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积分
- 49125
注册时间2009-10-24
最后登录2024-11-24
|
关于“惟”字的读音,本人试从音韵学角度来阐述一下。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古代一种注音方法“反切”,即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
接下来说说古代音韵字典上读“惟”字发言的介绍。
《唐韵》(编于唐代):以追切。即以“以”的声母作声母,以“追”的韵母作韵母,读作yuei。这个音,现在大家可能无法读出来,但与现在的“宇”接近。
《韵会》(编于元代):夷隹切。读音与上文相同。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政府指定专人编写了《洪武正韵》。此书是在唐宋音韵的基础上,参考中原雅音编纂而成。在这本书上,“惟”的读音是:无非且。即以“无”的声母作声母,以“非”的韵母作韵母,读作wei,与今天的读音相同。
在此对“中原雅音”介绍一下。
从周朝至西晋时期,官方语言是“雅言”,又叫“洛阳读书音”。
西晋末期,五胡乱华,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晋室以及中原士族南渡,东晋及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之前作为官方语言的“中原雅音”,在现在的江苏南京、扬州、镇江得以保留,因为这三个地方有太多中原移民。
而隋朝统一南北后,为唐朝继承。彼时的中原地区百姓的语言,早已融合了北方胡人的语言,已经不是“中原雅音”了。
明朝定鼎后,决定在唐宋音韵的基础上,参考中原雅音,编纂《正韵》。当时的官话,就是南京官话,作为考试、公务等场合的官方语言。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如此。直到清朝雍正八年,才以北京音为标准,形成北京官话。但是北京官话是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的融合,与现在的北京话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或许山东济宁等鲁西地区在个别字的读音上,没有遵从《洪武正韵》(类似情况在各地很常见,毕竟各地有各地的方言),比如“惟”。但是明清时期的官话,已对“惟”字正音为wei。清朝济宁的翰博在卜定辈分时,按照济宁方言的读音用了“惟”(ⅰ音很明显),但是其他地区的读书人还是严格按照官方语言读作wei。这也是后世对此产生迷茫、进而变通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