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古今称子路为百世师,而其说则在于喜问过。“闻过则喜”是亚圣孟子对仲子的高度评价,也是仲子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孟子》一书中有三处谈到仲子。其一,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曾西非常敬佩子路,说他的爷爷曾参非常敬畏子路,他又怎能和子路相比呢。其二,也是在这一章中,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说的是子路听到人告诉他的过错感到非常高兴;禹听到善言则拜;舜有更为高尚的地方,以天下之善为善。其三,在《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跟一个人志不同道不合,却勉强交谈,脸上又表现出惭愧的颜色,这种人不是我所能理解的)。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说的是曾子和子路很注意礼义品德的修养,严于律已,表里如一,对那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之徒非常鄙视。以上可以看出仲子在修身律己方面是多么的严格。 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们都是儒家修身达德的典范。仲子从一个出身寒微、勇武过人、率直尚强的少年逐步成为诚实信诺、为子至孝、善政为民、忠义仁勇的一代贤哲,其主要原因是他注意修身,勇于改过。一部《论语》中只有仲子敢于提出质疑,批评孔子,也只有仲子挨孔子的批评最多,但二人的感情最深。正是孔子的批评,点拨了仲子,提高了仲子。“闻过则喜”,一个“喜”字活现了仲子乐于闻过、勇于改过的生动形象,升华了仲子高尚的思想境界,展示了仲子美好的道德风貌。所以,孟子把他和禹、舜相提并论。朱熹等人称仲子的“闻过则喜”是“勇于自修,令名无穷,可谓百世之师矣!”泗水知县尤应鲁指出:“人徒见子路闻过之多,而不知其喜过之心来之也。人徒见子路之喜闻其过,而不知其闻过之后卽憣然改而又恐其过之闻也。” “闻过则喜”,只有胸怀坦荡者才能做到。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之人,讳疾忌医,老虎屁股摸不得,做不到“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只有是非分明的人才能做到。不知是非、不明大义,更不知其过,又怎能改过,是不能“闻过则喜”的。 “闻过则喜”,只有公而忘私的人才能做到。无欲则刚。胡锦涛同志说:“人民利益无小事。”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要对人民有利,任何缺点都可以改正。遇事先替自己谋划、私心杂念严重的人,怎么会“闻过则喜”呢? “闻过则喜”,只有顾全大局者才能做到。极端个人主义,抱着小集团的利益不放,岂能做到“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只有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人才能做到。一个悲观厌世、抱残守缺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只有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真正改过的君子,闻过才能见喜色。 “闻过则喜”,才能做到“闻善则行”。《论语》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他诚实守信,乐于行善,有上山搏虎、下海屠龙的传说,有护孔周游、路遇危难、首当其冲的行为,有鲁人落水、勇于拯溺的壮举,有“三善治蒲”、德惠及民的仁政。只要是善事,他都勇往直前。后人赞扬他:“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闻过则喜”,是儒家修身养性的道德表现。人能闻过则喜,不断改进,才能完善自我。历代哲人、伟人都十分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改造自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历述了自已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和不断自我改造的过程。 闻过则喜、勇于改过、修身自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进步的动力。习近平同志说:作为“一把手”要有容人容事、不计恩怨的雅量,有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气度,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推功揽过,与人为善,以此带动整个班子的团结,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都召开了民主生活会,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会上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开诚布公地互相查找问题,“红红脸、出出汗”,从而达到整改提高的目的。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并虚心接受“差评”和“吐槽”,这样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动改正、不断进步,使工作更接地气,更加贴近群众。
按:2015年编写《泗源新志》之“卫圣志”时,我针对“仲子美德”进行了简述。以上为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