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大明隆慶二年(西元1567年),歲在戊辰,初春二月,全國會試在京師順天府舉行。
知貢舉官: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高儀,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萬士和
考試官: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李春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堂詹事府事殷士儋
同考試官:翰林院修撰承務郎徐時行,翰林院編修文林郎林士章,翰林院編修文林郎余有丁,翰林院編修文林郎李自華,翰林院編修文林郎陳經邦,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周之義,翰林院編修文林郎戴洵,翰林院檢討徵仕郎林偕春,翰林院檢討徵仕郎沈淵,翰林院檢討徵仕郎成憲,翰林院檢討徵仕郎高啟愚,吏科給事中王治,徵仕郎吏科左給事中鄭大經,徵仕郎吏科左給事中張鹵,奏議大夫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劉一儒,承德郎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蔡一槐,承德郎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蔣彬。
其他從略。
同鄉試一樣,會試仍分三場,考試時間為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第一場考試有《四書》《易》《書》《詩》《春秋》《禮記》五個部分,即“四書五經”。
考官在《四書》部分出了三道考題: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指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3.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來自福建大田縣的田一儁,關於“知之為知之”一題,他是這樣寫的:
人教賢者以真知,在不昧其心而已矣。夫知原於心也,不昧其心而知在矣,又何俟於他求哉?夫子教子路者如此,其意盖謂學莫先於致知,知非假於外索。由也,吾其誨女以知之乎,彼事物之在天下者無窮,有所知,必有所不知。虛靈之在人心者有覺,知者知其為知,不知者知其為不知。苟於所不知强以為知,則非知矣。必於其所知者,則曰此吾之所已知者也,而不嫌於自任。其所不知者,則曰此吾之所不知者也,而不以之自律。是不謂之知乎?盖知者,知其為知,固知也。不知者,知其為不知,亦知也。在事雖有知、不知之殊,而吾心之虛靈固湛然,其常明矣。則雖有所不知,又何害其為知乎?何也?知在心而不在事也,知周萬物而非有所益也,知不偏物而非有所損也。在物雖有知、不知之異,而虛靈之中涵固渾然,其具足矣。豈必無所不知然後可以為知乎?何也?知固神而不滯於物也。吁,求知於心,則為德性之知,而其知也日新。求知於外,則為聞見之知,而其知也日塞矣!由其知所務哉!抑夫子設教,往往以知行並言,而此專以知誨子路,豈以其勇於力行而知或有所不足耶!觀其喜浮海之從、守結纓之義,槩可見矣。雖然,其視徒事口耳而躬行不逮者何知也!善乎!程子有曰:“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以求至”,學者當自得之。
以下是考試官、同考試官的批語:
同考試官郎中劉:通篇鎔意鑄詞,極為密緻,而是知處發揮,更覺明瑩。是有真知者。
同考試官左給事中張:命意渾融,措詞精煉,盖本真知以為文者。錄之。
同考試官編修戴:講中謂知在心,最得夫子本意,且格調古雅。可式。
同考試官編修李:只用本色語而意味雋永可愛。
同考試官編修林:理到之文,自不費詞,而題意躍然。宜錄以式。
考試官學士殷:是知心學者,豈淺識可到?
考試官大學士李:詞簡意明。
考試結束後,中式舉人四百名。田一儁取得會試的第一名,即“會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