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168|回复: 6

历史的动荡与家族文化的变迁

[复制链接]

8

主题

63

回帖

546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5462
注册时间
2023-1-25
最后登录
2025-7-31
发表于 2025-7-2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历史的动荡与家族文化的变迁
文/仲昭亮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自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始,伏羲创八卦、制历法,女娲抟土造人,神农传授农耕,华夏先民逐步掌握了生存技艺,象形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雏形的形成,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经三皇五帝直至现代社会,始终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石。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生存轨迹必然与时代洪流交织共生,在历史的动荡变迁中沉浮。其中,“衣冠南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包括仲氏家族在内的诸多文化世族传承造成了深刻影响,甚至导致传承惯例的断裂与后世纷争。
      一、历史事件发生偶然改变传承惯例
       运动变迁是永恒的社会状态,黑格尔的著作《法哲学原理》一本书说道:“存在即合理。”其哲学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内在必然性,凡在历史轨迹上发生之事,皆有其现实性与合理性。家族的命运亦不例外,其兴衰流变皆根植于特定的历史环境。
       仲氏家族的来源具有悠久的、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据历史记载,仲氏起源于上古黄帝轩辕氏,是炎黄后裔数千年族系史中繁衍最古老、谱系最明确、辈分最清晰的家族之一。仲氏(子路)系孔子的大弟子,最早有记载的仲氏人物,当为仲姓家族记载始祖,后代一直有传承内容记载以及家谱的传承年代,一直流传至今,后代家人依旧心系家族的繁荣旺盛,用笔记录家族传承内容。“仲氏族志”之纂修没有间断过,从唐开元年间(713年-756年)的《泗源志》,明朝崇祯年间的《仲氏志》、清朝乾隆年间的《仲里志》、以及现代修纂刊印的《仲里新志》和《仲里广志》,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特别具有文化传承代表性作品族谱《仲氏族谱》于上代,个世纪八十年代横空出现,震撼了全国大地,其复印件被县档案馆所收藏。自此之后家族开始了无比艰辛的修谱之路,终于在二十一世纪《仲子世家谱》出版刊印问世,各地分支分谱陆续修纂刊印,利用科学技术开展常态下修撰全国仲氏族家谱,尽可能地将全国族人纳入《仲子世家谱》之卷,延续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仲氏家族变迁史与整个华夏文明文化发展走势息息相关,家族的历史就是华夏历史的一部分,与华夏文明史融合在一起起起伏伏,共同用毛笔描绘起精彩夺目美轮美奂的历史画卷。仲氏家族有记载年开始,仲子出生在泗水河畔的卞桥村,师从于孔子,比孔子小九岁,习武好动,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承担孔子的保卫安全工作,后期生活在濮阳区域一带,生命最后阶段在一场政变中结缨就义,造就了一个神奇的传说,埋葬于濮阳戚城遗址附近的仲子墓祠。后代子嗣在西汉末年躲赤眉之乱从泗水移迁到南阳湖之滨古任国的横坊村,曾经最初居住地因南阳湖内地面塌陷而东移数里迁到如今仲家浅村位置,族民在新的居住地修建了祭祀家庙,如今依旧伫立在南阳湖古运河之滨,经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整,成为家族祭拜祖先的场所之一。家族文化传承不会断裂,主要与家族文化祭祀活动有很大的关联,祭祀先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一贯性的文化传统习俗,同时也凝聚了家族人员的向心力,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沉淀了浓厚的家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家族人员分散生存在全国各地生活,身在异地思念家乡故土,盖起宗族家庙用于祭祀先祖,寄托心里的故土思念之情,让灵魂在故土拥有一席之地。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家族人员的扩散,家族文化就在历史沉淀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华夏历史文化一起沉浮,一起飘荡。家族群体生活的地方,基本上都建有一座家祠宗庙,有的甚至年久失修而仅留存遗址,这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形式。
       北宋末年“衣冠南渡”事件带给家族传承文化的一次灾难,有关南渡家族事件的详细内容,笔者查阅了很多历史书籍,没有找到相关的详细记载,或许还没有看到有关研究书籍,待今后继续寻找相关历史研究记载。据有关文字记载,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即宋高宗)从济州南渡,以军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今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南渡的文化士族不仅仅有仲氏家族,主要是以孔家嫡系为主带动众多士族家族一起在南方扎根生存下来。靖康南渡事件是历史文化上很重要的一个大事件,跟随南渡的人员是有选择安排。有文章记载“大宗奉诏南徙以续正统,然先茔故祠岂可废守”,士族家族主要人物嫡长孙一系跟着南渡代表着正宗绝不屈服的态度,而分派其他子孙则留守老家看护宗祠庙宇,以免被战火所毁而失去家园。其实留守的子孙成员更是受到强大的生存压力,为守护家族故园忍辱负重,保护家族成员,亦为家族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北宋末年战乱频起,女真人建立金政权,灭辽之后又灭北宋,将赵氏驱至淮河以南立国,旧有的平衡遂被打破。金以中原制度来塑造本身,引入三省六部制,行用科举制度,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在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处处呈现“中原化”的迹象。作为北族而据有中原者,金政权亟需借用中原旧有的体制笼络汉人,巩固内政。仲氏家族群体因圣贤之后而得以故园附近依旧,族人得以生存下来。
       历史上存在多次南渡等大规模人口迁移行为,家族成员四处漂泊迁移,各地存在家族成员生活漫游的足迹,用存在就是合理的历史观看待曾经发生的过程,家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家族成员的联络情绪与家族情节。通过族谱可以清晰地告诉后人,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三重哲学关系。纵有万水千山阻断行程,家族血脉之情依旧永远存在。把家谱比喻成“三维时空坐标系”来表述,纵轴是血脉传承的时间线,横轴是迁徙分布的空间网络,而每个家族成员就是坐标系中的生命坐标点,如繁星点点,生命息息相生,血脉牵连不断,代代相连。
       历史上纵然发生不可逆转的事件,家族生存的责任落在某位族人的肩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一些妥协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没有必要提升到吹毛求疵的高度,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压力,用辩证法的思维考虑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不可断然否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现代社会体制下,如今所有族人后裔都是平等的独立个体,不再依附于官府或者家族管理的群体,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纷争之事情了。

二、常态化修谱成为日常操作,完善规范化修谱规则

       古代士大夫家族修谱需要官方认可和准许,魏晋时期谱牒是士族维系政治特权的工具,庶民修谱既无资格亦被禁止。官府通过掌控谱牒编纂权,将家族等级与官僚选拔(九品中正制)绑定,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不能修谱的,这是维护士族特权的一种文化方式。宋代礼制下移的转折点科举制瓦解门阀特权,理学推动宗族庶民化。朱熹《家礼》倡导民间建祠修谱,但品官家族仍享有修谱特权,平民修谱需地方官默许,内容不得僭越礼制,仍然受到较大的约束和压制。先祖仲由作为孔子弟子,其后裔被纳入“圣贤之后”特殊范畴,历代封赐汉唐追封卫侯、河内公,仲氏家族获得谱牒特许,明万历年间,朝廷特许仲氏建宗祠、纂修全国统谱如《仲志》和《仲氏族谱》,使其成为极少数获准跨地域联宗的家族。家谱自此开始承担着记载和传承的概念,家谱内容编撰活动属于华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亦描述历史事件中的纪年与过程,反映中华儒家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性,在历史记载史书范畴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不排除记载个别内容存在家族美化历史的事实,对待历史上的种种变迁,要有辩证的思维进行分析与判断,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因噎废食,否定一切。
      “族谱”是共祖同宗之血缘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的历史典籍,是以血缘联络族人的重要桥梁与纽带。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敬天法祖,天、祖佑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位炎黄家族子孙皆以笃信之诚,为中华民族的壮丽史卷上留下自己清晰的痕迹。
      宗谱序跋曰,“有人类而后有家庭,有家庭而后有宗族,宗族定而谱牒兴矣。谱牒成于苏,肇于欧,而导源于世家、列传,起点于有周小史。人固参其要,旨在叙昭穆,别亲疏,明生卒婚归,示言行品性,俾后世子孙咸知血统之所在,休戚之相关,敦睦团结,历千百世而不渝。” 族谱修撰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很多后裔族人占用很多时间一起努力完成。在古代奉官制参与修谱的人是有俸禄的,修撰的过程有官家费用而没有那么辛苦。如今这个自主修谱的时代,修撰族谱是家族成员自己行为,费用自筹而过程异常辛苦劳累,修撰族谱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海量工程,或许需要借助于外族人员的力量与知识积累协助,需要更多家族成员一起协作完成。一位族人谈到,“族谱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是时间的承载者,流淌家簇代代相传情感,记录着家簇的兴盛与沧桑,是无数个在背后默默奉献的文化传承者,给仲氏子孙留下最珍贵的礼物,愿越来越多的仲氏子孙参入其中”。
      目前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编纂《仲子世家谱》并开展常态化修撰家谱的安排,将彻底改变以往传统周期修谱的时空局限性,核心在于通过家谱的动态更新适应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加速、信息迭代频繁的特点,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家谱修撰工作分散到家谱信息日常维护,降低了集中修撰家谱时的劳动强度和时间紧迫性,分散了修谱人员的压力,提高了家谱内容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如编纂《仲子世家谱》全国统谱的过程中,就遇到较大的困难。编纂《仲子世家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工程浩大,困难重重。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一是家族信息极难收集汇总,二是修撰思想难以统一,三是家谱信息录入繁琐,四是修撰费用捉襟见肘,费用支出较大。这些困难以后还会经常遇到,某些长期外迁脱离族谱的族人接入世家谱需要仔细论证,寻找历史路径溯源,其他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考证难题,需要后代后裔不断探索求证,补充家族文化细节内容。
       编纂《仲子世家谱》的起步阶段摘录下来,可见编撰世家谱的起步难度如此之大,在浩瀚文库里取其一粟,然后编撰成书籍,其辛苦繁重的文字历程可想而知。该文字摘至仲磊所写文章部分内容,内容如下:仲子世家,从一代祖先贤仲子(子路)算起,至今已有2566年历史,历经多次社会变革,谱系不断,代有闻达。在族谱之外,仲子世家另有家志,明末至清末,先后有《令名志》《卞里志》《泗源志》《仲志》《仲里志》《续修仲里志》面世。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酝酿续修仲子世家的志书。1998年起,历时六年,编纂出版了《仲里新志》,共十卷,四十五万字。2014年,启动《仲里广志》的编纂,力争汇集旧家志、族谱、方志、史料的相关内容,编成一部统合古今、内容详实的“仲子世家百科全书”。2020年12月,一百万字的《仲里广志》由线装书局出版,共十二卷:像图、旧志、姓源、卫圣、礼乐、追崇、古迹、流寓、世家、艺文、族训、仲研。鉴于族谱、家志分别续修,与家志有关的内容不在本文的叙述范围之内。仲子后裔历史上曾多次修谱,但因过去战乱频仍、灾害多发,各地、各支自行修谱,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的统谱。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仲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组织部分地区的仲氏族人合修族谱。乾隆谱、嘉庆谱各8卷,光绪谱24卷,均未涵盖所有的仲子后裔聚居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任命的仲子奉祀官亦发起续修,因日寇入侵而未果。时际太平盛世,若再不组织续修,仲子世家难免出现谱系混乱、族史断代的现象。时不我待,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勇敢地挑起“统修族谱”的历史重担。根据旧谱的线索和掌握的信息,通过发函、去电、网络等方式,进行族人普查,重点了解族人数量、始迁祖名讳、有无旧谱、上次修谱是何时等族谱基础资料。
       在此基础上,深入乡村民居,广泛搜集谱牒资料。这些资料少部分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大部分散存于民间。民间的族谱,逃过战争、“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而幸存下来,已由多变少,由公开变隐藏,由完整变残缺。要想见到这些资料,绝非易事。有的人不愿拿出来,既有“秘不示人”的老规矩,又有对我们的不信任。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族人知道我们这次修谱是公益性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文化财富的善举。(见仲磊文章《《仲子世家谱》编纂的步骤及做法》)。
       虽说起步步履之艰难,经过多年不断地探索与努力,各地家族宗亲的大力支持,家谱修撰终究完成并刊印出版,获得了社会家族文化巨大的影响力,并为多家省级博物馆收藏其中,有效丰富了华夏文明下的家族文化内容,亦为保存仲氏家谱原始资料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铸造心系家族文化传承历史性节点
       纵观世界众多文明被中断文化传承消失不见,只有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地传承下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连续是有一定原因,在历史变迁中总在不经意间出现一个传承的地点,一群人带着其他人默默地去做,默默地奉献。就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用他们的脊梁扛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不断吸收各态迥异的异地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持续散发着创新的文化魅力。家族文化延续亦是如此,不同的年代总有一些族人默默地做着家族文化的事情,不计较个人得失,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族人,这就是家族文化代代传承的根本缘故。“宗族、国家,殊途同归,某惟以爱国家等爱宗族,亦惟以爱宗族等爱国家。更惧爱宗族之心因年远无征而涣散,而影响于国家也。故续修宗谱,以团结之。”
       拘泥于历史传统思维,遵循于家族狭隘关系,难以拥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迈进新的时代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特征,用新观点继续谱写家族传承文化,扩充家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在影响力。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出现,符合当代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需求,四次代表大会,几经变迁,从北方到南方的空间迁移,从黑龙江到江苏的地域跨越,族人后裔源源不断地奉献并探讨家族文化的提升,历史性资料不断挖掘与整理,出版了一部部家族文化鸿篇巨著,为家族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有《令名志》《卞里志》《泗源志》《仲志》《仲里志》《续修仲里志》《仲子三墓志》,后有《仲里新志》《仲里广志》,以及《仲子世家谱》的问世,都离不开后裔族人及其他研讨人员的耕耘奉献。近年来仲研会成立以来做出较为显著的成就如下所列,一是全国统谱即《仲子世家谱》的修撰刊印;二是仲子两志即《仲里新志》与《仲里广志》的修撰刊印;三是族人成员的联网沟通事宜,早期通过书信往来沟通以及后来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沟通,促进了家族后裔的往来节奏与效率;四是种仲融合为一家,共修统谱,种仲两姓融合在《仲子世家谱》里,完成跨时代历史性的家族文化融合,这是流落外面血脉传承的回归和延续。
       一部家族迁徙史,就是一部缩小的文明生存史;一本家谱,便是一座微型的文化基因库。它让飘散如星的血脉,在时间长河中认出彼此的光亮,这正是“纵有万水千山阻断,血脉之情永存”的深刻所在。在流动的现代生活节奏中,家谱的意义或许不再在于维系宗法权威,而在于为个体提供历史深纵感与情感结点,使族人在历史变迁洪流中始终知晓,生命自有其来时的大路,亦当有方向可循,追寻魂系归去的故乡。
     [注释]本文摘取部分人员的观点和论述,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9

回帖

1113

积分

贡士

积分
1113
注册时间
2022-2-28
最后登录
2025-7-29
发表于 2025-7-29 0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跻和叔仲研会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56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3044
注册时间
2017-5-10
最后登录
2025-7-31
发表于 2025-7-29 0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家谱,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与文化积淀,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家族历史盛衰变迁的真实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4

主题

4227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059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5-7-31
发表于 2025-7-2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一部家族迁徙史,就是一部缩小的中国史。我们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家族变迁,不宜对历史事件吹毛求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9

回帖

1759

积分

贡士

积分
1759
注册时间
2019-3-26
最后登录
2025-7-31
发表于 2025-7-29 2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仲氏家族几千年的不凡传承,没有强迫的词句,用辨证的观点阐述了仲子文化研究和当代修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番呕心沥血写下的文章!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827

回帖

917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173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25-7-30
发表于 2025-7-29 2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像一部影视作品,从古至今历历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25

积分

童生

积分
25
注册时间
2024-9-19
最后登录
2025-7-30
发表于 2025-7-30 2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深以为然。
向长期以来为修谱工作付出辛劳的家族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5-7-31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