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
- 积分
- 2104
注册时间2012-4-25
最后登录2024-11-13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编
仲子世家辈分用字统一后之观瞻
(一)仲子世家五十个辈分吉字被平稳推向全国
济宁仲家浅翰林院五经博士仲承述第一次启用十个吉字后,自己首先带头使用,给其子取名蕴锦、蕴镛、蕴镜、蕴釬、蕴鐄,以后,仲家浅族人也一直为各地族人做出表率。嘉庆二十年(1815年)翰博编修《仲氏家谱》时,在“凡例”中规定:“凡我族人,各照本宗支派,取吉字作一上字,再添一字作连名,则行辈不能紊矣。若不以此字排名者,不许入谱”。这无疑加快了济宁辈分吉字向外扩散的进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各地草谱发现,一些没按仲家浅翰博制订的辈分取名者,入谱时名字体现了辈分,但未必是其真实名字。
例如:
山东黄县仲思极,谱上是仲九极;可贤,谱上是九贤;亨,谱上是三亨;堪禄,谱上是应禄;学孔,谱上是蕴孔。
山东莱阳仲美玉,谱上是仲耀玉;纯信,谱上是振信。
山东梁山仲可怀,谱上是仲应怀;所望,谱上是应望;峻德,谱上是承峻。
山东郓城仲希舜,谱上是仲三舜;腾蛟,谱上是应蛟。
河南襄城仲邦玉,谱上是仲承玉;国硕,谱上是蕴硕。
这种不顾事实、擅改族人(甚至是已故族人)名讳的做法,不可取。各地在修谱时,应恢复其本名;同时,对当代族人登记入谱时,也应用其身份证上的名字。
山东的梁山、泗水、巨野、莱州、即墨、莱芜、平度七里河、诸城、东平、微山石里,河南的禹城、夏邑,安徽的濉溪、宿州,江苏的睢宁、邳州、宿迁等地均按统一的吉字命名。河南汝南族人应秀一支13人、应炳一支6人64代均取“蕴”字作辈分用字,如蕴英、蕴登等。商丘县(今商丘市梁园区)蕴籍一支、睢州考城县仲家庄(今民权县老颜集乡仲楼村)蕴奎一支、虞城黄里村仲庄蕴祥一支、虞城姬塚村仲庄蕴伦一支等,也是从六十四代起使用统一的辈分吉字。安徽濉溪仲氏六十四代蕴福、蕴昌、蕴贵、蕴恒弟兄四人,当地通称“老四房”,他们至今一直使用统一的仲氏故里吉字。
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对统卜吉字的宣传并不广泛,大陆解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又政治运动频频,亦无得力的机构或团体过问这件事,因而知晓这50个吉字的族人很少很少。就濉溪来讲,传裔到第75代就已出现了辈分用字危机感,“崇”字辈后就出现了“米”字辈。
历史车轮前行至1987年,倒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全国总的形势很好,政治气候转暖,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这一年的5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了题为《自战国迄今已传76代 子路家谱在讷河县面世》的消息,随后全国各大报纸及时予以刊登。这在全国学术界和仲氏族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惊喜。
我当时还在濉溪县人大常委会任职,尽管“文革”阴影尚未完全散尽,仍心有馀悸,但由于心情异常的激动,仍奔走相告。同时,我夜访烈山农技校退休教师、我县蕴恒系任圩村老族长、仲子世家第七十代仲延临。他对我的突然到访也很感动,尽管他长期遭受所谓“历史问题”的纠缠,但仍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亲手将一张手抄统卜的前三十个吉字的纸条交给了我。我如获至宝,心想“崇”字辈后如何续法终于有章可循了!我便加上标题《仲氏辈分诀》,连同上海《新民晚报》上刊登的那篇“子路家谱面世”的消息,挂着我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一并打印,分送给当地和迁居外地的濉溪籍仲氏族人以及碰到的外地族人,以共享愉悦,以后又多次翻印分发,为濉溪仲氏参加第四次修谱提早进行了思想准备。
1996年,同属北宗东支的江苏睢宁仲氏族人跻利、伟烈、崇仁等,在赴微山县仲浅村寻根问祖后来濉溪联系修谱事宜时,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邀约部分有代表性的族人共商此事,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濉溪、睢宁两县联合修谱。1997年6月,濉睢支谱告成,共四卷,将含有50个统卜吉字的《仲氏字辈谱》收进谱中,放在卷一。
仲研会濉溪分会成立后,一直重视对50个吉字的宣传,除逢会必讲外,还充分运用自办的内部刊物《濉溪仲研》,于2007年12月1日在其第一期“资料选登”栏内刊登《仲氏自64代后字辈排列》;于2012年5月28日在其“2012年年会专辑”的“资料选登”栏内又再次刊登《仲氏自64代后字辈排序》。就在这一年的分会年会上,分会通过决定,于2012年6月启动第五次修谱,以后,又组织专人研究编写《仲子世家辈分简史》,并决定将其连同《仲子世家世系》、《仲氏姓源、播迁与濉溪支系的来龙去脉》、《仲子世家谱志修纂史》、《仲氏堂号》、《文昭祖当年为何执意来濉溪口落地生根》、《濉溪仲子祠史话》、《仲子世家世系(濉溪版)》及《部分地区仲氏族人自64代起统卜辈分用字与代数对照表》等一并收入谱中。
(二)因繁衍速度不同,各地开始使用的时间不尽一致
山东微山南薄梁六十三代承科一支,其三个儿子取名天崇、天有、天资,从六十五代起才开始使用统一的吉字。
微山两城六十四代天祥一支,给儿子取名耀畏,到六十六代又用“连”字,取名连法,之后才连续使用统一的吉字。
邹城朝阳天瑞一支,六十四代未取“蕴”字,到六十五代取名耀仰、耀戴,但到六十六代又未取“振”字而另用“连”字,取名连生、连节。
泰安族人,六十四代取名衍琮、衍琛,之后才用新统卜的吉字。
滕州池头集六十三代仲承府、仲承训、仲承暹三支,各有一个儿子,分别命名天露、天伦、天命,未取“蕴”字,到六十五代也未按统一的吉字取“耀”字而另用“兴”字,命名兴西、兴法、兴旺;兴礼、兴臣;兴玉、兴良、兴莹,之后才正式使用统一的吉字。
北宗东支六十一代仲三友之四子仲文耀,后迁至常玉屯,至今也未出出这个常玉屯在何处。仲文耀子一名仲承硕,其孙子就取名衍均(六十四代),到六十五代又用“兴”字辈,命名兴德、兴育,直到六十六代,才与统一的吉字吻合起来。北宗东支仲子第五十七代孙仲凤的后裔迁江苏睢宁,其六十四代裔孙有30位,全部用“衍”作辈分用字,从六十五代起,才与统卜吉字一致起来。
(三)各地对个别辈分用字作了些变通处理
71代“肇”字,南宗族人及北宗部分支系的族人以“兆”代替,其理由有二:一是先贤仲子的曾祖父名叫仲肇,为尊祖避讳;二是“肇”字常被人写错,“户”下面多写个“口”,下面明明是五横却写成三横,故干脆改用其通假字“兆”。
72代“跻”(第一声)字,某些地方亦写作“继”、“纪”、“计”、“济”字。
73代“伟”字,某些地方写作“卫”字。
74代“崇”字,有的地方改用“从”字。
75代“惟”,亦作“维”。为了避免与73代“伟”混淆,有的地区(如江苏赣榆、邳州,山东费县、日照、龙口、莱阳等地)把此字置于名字末尾;有的地区不用此字而改用“启”、“其”、“米”、“飞”、“宇”。江苏沭阳族人中就有两个叫仲其林的,都是有名的企业家,大、小其林分别为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和会员。濉溪分会有位副会长就叫仲米超,还有位会员叫仲米川,其先祖是单独从山东梁山等地迁过来的。这四位都是仲子第七十五代裔孙。
76代“昭”与71代“肇”字音相近,尽管相距多代,但仍然感到易混淆,江苏沭阳、山东青岛浮山所部分族人就作了这样的变通处理,将“昭”放在姓名的末尾处。
78代“辉”字,在江苏赣榆当地方言中与骂人的“灰”同音,故部分族人就用“亮”字代替。
我想,这种“大统一、小变通”的处理办法,对全面推行统卜的辈分吉字,保持世系有序,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应该给予充分理解。
由此更进一步想到:由于仲氏人口繁衍速度的加快,一些很快会用到的统卜吉字,如:81代“敦”、83代“循”、84代“封”、91代“毓”、93代“喆”等,或因起名时选择性余地较小,或因笔画较多难写,或因字音不易读准等,同样会遇到起名难的问题。还要想到,越往后,像“超”、“香”、“乐”、“泰”、“康”等吉字,就越难起名,当然这是后话了,还远着呢!我在这里只是想提个醒,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仲子世家谱》编纂委员会及华夏仲氏网等,应有应对的思想准备,在“稳大局、巧变通”上尽早动动脑筋,这应该不算“杞人忧天”吧?
(四)对尚未入仲子世家谱系的族群的问题正在引起重视
内地和边疆尚有一些大的或较大的族群,至今仍未与仲子世家这个大家庭联系上,对他们的世系状况尚不清楚。比如甘肃酒泉,就住有六、七千仲氏族人。江西赣州有族人三千多,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有族人一、两千人,甘肃皋兰、永登等地也有聚居的仲氏族人。这就需要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尽快联系上,让他们了解仲氏谱志,尽力使其与仲子世家世系接上轨。据我所知,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正、副理事长已有明确分工,正在竭力做好这项工作。
(五)对统卜吉字切勿生搬硬套、草率对接
“五十个吉字”仅限于代系分明、知道是先贤仲子第多少代后裔的族人自愿使用。暂未符合这个条件的地区的族人,切勿生搬硬套、望文生义、对号入座。在这个方面已有“想当然硬接世系”的教训,望能引起重视。
有的族人至今对不上仲子世家世系。比如,上海的仲永根,上海市公安局原政治部主任,仲子历史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高级顾问,他一直未弄明白自己是仲子世家第多少代,只知道早年是从江苏常熟迁往上海的。常熟仲氏始迁祖名仲德懋,仲子第五十一代裔孙。常熟仲氏善于经商,明朝时就已成为当地首富,不少族人西迁入县城,但祖墓一直在长江边上,66代仲嘉德曾捐款重修,立碑为记。常熟仲氏还一直重视读书,明朝嘉靖辛酉年,出过举人仲举之;清朝乾隆庚辰年,解元仲嘉德横空出世,其子仲应钧于乾隆乙酉年再次中举人;到了同治庚子年,又出一位举人仲良树。关于这次迁徙,《常熟举人仲良树履历表》、《常熟仲氏族谱》和《常昭县志》均有记载。这是最近谱志研究的新发现。永根的后人可以顺着这条线慢慢查找。甘肃兰州的仲远,当代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骆驼。据他说,他的老辈元朝时就迁居甘肃了。我们俩曾见过两次面,还通过信、打过电话,他对至今仍未对上仲子世家世系心情很急切。我曾同仲崇义同志商量过此事,但至今仍无理想的结果。
我想,如着实一时无法与仲子世家世系对接的,可否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暂且自成体系、自卜吉字,以待调查研究的深入,再对照归入大系。
在这方面,河南光山和湖北红安、麻城的仲氏族人早在二百一十多年前就已经试定字辈了。
据光绪三十年济宁仲家浅谱记载,河南光山县仲氏始迁祖为四十六代仲開,系仲子第四十五代嫡长孙仲蕳之次子,在宋英宗(公元1064年——1067年)时任光山丞,遂家焉,未通谱系。湖北红安、麻城仲氏的始迁祖为仲清,明朝末年他率一支族人从山东迁去。其后裔后又播迁至光山、新县、安徽广德、江西安义、辽宁凌源等14省8市13县,共1400余人。分布在这些地区的仲氏族人,由支祖仲清定字辈28个,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起沿用。
又如江苏泰州姜堰区蒋垛镇后港村仲氏,始迁祖添寿,明初自苏州迁此,其代数及以上的世系遗失。自添寿公的第十二世孙开始,立吉字“大仁金国瑞,伯子万年青”。2007-2009年第六次族谱,又续吉字“俊秀润华荣,德才兴富贵”。
又如湖北武昌仲氏族人,自明朝天顺年间因兵荒避乱由山东入楚。祖籍山东泗水。迁楚前为光明、统、昌三代,迁楚时为立吾。抵楚后,自排字辈十五个:名世文维必,启正大高明,定永绍方庭。
又如,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有一支族人(疑似随晋室南渡并留居江南的族人后裔)经由金陵后街四牌坊之八角井(今属南京)赴湖广武昌府任通判,辗转南下江西,定居在江西信丰县附近,始迁祖文,第二世定,第三世景梅,第四世斌士,第五世西元,第六世秀英。该支族人自定辈分“道统心传隆帝继成功则天绍尧宗书尚万文永世学宝贵荣华必定崇(长)”,用完后又定新辈分“诗礼承先训贻谋祖德昌章明开泰运祥瑞耀庭光恒志振宏业仁义传忠臣”。
(六)尚有部分在世系上“下清上不清”的族群存在难上接的问题
还有的聚居族人在世系上下清上不清,往上接不上。比如宿州市埇桥区有支族人,聚居栏杆镇,人数不少。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科院岩土力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七十三代仲伟亚就属此支。2012年,他出面组织人力并个人出资,次年完成了修谱任务,因上头没有与仲子世家世系完整对接,知道2013年年底才完成印刷。这支族人六十五代从山东泗水迁宿州,看样子是因避灾、避难而仓惶离开祖籍地的,迁徙之初,他们不敢声张,谨慎从事,与祖籍地很少联系,故而失传。但是从耀字辈起的世系,却是清清楚楚的。濉溪仲子祠寝废之前,宿州族人年年都派人来祭祀,两地族人来往频繁,关系密切。
(七) 对使用统卜吉字尚需作广泛、深入地宣传,在落实上下些工夫
借修谱之机,我对濉溪仲氏“老四房”和自山东等地迁濉的九个分支的七十四代、七十五代两辈人的辈分用字作了个统计,其结果是:七十四代,男丁133人,取“崇”作辈分用字命名的只有66人,占49.6%;女孩83人,只有4人取“崇”字作辈分命名的(崇威、崇毓、崇雯、崇茹),占4.8%。七十五代,59位男孩中,只有维龙,维永、维远、维强、维城、维利一共6人是按祖籍吉字命名的,占10.2%。维龙属蕴贵系,宝成之子、伟刚之孙,住北八里庄;其余五人,均是崇良之子,伟堂之孙,原住濉溪张寨,现住淮北市相山区曼城小区,伟堂父辈及以上的世系不详,何时自何地迁来亦不详。30位女孩中竟无一人按祖籍吉字命名,崇俭之女米灵,勉强是名字中带辈分了。好在他(她)们中有不少还年幼,没有入学。有必要对“五十个吉字”再开展一次广泛宣传,并持之以恒,使之仲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日后凡入学族童,提倡用先祖所卜之字辈命名,以保世系有序,源远流长。更希望当代仲子文化事业的“三会一网”这四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职责范围,加大一下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再作新贡献。
后语
对这篇简史,我就先写到这里了,如释重负,顿觉一身轻松。
无奈因手头资料有限,又是首次接触这一课题,加之自己水平有限,肯定会有不足不当之处,只是在抛砖引玉,引起重视,欢迎族人、友人们指正、补充。
在撰写此文的过程中,得到了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仲子世家谱》编委会副主委、仲氏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秘书长、江苏赣榆人、七十五代仲磊等的很大帮助,特表衷心谢意。
2013年10月撰于濉溪
(作者简介:仲肇峰,又名仲兆峰,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生,一九五八年七月入伍,一九六〇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副教授,安徽省劳动模范,市(地)、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两届淮北市人大代表,四届濉溪县人大代表,退休前任安徽省濉溪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仲子历史研究会一至三届名誉理事长、现终身荣誉理事长、濉溪分会名誉会长,《仲子世家谱》编纂委员会名誉主委、《仲子世家谱·濉溪支谱》编委会名誉主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