酬,为构筑中华大族谱的文化大厦,在日夜奔波着、忙碌着、操劳着,我们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又有什么理由不紧跟着这位海外赤子的步伐,而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去早日完成中华大族谱的盛世伟业,以慰黄先生的赤子之心呢!
  作为本次会议的参与者,匆忙中写了如数文字,以示我对黄秉聪先生的崇敬之情。(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

回帖

1723

积分

贡士

积分
1723
注册时间
2020-9-11
最后登录
2024-10-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各位宗亲看过后有什么感想.

    我想:

    1,如此重大的会议居然没有我们参加,可见我们仲家在外的影响力太小了.当然,我们不参加,也是他们大会的缺憾.

    2,看来,我们仲家对外的宣传的不够.

    3,大家能不能少一些纷争,多干点儿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439

回帖

3463

积分

进士

积分
3463
QQ
注册时间
2021-1-28
最后登录
2024-11-26
发表于 2010-12-1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努力 ,但这样的会议缺陷也太多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81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793
注册时间
2010-4-2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表于 2010-12-1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都有总谱,统谱拿出来,我们就是参加了,拿不出总谱也不好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2

回帖

1368

积分

贡士

积分
1368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0-12-18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光放长远一些,思维放开阔一些,心胸放宽广一些,观念放进步一些。

    仲氏团结如一人,何愁谱志修不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490

回帖

555

积分

举人

积分
555
注册时间
2009-11-5
最后登录
2021-7-23
发表于 2010-12-18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昭远宗亲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177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1555
QQ
注册时间
2010-4-23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发表于 2010-12-1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少说话多做事 ,学学仲磊和跻桓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8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