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2132|回复: 14

我对辈分的看法

[复制链接]

40

主题

5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251
注册时间
2017-5-10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发表于 2021-5-3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包括仲姓在内的各个姓氏古代的先人,在给子侄取名时,往往有意识地用同一个偏旁,或者都带同一个字,这就是辈分的雏形。山东济宁仲姓自64代起用以下辈分:
  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崇惟昭光辉,怀如敦恒循。
  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
  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

  知道是仲子第多少代后裔的地区的族人,绝大多数陆续启用这套辈分,时间有早有晚。不知道代数的地方的族人,当然不能对号入座。
  我之前看过仲研会荣誉理事长仲兆峰爷爷在《仲子世家》发表的《仲子世家辈分简史》一文,得知以下情况:
  1.济宁仲姓在64代之前已经有了辈分:昂九三应承。自59代启用。
  2.家谱上名字带辈分的古人,事实上未必就是这个名字,很多是入谱时或者印刷前被修谱人改的。
  3.有些辈分,各地作了变通。比如71代肇,有的地方用兆;72代跻,有的地方用济、继、纪、计、吉;73代伟,有的地方用为、卫,甚至用了75代的维;74代崇,有的地方用从;75代的惟,也写作维,一般把这个字用在名字的末尾,也有一些地方使用委、飞、启、其、米、宇代替的。76代的昭,有的地方用召、照。
  山东诸城仲氏一支(今五莲仲氏也属此支),54代至63代使用如下辈分:希言公彦承,洪闻贞尚衍。这其实借用了孔子世家56代至65代的辈分。
  关于辈分,我的观点是:
  1.知道辈分的,尽量按照辈分起名。
  2.即使没按照辈分起名,别人也无权指责。
  3.长辈不要使用晚辈的辈分,晚辈也不能使用长辈的辈分。
  4.尊重辈分的多样性,辈分没有优劣之分。
  (1)使用山东济宁辈分的,有的辈分作了变通,各地应该互相尊重,存异求同。不要以自己地方的习惯为中心,指责其他地方的辈分用字错了、不合理等等。各地有各地的情况。
  (2)没有使用山东济宁辈分的,有的存在自己的辈分体系,这同样也是他们的祖先心血的结晶。其他地方的族人也应该对此予以尊重和理解。
  5.不要强制别人使用你所在地区的辈分,也不要对号入座,随便给别的地方的族人定代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5

主题

4144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9125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发表于 2021-5-30 1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辈分的多样性,辈分没有优劣之分”,此观点我完全赞同。所谓“仲姓辈分走遍天下都不乱”是自欺欺人的伪命题。
  一些地方对济宁辈分作了变通处理,都有各自的原因,确实也应该尊重,面对差异,可以搁置,直接说自己的代数即可。比如我,是75代“惟”字辈,家乡赣榆的80后多用“启”,当地人问我的辈分,我要么说是“小惟”,要么说是“启”;到了山东菏泽、梁山等地,我就说是“米”;到了河南濮阳,我就说是“飞”;到了山东微山,我就说是“宇”,到了江苏沭阳,我就说是“其”。这样就省得解释了。不管怎么说,我的辈分是“惟”、父亲的辈分是“崇”、儿女的辈分是“昭”,这是没错的。
  其实,山东济宁辈分的制定者、前清翰林院五经博士府,也没有严格按照“昂九三应承”的辈分体系起名。比如61代于陛,与“三”同辈;62代秉贞,与“应”同辈;63代宏宪又名承缵,其二弟名承述、三弟名宏猷、四弟名宏源。所谓59至63代的辈分是“昂九三应承”,是后人根据济宁家谱上的名字总结出来的规律,且59代用“昂”的只有汶上仲氏始迁祖仲昂一人。清朝各地家谱上的族人的名字,确实有很多是别人改的,只是为了整齐划一。
  我家的先祖,自67代使用山东济宁仲氏辈分。在此之前,有单字名、有双字名,如果把他们的名字加上济宁辈分,显然违背事实,只能说与某某辈是同代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34

回帖

3958

积分

进士

积分
3958
注册时间
2010-6-27
最后登录
2024-11-21
发表于 2021-5-30 19: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辈分统一,实际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仲家浅族人自五十四代起就想统一辈分,当时选了十个吉字:“英端明传显,昂九三应承"。前五个吉字用者不多。五十九代,也只有梁山的始迁祖仲昂。三应承,用者也不普遍。就连翰博家也没照用,六十一代仲于陛,六十二代仲秉贞、仲秉恭,六十三代承缵、承述、宏源、宏猷。六十四代蕴,有用“天”的用“衍”的,六十五代耀,有用“兴”的。从六十六代振字辈,就近地区才算统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786

回帖

47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702
注册时间
2009-11-11
最后登录
2024-6-23
发表于 2021-5-30 2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5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251
注册时间
2017-5-10
最后登录
2024-11-24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们五莲、诸城仲氏族人所用字辈看,64代前基本使用孔家字辈;64代后基本统一,有不用字辈的(如两字名)也都明白自己的代,确是《我对辈分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11

积分

童生

积分
11
注册时间
2020-10-20
最后登录
2021-8-8
发表于 2021-5-30 2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回帖

1662

积分

贡士

积分
1662
注册时间
2018-6-14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表于 2021-5-30 2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了解和平时聊天,仲伟祥这人还是有文化和素质的,必须给个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28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2460
QQ
注册时间
2018-3-6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发表于 2021-5-3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磊 发表于 2021-5-30 19:13
  “尊重辈分的多样性,辈分没有优劣之分”,此观点我完全赞同。
  一些地方对济宁辈分作了变通处理, ...

辈分不差 我村辈分72代济 73为 (伟)74崇 75启 76昭 77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5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251
注册时间
2017-5-10
最后登录
2024-11-24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兆年(沈阳) 发表于 2021-5-30 20:48
通过了解和平时聊天,仲伟祥这人还是有文化和素质的,必须给个赞

多谢爷爷,敬请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回帖

490

积分

廪生

积分
490
注册时间
2019-2-26
最后登录
2024-10-21
发表于 2021-5-31 0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沭阳“维”字辈大多用的是“其”吗?我家传下来的是“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34

回帖

3958

积分

进士

积分
3958
注册时间
2010-6-27
最后登录
2024-11-21
发表于 2021-5-31 2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五代“惟"“维”原来不读“伟",其读音介乎米、宇之间。六二年推行汉语拼音,惟、维还有未,就都读成“伟"音了。为此,我于初中时就将“维"字去了,这避免与七十三代爷爷辈同音。启、其、米、理、雨、宇等,都是为避“伟”音而为之。现在仲研会确定,七十五代统一用“宇”字,是一项英明决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4

回帖

88

积分

童生

积分
88
注册时间
2015-6-18
最后登录
2021-9-5
发表于 2021-6-1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浅仲超 发表于 2021-5-31 20:09
七十五代“惟"“维”原来不读“伟",其读音介乎米、宇之间。六二年推行汉语拼音,惟、维还有未,就都读成“ ...

维读第二声,伟读第三声,我们都能分清。发音不准的人要是怕弄混了,把维放在名字后面不就行了吗?或者换一个字也行啊!我老爹解放前是私塾先生,活着的话现在也110岁了。我小时候他就指着家谱对我们这些小孩念了辈分,还让我们记住。他当时对维发的音就是wéi,跟现在一样,没听出来读音在米、宇之间。我父亲是三十年代生人,他也念wéi,说解放前就这么念。我不知道你是哪里人,但是我想不管哪里人还都应该以普通话为准吧。总不能你们那边读音不标准,就强制读音标准的人跟你们学着念吧?你说仲研会规定75代统一用宇,我想仲研会顶多就是倡议一下吧,又没有执法权,我家小孩用的是维,不用宇,还不给姓仲了?不让进家谱了?我看伟祥叔写的就非常好:不能以自己地方的习惯为中心,不能强制别人使用你地区的辈分。人跟人要互相尊重,不同的地方也要互相尊重,这才是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5

主题

4144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9125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发表于 2021-6-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惟”字的读音,本人试从音韵学角度来阐述一下。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古代一种注音方法“反切”,即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
  接下来说说古代音韵字典上读“惟”字发言的介绍。
  《唐韵》(编于唐代):以追切。即以“以”的声母作声母,以“追”的韵母作韵母,读作yuei。这个音,现在大家可能无法读出来,但与现在的“宇”接近。
  《韵会》(编于元代):夷隹切。读音与上文相同。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政府指定专人编写了《洪武正韵》。此书是在唐宋音韵的基础上,参考中原雅音编纂而成。在这本书上,“惟”的读音是:无非且。即以“无”的声母作声母,以“非”的韵母作韵母,读作wei,与今天的读音相同。
  在此对“中原雅音”介绍一下。
  从周朝至西晋时期,官方语言是“雅言”,又叫“洛阳读书音”。
  西晋末期,五胡乱华,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晋室以及中原士族南渡,东晋及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之前作为官方语言的“中原雅音”,在现在的江苏南京、扬州、镇江得以保留,因为这三个地方有太多中原移民。
  而隋朝统一南北后,为唐朝继承。彼时的中原地区百姓的语言,早已融合了北方胡人的语言,已经不是“中原雅音”了。
  明朝定鼎后,决定在唐宋音韵的基础上,参考中原雅音,编纂《正韵》。当时的官话,就是南京官话,作为考试、公务等场合的官方语言。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如此。直到清朝雍正八年,才以北京音为标准,形成北京官话。但是北京官话是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的融合,与现在的北京话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或许山东济宁等鲁西地区在个别字的读音上,没有遵从《洪武正韵》(类似情况在各地很常见,毕竟各地有各地的方言),比如“惟”。但是明清时期的官话,已对“惟”字正音为wei。清朝济宁的翰博在卜定辈分时,按照济宁方言的读音用了“惟”(ⅰ音很明显),但是其他地区的读书人还是严格按照官方语言读作wei。这也是后世对此产生迷茫、进而变通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回帖

1699

积分

贡士

积分
1699
注册时间
2017-3-27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表于 2021-6-1 1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种地",普通农人与袁隆平的胸襟不一样……
    同样"制造",普遍技工与钱学森的能量不一样……
    同样都在"修家谱",但心态、能力和责任心(细密严谨)各地各人更不一样,其最终成果价值和历史功德也必将完全不一样!
    因为,编修家谱不易,编修一部高质量"精品"家谱,更非寻常人通过简单"拼凑抄写"所能轻意完成。
    而磊弟担纲,且德才兼备又能潜心力行,实乃我仲门之幸!
    再次为你点赞[强][强][强]也期待你探索出更多解疑释惑的家史研究成果![合十][合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34

回帖

3958

积分

进士

积分
3958
注册时间
2010-6-27
最后登录
2024-11-21
发表于 2021-6-1 2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元叔误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5 00: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