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不顺中求顺
(海安仲跻止)
中学刚刚读完,我就被下放到农村。5年之后,看到朝夕相处的同学纷纷找关系进了城,我一个人独守乡间小屋,心里老是感到“不顺”。无奈之下,只好每天日出劳作,日落之后坐在灯下为乡亲们画素描与速写,以消除劳累与寂寞。哪知道这一晃又是一个5年,恢复高考后,我很“顺”地考取了师范学校的美术专业。回过头来看,未能如愿进城,在农村多呆了5年。正是这“不顺”的5年,让我画了500多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最终圆了我当一名美术教师的梦。
师范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一开始教历史。尽管理“不顺”, 但我始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样的经历让我懂得,人要有多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乡镇中学期间,我不但教过历史,还教过地理、生物、政治,甚至还当过学校的教务员。有一段时间,工作总是不那么顺心,有时心里感到很不平衡,在学校自然表现平平。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的心态发生了改变。有一次,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生病了,学校领导让我顶替他的工作,我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开展兴趣小组的活动,什么绘画、书法、篆刻、工艺等样样都搞。我放弃休息时间钻研教材,创作范画,研究教法和学法,不断充实自己。就这样,学生们的美术水平提高得很快,也都很喜欢我。我为他们创作的教学范图及撰写的教学论文也先后被全国两百多种报刊发表,我成了“南通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让同事们刮目相看。是机遇促成我最终走上了三尺美术讲台。
随后,学校领导派我去江苏教育学院艺术系脱产进修。这两年里,我如鱼得水,接触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理念使我的视野开阔了。我对教师职业、对美术教育都有了新的理解。我觉得,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关键不在于技术的层面,不在于获得一些技巧,而在于通过它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说到底在于培育一种美的精神。
进修归来,我被调到县城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初级中学,当了一名真正的专职美术教师,按理说,这次是够“顺”的了。然而当时的学校条件很差,没有美术师资,也没有美术教具和画室,甚至买一支毛笔也要领导批准,如何在这“不顺”的环境里很“顺”地开展工作,我心里一点也没底。庆幸的是,从同事们的身上,我学到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形成了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开展美术教育的思路。
6年前,学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地面画”活动,学生以粉笔当画笔,以水泥地当画纸,在我的引导下,他们自主展开想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学校只花了12盒粉笔的代价,让学生在两个篮球场上创作了六百多幅地面画,作品不但内容多、题材广,而且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展出一周之后,学生们又用水把自己的“杰作”冲刷干净,再投入到第二轮创作。
为了这短暂的美丽,学生乐此不疲。他们何以有这种热情?我想,这不就是一种美的精神的教育吗?它虽然不增加任何财富,甚至不留下任何创造性活动的痕迹。可是这种创造美的活动对于荡涤占有的欲望,对于摆脱患得患失的狭隘心里,对于激发创造的热情,都不无裨益。
不久,我校李强同学获全国中学生绘画一等奖,我的公开课《朽木山石盆景》获得江苏省美术教学一等奖,并在江苏教育电视台展播,学校被评为县美术书法特色学校,我也有幸第二次被评为县美术学科带头人。
但是,在当年申报中学美术高级教师职称时,我却意外地落选了。我想,不是评委们有偏见,大概是自身的理论素养的确有某些不足吧。
于是,我暗下定决心,在八小时之外,集中精力搞美术课题研究,钻研美术新教材、新教法,阅读各种教育刊物,上网搜索教育教学信息,有时还抽出时间去农村中小学听课评课,以掌握美术教改的新动态。我把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分类整理,写成论文,贴在美术教研网上,与同行们沟通、交流、探讨、争鸣。几年里,我在《教育艺术》、《美与时代》、《美术报》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和随笔,还多次在全县上公开课、说课、作讲座,并参加了江苏省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另外,我还独创了豆画、灯泡画、绳画、烟蒂画、竹壁挂等新画种。一系列的新成绩,使我被评为“南通市美术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
回顾这些所谓的“顺”与“不顺”,我想真诚地告诉年轻教师:“不顺”时要看到“顺”的希望,切不可灰心丧气;“顺”时要警惕“不顺”的危机,切不可狂妄自大。只有不断地在“不顺”中求“顺”,人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2005年9月12日于海安 (本文以“在不顺中求顺”为题在2006年第15期《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