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1171|回复: 2

仲庙碑刻与历史人物之一宦海沉浮徐喈凤

[复制链接]

128

主题

455

回帖

3983

积分

版主

积分
3983
注册时间
2009-11-8
最后登录
2024-11-16
发表于 2013-6-1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仲崇民(仲浅) 于 2013-6-18 16:04 编辑

读仲志造次吕苍忱老先生,颜以写美墙之慕,观者幸勿以效颦见之也
焚香看旧志,展卷觌先贤。浩气天壤满,芳名日月悬。
孝全负米日,节著结缨年。援戚雄风动,升堂圣学传。
封章久奕奕,子姓复绵绵。仰止思无限,高山恍在前。
西郡 宜兴后学 徐喈凤
      
       宜兴上阳徐氏是自宜兴梅林迁居上阳(今扶凤桥附近的徐塘田)的分支,始迁祖乐耕公。徐喈凤是乐耕公六世孙徐守魁之子。守魁是塾师,重视子女的诗书之教,早卒。徐喈凤且耕且读,昼耕夜读,并常到村里私塾听老师讲读教课。他勤奋自学,终成名士,顺治十一年(1650)中举人,十五年(1658)中进士,十八年(1661)到云南任永昌府推官。
       当时,西南边陲多战事,将骄兵悍,白昼行劫,扰民滋事。他拜见主帅,直陈利害,使主帅称是致谢,下令整饬。百姓颇多流亡,他晓以大义,召回流亡之人,加强保甲制度,劝农耕,发展经济。那地方是个少数民族地区。他接触男女青年,学习语言,同时又奖掖劝导,消除隔阂,感化他们。他还亲自给学生讲课,提高文化。三月之间,风气为之一变。大旱时他率先赈济灾民,所活有万人。运送军粮时,奸吏私肥,他严刑惩处,不稍宽待。进军缅甸时,他建议进军方案,果如预料。未及一年,声名大振。
     由此看来,徐喈凤像唐代杜甫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良吏。但是他的宦途,并不一帆风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顺治二十年(1663)即他为官一年多一点后,就致仕回归宜兴了。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呢?要揭开这个谜团,必须从清初的政治形势出发,从清初对待知识分子特别是对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来理解来分析。
     明崇祯皇帝于1644年3月19日自缢之后,大清这个新政权就宣告成立。这时,大清朝正面临着强大的复杂的农民起义军的抗争,正面临着腐朽的明王朝残余政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边境地区垂死挣扎。在这些政权里,与他自己的政权一样,都有一批士大夫组成的知识分子在支持着自己依附的政权,进行犬牙交错的斗争。清廷既要对付在敌对政权里的知识分子,又要关注闲散在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又要安定在自己政权内部的知识分子。这是非常伤脑筋的事情,他们自然也严肃认真地对待的。旧社会知识分子把科举仕途视为自己飞黄腾达安身立命的途径,清政府卡住了这一条路,把住了这一个关,对付各方面的知识分子。
      清政府在入关前,对来自明朝廷的知识分子就已做过分化,收买和剪除工作。顺治初年,举行过几场科举考试,在满清统治下的知识分子似乎感到一点希望,但在顺治三年(1646)马上就宣布,“将前代官宦监生各色进行革去,一应地丁、钱粮、杂差与民一体均当。”(载《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五)这就是不承认明朝科举考试所认可的功名头衔,他们要与普遍百姓一样地负担交税、服役等义务。这样,清廷先给士子一闷棍。紧接着,又开科召试进士,曾获明代功名的士子都必须重考。这样做法,既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又是对士子的一种威慑、逼迫、诱使,转移士子的护旧朝、恋旧主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归顺大清,为清廷所用。
       顺治十四年(1657),顺天、江南(包括安徽,江苏,上海)发生了科举考试舞弊案,这就是“科场案”。清政府狠狠地重击江南考场,主考官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考生被流放。苏州人吴兆骞流放到东北二十二年,一直成为各类知识分子关注和议论的热点。这事深深刺痛了江南士子,其中包括宜兴士子。
      这就是徐喈凤赴考前的时代背景。他是顺治十五年(1658)考取进士的。可以想见,当年,他是提着心,吊着胆走进考场的。“科场案”之后,又发生了“奏销案”,这时,徐已经在云南永昌任推官了,他被卷进了这一场风波。
      清初,财政奇缺,江南这一带赋役繁重,旧赋未清新饷已临,再加上地方士绅包揽侵蚀,故积欠常数十万两。清廷颁发催征令,江宁巡抚朱国治上疏奏称当时情况:“苏、松、常、镇府属并溧阳县,未完钱粮文武绅衿共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七名,应照例议处。”皇帝批示:“绅衿抗粮,殊为可恶,该部照定例严加议处。”这事竟劳皇帝亲自过问。从表面看,这积欠钱粮有关国库,是经济领域的事,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孟森《心史丛刊初集》列“奏销案”专题特意指出:“特当时以故明海上之师,积怨于南方人心之未尽帖服,假大狱------以威劫江南人士也。”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害,此举完全是因崇祯死后,明王朝士绅仍拥朱皇帝后裔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复明,皇帝借此就狠狠教训士绅阶层,特别是刚建立政权的江南地区的士子。此事打击面之广泛、手段之卑劣、实为少见。在这场大案中,现任官降两级使用。凡名列于册的秀才、举人、甚至进士,全被革去功名,发回原籍,枷责鞭扑纷纷,真正是斯文扫地。昆山叶方霭因欠折银一厘也被革去功名。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徐喈凤是农民家庭出身,其弟徐翙凤是饱读经书精于诗词的乡绅。谱里说:这个案涉及的人员“皆在士大夫,虽铢两亦降,卒无得免者。君(指徐喈凤)亦降级调用。督抚将奏留君。君则欲藉此归养老母,力辞再四,至流涕乃已。”他本可降两级留用,但是他那颗火热的从政之心陡然降到冰点,归心侍母不稍留滞,决意回家。可见他对清初的仕途安危早存戒心,这当与中进士前所遇见的诸种风波有关。他为官清廉,行囊羞涩,回家的路费盘缠不够。“督抚以下相率赆助,乃得归”。
       归家之后,他再也没有出山。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愿息斋”,寓意是:自愿甘老林泉,奉养老母。母亡故服丧期满,康熙十八年(1678),巡抚推荐他去应博学鸿词科之考,他坚决不去。说:“沦废二十年,不复梦长安矣。”
     他读书明理,关心民瘼。在未中举人进士之时,就已如此。谱载:某年,年岁大荒,他亲自到一个富豪人家去为饥民乞求粮钱救灾,被打了一顿。中进士后,那富豪登门请罪,他置之不责。他退居故里,不再涉足官场,但对于地方公益事业,“则毅然持之,不稍逊避。”
      他创议修建徐塘桥,组织地方赈济灾民。朝迁两次派遣大臣勘查灾荒,他独自为民请命,许多农民因此而免除税赋。对于氏族之振兴,他亦不遗余力。顺治初年,宗祠倾圮,旅人流散。他回来后,动员并组织力量,修建宗祠,纂修宗谱,完善宗规。每到初一、月半,族中青年集中祠堂内,徐喈凤整衣冠,亲到祠内讲课,反复晓以大义。还购置祭田,以备祭祀;设义田,以周贫乏;兴义塾,以助寒门。
      他博学多才,坦诚交友。当时的宰相、礼部尚书大学士熊孝感极为推许,为徐的诗集作序,自己的著作,也请徐作序。江南一带名士闻其大名也坐船造访,负笈追随,他还曾应太守之聘,总纂《常州府志》又继危山之后总纂《宜兴县志》。
      他潜心研究理学,融通四书五经,史汉八大家,据谱载,他著有《愿息斋古文诗词》、《四书汇注》、《五经辩论》、《文选汇注》、《史汉八大家批本》、《读书随笔》等。据光绪《重修马迹山志》载,徐还著有《水渠说》,《马迹山志》重修时,曾作为参考书。“其版本均被兵毁”,至今为徐塘田徐氏乐耕公后裔第十六世徐梅柏先生珍藏的有荫绿轩藏版、同学诸子点评的《荫绿轩词集》、《荫绿轩词续集》、《愿息斋诗集》共三册。从点评文字可知,徐与陈其年、蒋景祁为莫逆交。这些文士吟诗作词相与唱和,在清初融成为阳羡词派。
      按清廷规定,各省贤宦,须在该员死后三十年方准提请入各乡贤祠。徐喈凤在光绪十三年时以“孝友性威,诗书家学”入祀宜兴县学先贤祠。这是旧时代里文人的无上荣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554

回帖

3834

积分

进士

积分
3834
QQ
注册时间
2009-11-4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发表于 2013-6-1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杰出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设义田,以周贫乏;兴义塾,以助寒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591

回帖

8891

积分

版主

积分
8891
QQ
注册时间
2010-3-14
最后登录
2024-9-29
发表于 2013-6-20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公,焚香展卷,讴歌先贤功德,仰止思无限,高山恍在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4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