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历史沿革
盛泽仲子庙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小口圩,该庙又称御赐仲子庙,本名御赐河内公庙,始建于绍兴元年,系宋高宗赵构御赐。
这里的仲子,即先贤仲子。先贤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大弟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内公,宋度宗咸淳二年进封卫国公,明世宗嘉靖九年追称先贤仲子,清世宗雍正十一年上尊号为卫圣。
两宋之交,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从济州南渡,以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今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宋高宗所撰《御赐河内公庙记》,由陈康伯誊写刻碑,南宋时济宁仲德懋撰有《谒大宗祖庙》、宁阳仲正琮撰写的《之盛寨祭庙怀祖二首》等诗歌,都是描写该庙的。
该庙是仲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座御赐祖庙,而且是全国仲庙中占地面积最大、祭祀规格最高的仲子庙。历经宋元明清,主体建筑仍在,民国期间改名仲氏家祠,1949年前后因族长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庙荒败。
祠庙文献
御赐仲子庙的建庙原委,在盛泽镇仲尔侗撰写的《仲氏统谱·序》中有详细体现,该文写于南宋后期,其中这样记载:“吾先世乃济州人焉。靖康丁未,中兴皇帝次济州,先祖考益庵公以河内公嫡裔,率宗人父老自请出战保国。帝甚褒之,遂遣祖考如扬。五月,帝登坛受命于应天,改元建炎。至帝自扬抵浙,祖考扈之,遂赐复庙于吴,雕梁画栋,以续河内公祀。”这一点在元朝至正十二年济宁仲家浅人、仲子五十代孙仲衍撰写的济宁仲家浅村《仲氏族谱·序》也得到了佐证:该文提及“宗子迁吴已历年所。绍兴初,宋皇加赐庙额,宗祊有序,春秋祭祀仍其旧。吾济域仲氏,自靖康以前旧谱颇详。靖康季,金主南游,宋皇渡江。吾族宗庙、大宗主皆迁于吴。”
对于御赐仲子庙在南宋初期的规模,仲基的墓志铭做了如下记载:“公讳基,字址生,号益庵,卫侯河内公仲由四十九世嫡孙。父讳爽,本生父讳洁,性刚直有勇力……大儒之风……元符己卯时济州……公率而……靖康丁未上次济……公奏曰……侨寓秀水天字圩,后迁吴江膳字圩……遂赐复庙于吴,……庙方一顷有余……画栋……饿民……公疏财以赈之……享寿……配享河内公……湖州……”虽然墓志铭字迹模糊,但“庙方一顷有余”赫然可见,也就是说御赐仲子庙在南宋初期就已经占地百亩。
而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胡祖广所撰写的《济宁侯吕鲁重修庙记》将御赐仲庙与衢州孔庙做了对比:“素闻吴越分歧间有子路祠庙,始于宋高宗南渡,大宗即嫡支主祀,其规制不逊于衢城。”这个庙记写于元至正九年,这则文献记载了御赐仲庙在元朝的时候规模已经不次于衢州孔庙。
盛泽镇御赐仲子庙在明清两朝,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兵灾频仍,规模一度有所缩小。但祖庙主体建筑仍在。崇祯戊子,吴江人、仲子六十三代孙仲时铉所撰写的《仲氏族谱·序》便提到了这一点:“益庵祖扈跸,功昭日月,御赐庙堂犹在,祖训犹存,即前朝博士亦诚心拜谒,未有僭越。”对此,修撰于康熙年间的赣榆县仲氏旧谱也做出了记载“基,字址生,号益庵,爽公嗣子,潔公长子,主奉祀事。宋靖康间以武功授高邮判,建炎戊申间,偕胞弟白庵、履庵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而南,遂籍吴江县膳字圩。累官台州知府,迁秘书学士,节制军国检校,诰封中宪大夫,妻张氏、王氏俱封夫人,合葬吴江小口圩,墓旁有先贤祖庙。”这里面提到的“墓旁有先贤祖庙”,吴江盛泽镇大宗谱注说得更明白,其中提到“合葬小口圩。墓旁有御赐河内公庙。子三:世登、世第、世资。”
这个信息不仅提供了御赐仲子庙在康熙年间仍存在的信息,还指出了御赐仲子庙的位置——在仲基墓地旁边。
仲子庙与中山古茔
由于《盛湖志》没有记载任何姓氏的家庙,故而御赐仲子庙在《盛湖志》中也付阙如。但该志提到了仲基墓地的位置。
查《盛湖志》十四卷本卷五“墓域”页九“:秘书学士仲基墓在小口圩普福桥北堍,明万历间裔孙大绩修。环以石城,建坊,墓门前华亭陈继儒题“中山古茔”四字,是为仲氏南渡始祖。宋建炎时,从山左扈跸至此,子孙遂家焉。国朝钱云《谒中山古茔》“人来泽畔始诛茅,地择牛眠卜(乾隆两卷本作向)近郊。鼻祖巳占椒衍实,耳孙重见凤扬苞。”
对于小口圩的“普福桥”,刊于民国时期的《盛湖志》十四卷本记载:“普福桥,跨小口圩、具字两圩,今在。”清末民初的普福桥在清初又名“小口桥”,刊于乾隆三十七年的《盛湖志》二卷本载“小口桥:此桥下即中山古茔,至今仲氏子姓祭祀不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