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积分
- 49125
注册时间2009-10-24
最后登录2024-11-24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之所以没有及时发到网站,是不想让大家猜到是哪个地方,以免影响当地的修谱。
言归正传。
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发布并寄送了《告族人书》、《修谱要点》及家谱样页之后,某村迟迟没有启动修谱。多次给联络人打电话,对方总是含糊其辞,既没说“要修谱”,也没说“不修谱”。
藉去临近的地区修谱之机,我专门去了该村一趟,找到了这位联络人。此人60岁出头,念过高中,当过乡镇小干部,主持过本村的修谱。我拿出一包烟放在桌子上,俩人边抽烟边聊。通过交谈,他流露出以下观点:
1.村里的家谱,过去是我爷爷修的,也由我家保管。我父亲没有文化,后来就把家谱传到我这里。
2.上次修谱,是我领头的。这次如果要修谱,只有我才有资格领头。我不出面,别人也休想把家谱修成。
3.我侄子在市里当干部,村里人会给他面子。乡镇领导、大队书记也不敢把我怎么样,他们还得求我帮忙办事呢!
4.上次修谱到现在不到十年,没必要修。入全国谱有什么用?仲研会发钱吗?
聊了近两个小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位“领头人”除了吹嘘自己的修谱“功绩”以及他侄子的“本领”以外,对续修族谱一事就是不松口。
眼看对方油盐不进,而且天色已晚,我担心错过去县城的班车,于是礼貌地告别,走出他的家门。
怎么办?就这么放弃了吗?我不甘心。
第二天吃过早餐,我再次来到该村。看到一户人家门前坐了三位老人在抽旱烟,我走上前,递上“洋烟”,询问对方贵姓。得知他们都姓仲后,我连忙按照辈分称呼,掏出身份证,作了自我介绍,说明了来意。老人说:“修家谱,好啊!这事你得去找某某,他管着呢。”我说:“昨天下午我已经去过他家啦,但他不想修谱。您看看还能找谁?”老人们摇摇头,表示没有办法。我又问:“村干部,有咱姓仲的吗?”老人答曰:“没有。书记、主任、会计,都是外姓的。咱村大,仲姓才有500多人。”
正当我在想办法的时候,有个50多岁的人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听到我说的不是当地方言,就好奇地问三位老人:“这是干什么的?”我照样递上烟,重复了之前的话。听罢,这个人高声喊了起来:“娘的!狗仗人势的东西!他不修家谱,就不兴别人修啦?离了他,咱村家谱就修不成啦?”继续交流,知道面前这位叔叔以前当过生产队长,开拖拉机的时候腿受伤了。他对我说:“爷们,你不要走,我去找人。”不到半个小时,他坐着一个人的电动自行车过来了,后面陆续来了三个人。
他豪爽地把我们领到他家,让家属倒水。家属听说修家谱,就跟之前的老人说了同样的话:“这事得找某某叔。”这位叔叔说:“他不干,咱就干。”婶子说:“你们老仲家的事,我才不管呢!”叔叔顶了回去:“你不管?你死了还得跟我埋在一起,进仲家祖坟哩。要不然你另外找个老头?”大家都笑了,气氛十分融洽。
我详细介绍了仲研会倡导编纂《仲子世家谱》的由来及要求,并向他们展示了包里携带的家谱样本。这几位长辈看了之后,都交口称赞:“只要识字的人都能看懂。就是内容太多了,工作量有点大。”我问:“您看,家谱如果修成这样,行不行?”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行!”“您几位能不能干好?”“干不好也得干,我们不是孬种。”一位“伟”字辈的族人从家里拿出该村上次修的家谱,里面夹了很多纸条,都是发现的错误、新补充的内容,看来是个有心人。
我以这家人为例,演示了修谱时需要采集哪些信息。他们都表示:“明白了!”然后交代了修谱要点,进行了工作分工。
不知不觉,墙上的挂钟指向10:40。该说的也说了,我不能再打扰人家了,起身告辞。婶子跑进来拉着我的手:“你这孩子,来到咱家了,哪能不吃饭就走?我做好饭了,菜马上就好,你们爷几个都在这吃,谁都不能走。”盛情难却,我只好厚着脸皮留下了。
席间,我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前前后后,仲崇义、仲兆峰、仲跻和率领团队开展研究、续谱修志的过程及理念,以及在其他地方的修谱见闻与体会。他们都认真地聆听,不时地询问,表示“大开眼界”。由于我再三推辞,加上要谈具体的修谱工作,五个人喝了一瓶酒。当然,我喝的最少了。
与这几位可亲可敬的宗亲握手告辞,我坐上了回宾馆的汽车,总结好这次的体会,准备次日奔赴下一个地方。
全身暖暖的,因为气温适宜。
脸蛋暖暖的,因为喝了点酒。
心里暖暖的,因为找对了人。
补充:
我走后第二天,该村的修谱就正式启动了。按照约定,首先是通读旧谱,纠正错误,然后分工入户登记。不到六天,工作初步完成。他们把旧谱、入谱登记表寄到了海安,我完成录入排版后,打印了初稿,用快递寄出,由他们校对了两次。
据悉:我起初找的那位“侄子是市里干部”的“老资格的领头人”,拒不入谱,还三番五次地说闲话、冷嘲热讽,怂恿别人不要入谱。但是,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他还是未能得逞。
本文截稿时,该村的修谱已经完成,中秋节时又进行了一次校对,加入《仲子世家谱》的行列。期间,没有凑钱、集资。所有人都是义务劳动。
每个人在修谱中的表现,会成为老少爷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至于之前那位“侄子是市里干部”的“老资格的领头人”,是被千夫所指,还是成为众矢之的,那就不是我关心的事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