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目前正是中华仲氏统谱《仲子世家谱》编纂的起始阶段,各地族人热情高涨,积极整理、搜集族人资料信息,以备成谱后参与全国合谱。目前存在着部分地区的族人世系不清,难以与仲子世家世系准确对接的情况,建议族人选择以下方式进行查询考证。
一、始迁祖清晰,迁出地清晰,因族谱失传,导致代数不清
四川广元支脉、青海省族人、甘肃省族人、江苏盐城市的部分地区等地,知道迁出地,也知道始迁祖的名讳,但是由于兵燹、自然灾害、政治运动等原因导致族谱失传,记不清始迁祖的代数,致使不知道是仲子世家的第多少代后裔,从而导致世系与仲子世家世系无法对接。建议有这种情况的族人:1.深入调查,挖掘老谱、古碑;2.翻阅查找地方志等文献,从其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3.到迁出地去寻访族人、查找老谱;4.寻访当地及迁出地族人对该支系的口耳相传。
二、始迁祖清晰,迁出地模糊,因族谱失传,导致世系难以对接
某些族人,特别是迁往东北三省的部分族人,尽管迁徙年久,经过前辈几代人代代相传,自己的世系和代数清晰,迁出地模糊。如某些族人只知道是从山东迁过去的,不知道具体地方,这就需要在本次修谱中,先修好自己始迁祖以下的世系,将信息传给相关的地区,争取获得他们的帮助。
三、始迁祖不清,世系清晰,迁出地清晰,因族谱失传造成有家难回,有亲难认
这种情况的族人在外出时大都没有携带族谱,只抄录了辈分用字,没有抄录世系,随着日月的流逝,而把自己的始迁祖的名讳忘记了,致使虽然知道迁出地,但世系形成断支,有的知道是从何地迁出,但在原地找不到系何人之子。存有这种情况的族人,可将现存世系整理清楚,注明系何地迁出,然后到原地寻访考证,力求实现世系的准确对接;如若对接不上,就要加文字说明。
四、始迁祖不清,迁出地模糊,导致寻根困难
自己只知道是大体那辈从何省迁出,始迁祖名讳不知,迁出地不详,这种情况恐很难对接,只能自己将现在的世系先整理好,到始迁祖的落脚地查询信息,自己的祖上若有名望,可查找当地的地方志,看看是否有记载。
譬如,现在正在寻根的宗亲佩斐女士,只知道自己的太爷爷因水灾自山东迁往浙江的绍兴做师爷,最后落脚浙江的象山,不知道世系,辈分用字是使用的自己的制订的。
佩斐宗亲年逾六十五岁,太爷爷应给是她的曾祖或者是高祖(根据各地的称谓差异推算),估计是19世纪末由山东迁往浙江,肯定没有参与仲家浅翰博1904年的续谱(根据没有使用翰博的辈分用字推算),按照佩斐的年龄推算,她的太爷爷应该在嘉庆乙亥即1815年翰博修谱时没有出生。
五、避免走入误区
第一种误区是“对号入座”。从外地来的修谱者见到代数待考的家谱,发现族人名字中有与北宗辈分相同或读音相近的字,就主观臆断,妄定代数。
第二种误区是“经验主义”。把待考的家谱中的先辈,拿来与自己所知的同时代族人作比较,想当然的妄定代数。例如若发现某族人生活在明初,就认为他是53-55代的人。
第三种误区是“收编”。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有的地区为了扩大人丁、光耀门庭,不使家谱出现“断支”,随意把找不到后人甚至无嗣的族人、找不到先辈的族人的世系接在一起,有的“儿子”竟然比“父亲”年龄还大。这种“搞收编”的做法表面看起来风光,实际上破坏了原有的血缘和亲疏关系。
以上三种误区归结起来,还是急功近利的缘故。修家谱是一项功德活,也是一件功夫活、工夫活,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辈,要缜密考证,切不可草草了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