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410|回复: 8

美国大选只是富人们的金钱游戏吗?

[复制链接]

58

主题

439

回帖

3463

积分

进士

积分
3463
QQ
注册时间
2021-1-28
最后登录
2024-11-26
发表于 2012-11-6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美国大选热闹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在很多人眼里,美国大选关键的一天也就是投票之日,关键的时刻也就是开票之夜。这样去观察一场成熟的民主国家的民主选举,注定是雾里看花,收获不大。从一年前开始,新一轮总统竞选就拉开了序幕,候选人跃跃欲试,民众密切关注,了解了这个过程才能看到民主选战的真谛。
        大家知道,西方的政府不但不肩负教育人民的责任,反而常常被人民教训。可这并不是说“人民”总是对的,或者大多数意见就一定是对的。于是,我们看到大选的过程,也是精英与民众互动,互相“启蒙”与“教育”的过程。民主还是一个让最多民众保持对政治关注的政治制度。选举期间的拉票、民意诉求与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让民众充分享受言论自由,以及享受听其他人——尤其是与政府持不同政见者的自由言说的自由。
        选举不是民主,但民主绝对不能没有选举。 民主的概念很复杂,而且各国都在抢夺话语权,所以,我们无法给民主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却可以确切地说:没有选举的“民主”,一定不是民主。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选举,管理你的人不停地向你汇报他们将如何管理你,征求你对执政的意见与看法,祈求你的支持与选票,而你也可以亲自上阵,或者通过你喜欢的专家学者表达治国理念,提提意见,请问,你希望这样的选举草草收场,还是弄它个一年半载?你觉得把纳税人的钱花到这样的选举上好?还是花到决策失误、贪污腐败、包二奶上好呢?
        大选不是“阶级斗争”,也并非大资本家操控
        似乎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大选是被大资产阶级所一手操控的,谁上台谁下台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都是大资产阶级已经决定好的结果,体现出民主的虚伪云云。
        奥巴马08年竞选成功,那么按照大资产阶级操控选举的逻辑,这一定是因为奥巴马的政策最符合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最能够体现他们对美国走向的要求。回头看奥巴马的竞选政见:1、限制石油巨头的盈利,对石油巨头渴望的加大本土石油开采持保守态度;2、痛批华尔街证券业的贪婪,认为要进行严肃整顿,主张对大公司的CEO们减薪、严监管;3、提高对于富商、高收入人群、大公司的课税,以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听起来大资产阶级是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如果你觉得所谓大资产阶级不是脑子进了水的话,那就是这个逻辑在胡说了。事实是,金融风暴后的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就力挺奥巴马,老人家就是愿意多交税,不仅自己多交,还号召富弟兄们都跟着交,主要原因是富到这份上了不在乎多交两个钱,相反还觉得自己给国家做了贡献心里乐呵。但巴老十几年支持民主党如一日,民主党照样输了2000年和2004年的大选。所以如同工人不必然支持民主党一样,“大资本家”也不必然支持共和党;而所谓的大资产阶级支持谁也完全不能决定最终大选的结果。
        用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的阶级斗争来解释美国大选,是会遇到死结的。不同的党派自然有不同的利益格局与取向,但一刀切的划阶级成分,甚至把大选说成是几个大资本家在幕后布好的局,就有些无稽之谈了。其实,两党从出发点上,都是想代表美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样不仅支持面更广,不还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么。
        富人单笔捐款有限额,“软钱”遭到围追堵截
        有钱人“购买”选举,政客当选后为有钱人服务,似乎是劣质民主的一个典型形象。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曾屡见不鲜。1872年格兰特参选总统时,有个大款一口气捐了其竞选开支的四分之一。不过,随着1972年美国《联邦竞选法案》出台,有钱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地购买民主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从那时开始,不但捐款人必须公开姓名和数额,而且捐款数额有了明确规定:每个人每次选举给某个候选人捐款不能超过1000美元(2002年调整为2000,随通胀而浮动,2008年为2300美元)。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集体捐款也有了限额。
        富商们受捐款上限的限制,开始想办法钻空子。您不准我捐款给奥巴马,那我自己成立一机构,专门帮奥巴马吆喝不成吗?于是就出现了政治行动委员会(PAC),这些组织都专门为特定候选人助选,但和候选人又没有直接关联。大量不受限制的“软钱”随之涌入,造成了许多弊端。到了2002年,以麦凯恩为首的一批议员又力主通过了新的竞选法案,给单笔软钱的数量又加上了上限,堵住了漏洞。当然还有更加“软”的方式可以曲线为候选人助选,但越软越曲线的方式,其效果也越曲线,投入和“收益”比当然也就不值了。
        总的来看,从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竞选法案是沿着“政治平等”的方向前进的。虽然那些走头无路的“软钱”目前还在寻找影响政治的方式(据说目前的逃窜方向是具有党派倾向的民间团体),虽然“言论自由”派还在为有话不让说而忿忿不平,虽然无论怎么样改革,富人的选举捐款势必多于穷人,但是选举改革的方向,始终是防止经济上的不平等转换为政治上的不平等。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社会里的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但是观察美国竞选法案的变迁,我们发现“资产阶级言论自由”,在选举捐款问题上,实际上是在一个被围追堵截的过程中。
        小额捐款占比高,民众借此参与政治表达愿望
        相当多的人对美国政治的成见:表面上是民主,老百姓说话算数。实质上全是金钱在操纵。这种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再一细致分析,则并不这么简单。
        许多人振振有辞的说奥巴马那么多钱,不是大资本家给的,难道是自己变出来的?其实还真是奥巴马变出来的。根据联邦选举委员会的记录,2008年奥巴马的获得的小额捐款是历史上所有候选人中最多的。所谓小额捐款是指额度在200元以下的捐款,好比今天有个小姑娘摇着奥巴马的宣传旗帜在路上跟你宣传,你觉得还有点道理于是摸出来十块钱,您也就成了一名小额捐款者。说奥巴马筹款神奇,不仅在于他的筹钱总额,更在于他的筹款大多来自于中小选民。拿2008年6月的筹款记录来说,奥巴马的筹款总额中有65%来自于小于200美元的小额捐款,而麦凯恩只有33%。可以说,奥巴马的大多支持者们真的是省吃俭用来支持他。真的粉丝,敢于直面惨淡的钱包。 政治参与中,募捐和拜票其实都是选举行为。选民投票是最终的决定,但是,除此之外,选民还有另外的参与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给自己拥护的候选人捐款。大部分捐款,都是几十块钱的小支票,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候选人越人气,捐款就越多。
        有人分析说,每次大选,美国选民都捐款踊跃。他们通过捐款,获得了一种对政治拥有了的感觉。当然,只要容许捐款,有钱人的影响就大得多。民主并非一人一票、绝对公平那么简单。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民主制度不管多么不完美,也都在尽力落实一人一票的原则,在制度上限制金钱的影响。百万富翁家中,可以每个成年子女及七大姑八大姨都捐献2300。但是,有了这道线,一个或几个富翁不管怎么打法律的擦边球,也难以抵挡千百万热心选民每人十块钱的捐助。
        不错,钱在选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代表的不再是“资本家的垄断利益”,而是无数普通国民成为“民主股东”的愿望。筹款本来就是个动员过程,能带动普通民众去参与这场选举。
        “钱多者胜”不绝对,钱少未必没有胜机
        2006年的国会选举中,密苏里州的民主党人克莱尔麦卡斯基尔挑战时任参议员,共和党人吉姆吠伦特。双方围绕着伊拉克战争、胚胎干细胞研究等各种议题吵得不可开交,由于这一个席位的归属很可能将决定民主党和共和党究竟谁控制参议院,双方的支持率又不相伯仲,因此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双方耗费的资金总数也高居全国第四,而密苏里的经济总量只排美国第22。麦卡斯基尔最后以51%的微弱优势胜出,两党竞选资金的花费分别是民主党1141万美元,共和党2376万美元,民主党凭借不足共和党一半的资金赢得了选举。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内初选,克里一路落后,筹款入不敷出,眼看就要败下阵去,其实克里夫妇身家巨富,只是囿于规则不能自己给自己大量捐款,迫于无奈,他自己给自己打了张500万美元的借条,“借”了自己一大笔钱,从而在初选中脱颖而出,成了正式候选人,吸金能力大增,经费不缺后,再想办法把这笔钱还给自己也就行了。
        尽管这些年的大选,“钱多者胜”几乎成了普遍规律,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钱少也未必没有胜机,党内初选时尤其如此。
        比如在4年前被奥巴马的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麦凯恩,其在党内初选时竞选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一度窘迫到要裁减竞选工作人员的地步,但初选的结果却是他这个“穷鬼”笑到最后。本届共和党党内初选首战艾奥瓦州,爆出冷门夺得头筹的罗恩保罗是当时7名候选人中最“穷”的一个,罗姆尼坐着私家飞机到处拉场子的时候,他只能搭班车“赶场”。结果,“坐班车的赢了坐私人飞机的”。
        美国大选很“贵”,却不是单纯的“劳民伤财”
        我们既然喜欢把选举叫做选战,就可以用战争的观点来看待选举。金钱,只是战争的一部分,譬如粮草,而战争中涉及的不只是粮草,人力、物力、士气、战术思想甚至天时地利都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一场选举,其实是竞选政见、候选人自身特质、政治环境、竞选资金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拼,绝不是一个胜利买的到买不到的问题。
        无论是把金钱当作选战胜负的关键,还是忽视金钱在选举中的作用,都有“很傻很天真”之嫌。每个候选人的获胜都是各种竞选能力之间全方位比拼的成果,当然兵马未动,粮草现行,也万万离不开金钱的支持。真要说金钱是政治的母乳,似乎也有三分道理,但归根结底,还是比“政治是金钱的摇钱树”要好的多。
        金钱与政治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民主制度的监督与管理下,金钱对政治的不当影响往往能够得到补救与预防。而每一位公民捐款给候选人,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政治的参与、和对国家前途的一种责任感。联邦政府每4年发给候选人的官方竞选资金,平摊到每个公民头上大概是5毛钱的样子,真不算多。而对于候选人自己筹来的钱,一个愿捐,一个愿拿,关那些嚷嚷“劳民伤财”的人什么事儿啊? 美国总统选举的确贵。1996年总统大选花了4.8亿美元,2000年6.5亿,2004年则超过10亿美元,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这样砸钱到底多不多呢?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一方面,若是把选举款换成“孩子们的书本”,那得换多少本啊。但10亿美元占2004年美国GDP的十万分之八,用来决定这个国家发展的方向,似乎又不算太多。
        当一个大学生将自己省下来的20元钱捐给一个候选人时,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这个候选人的支持,而且是一份实践公民责任的意识。花数十亿美元去挑选一个总统也许太贵,但用这些钱买来普通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心、对自己国家的责任,却又物有所值。
        选举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实现公民教育的过程
        候选人跃跃欲试,民众开始关注。这就是民主选战的真谛,如果你只把眼睛盯住最后的投票与唱票,你是无法理解民主选举的真谛的。民众们要看看每一个今后可能管理他们的政客们说什么、想什么,以及还要从媒体知道他们以前做过些什么,又靠各种专家学者的分析与自己的判断去推测这些政客们上台后可能做些什么。想拥有权力的政客们不得不在民众面前竭力表演,制订“以民为主”“为人民服务”的施政纲领。政客被民众质问与考验,政客们也开始细心观察民众的反应,以及借助民调与媒体的报道来调整自己的政策与策略。鉴于这个互动,我们首先可以说,所谓民主选举,就是公民们借助政客拉票而参与制订未来国家政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能少,更不能太短。
        可你千万别以为选举只是选民们用来质疑与“折磨”候选人的,漫长的选举过程,也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地区)实行公民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家知道,西方的政府不但不肩负教育人民的责任,反而常常被人民教训。可这并不是说“人民”总是对的,或者大多数意见就一定是对的。于是,我们看到大选的过程,也是精英与民众互动,互相“启蒙”与“教育”的过程。电视、报纸、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专家学者与政治人物的争论,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更是各出奇招,挖掘事实与真相,揭露谬误与真理,让普通的民众能够在较短时间里,获得较多的资讯。
        选举不但是民众监督执政者(是否完成了上次的承诺)、了解候选人未来几年执政理念与具体政策的过程,也是上下互动、公民充分享受言论自由,以及整个国家实行“公民教育”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只是集中在两天之内的投票,这个过程也绝对不能太短。对于绝大多数民众,这个过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投票本身。在一个有反对党存在的民主国家,谁赢得选举,对于民众来说,已经越来越失去意义。而让选举中明确政客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执政,才是关键所在。
        自愿为大选服务的基层志愿者体现草根民主
        在国内官场上有所进步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能够在领导面前至少得混个脸儿熟。在美国同样如此,只不过对于政治人物来说,选举期间这里的“领导”是选民。即使是竞选总统的罗姆尼,除了他曾经担任州长的麻萨诸塞州和从小长大的密西根州,普通民众对他了解的并不多。而在各地竞选议员的人,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但是就像国内各级领导需要下面有人“抬轿子”才能贯彻自己的政策主张一样,这些议员以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是总统的抬轿人。最根本的是这些大批的群众、普通党员是所有政治人物的抬轿人,需要他们能够甘冒酷暑、见缝插针地到处宣传本党的竞选人,甚至挨家挨户拉选票,最终把本党的候选人“抬”进政府各个岗位。作为旁观者,总统大选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电视广告、集会演讲和电视辩论,好像只要能够撒钱、在这些光鲜亮丽的镜头背后是数目庞大的普通党员、基层支持者默默无闻的组织工作,任何一个政党都离不开这些基层群众,必须有感召力让群众为它献身。
        众所周知,美国的政党比较松散,到竞选的时候,志愿者就成了两党力量的源泉。这些志愿者,大多是学生、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和退休老人,他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如果说两党高官和候选人在电视里的辩论和广告,让民主制度显得华丽然而虚浮,这些走街串巷的志愿者们所演绎的,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草根民主了。
        正是这些不是政治家却有着政治关怀的人,实践着公民的含义,实践着约翰肯尼迪当年的说的那句名言:不要问这个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 。
        民主社会里也免不了政客之间相互攻击吵吵嚷嚷、大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家之间幕后交易、政治倾向于为特定的阶层服务,然而如果说民主制度在这一切之外,仍然有一种优雅的话,这份优雅,就写在那些顶着寒风站在街角的、手捧小本子和小铅笔的、“死乞白赖”的志愿者们的脸上。
        在美国入党很容易,不用考察无需宣誓
        与一些其他国家的选民可以在投票日当天到票站直接投票不同,美国民众必须先登记为选民,然后才能持选票到投票站去投票,或登记为缺席选票,收到选票后在规定时间内邮件给选民登记处。
        选民登记其实并不复杂,现在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上网, 有专门的网站(例如register to vote.com)提供这项服务。图书馆里或超级市场门口也常常有为选举服务的义工帮助登记。选民登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确定投票人与投票的事情有关。
        要登记为有党籍的选民也很方便,例如,你如果想参加共和党,不需要什么介绍人,也没有什么组织考察或考验,更不需要宣誓对党永远忠诚,只要上网(gop.com)提供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了,比登记一个电子邮件还要容易。网站既不宣传党纲,也没有组织章程,主要是接受捐款(不叫党费)和提供助选义工服务的信息。
        可以选择的党籍并不只是民主、共和两党,2010年纽约选民登记列出的政党包括“民主党、共和党、保守党、劳动家庭党、独立党、绿党、 其他”。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其他”,你可以填“共产党”也可以填一个随便什么党,哪怕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是党员也行。你说自己有什么党籍,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不需要什么证明,没有谁会去核实。要是你说自己有一个什么奇怪的党的党籍,没有谁会与你计较或追究你的责任。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你填了也是白填。
        美国还有许多什么党籍都没有的独立选民,他们的独立身份使得他们更能以自己的良知来尽到民主选民的责任。民主党或共和党都要争取他们的选票,因此也必须提升自己政党的道德号召力。
        两党并非势不两立可以“叛党”,以理念做凝聚力
        加入政党后,无论年龄、资历、性别,任何一个想成为职业政治人物的党员都可以提出参加某个选举,党一般不加干预——党组织只是为政治人物服务的后勤支持机构,而不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如果有多人争抢同一位置,就先进行党内初选。最多就是如果此人是第一次参加选举,可能首先需要进入“党校”学习:不是学习党的意识形态文件,而是培训竞选技巧,诸如如何应付媒体、如何和选民互动、如何开展竞选的组织工作等。
        由于党的大门是完全敞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加入,每个政党的成员都有各个阶层的人。由于脱颖而出的途径又是相对公平公开的选举,同一政党就可以选出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物当领导人。就拿过去一个世纪的民主党籍总统来说,固然有富二代(肯尼迪)、官二代(罗斯福),但也有农民(卡特)、社会工作者(奥巴马)、低收入家庭的遗腹子(克林顿)、中学教师(约翰逊)、铁路职工(杜鲁门)。而共和党方面,家庭妇女萨拉?佩林担任了两年多的州长,还差一点成为副总统。
        在党的支持下成为政治人物后,仍然不必事事听从党的指挥。议员完全可以赞同另一政党的提案,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选民需要,而随时公开宣布退党或者改换门庭。即使是在总统选举里面公开支持另一政党的候选人,也不会遭到同党同志的清算,最多只是在党分配政治资金时吃些亏。这样的人物在民主、共和两党都有,前者如以前的乔?利伯曼 (Joe Liberman)参议员,后者如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参议员。
        正因为容忍“叛党投敌”者的存在,两党之间才会做到虽然分庭抗礼,却不誓不两立。同时,政党不以“铁的纪律”来约束党员,而是以可接受的理念以及公平公开的游戏规则做凝聚力,这才有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从而促成了社会的和谐。
        “选谁差不多”说明社会在基本问题上已达成共识
        “选谁都差不多”可以被理解为一件坏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件好事。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一件坏事: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其实大同小异,一样堕落,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为什么要去投票?事实上,很多人把美国的投票率不高这个问题,归咎于美国政党“没有给选民提供一个真正的选择”。专制者更可以声称:既然在民主选举中“选谁都差不多”,那还要选举做什么?所谓选举,不过就是一群戏子做戏而已。
        但其实,“选谁都差不多”这个现象的发生,恰恰是两党激烈竞争的结果。正是因为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两党的政见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而一个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恰恰是民主的含义。早在1957年,政治学家AnthonyDowns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说,“选谁都差不多”又是好事,因为它说明不同的政党都在使劲谄媚“多数老百姓”。好比如果我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吃三明治,那么一个党请我吃拉面,一个党请我吃刀削面,我当然“选谁都差不多”了——反正没人逼我吃三明治。投票率低,至少对于某些人来说,恰恰说明他们对政治体制的信任。
        选举议题的“鸡毛蒜皮”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的表现。这个社会已经完成了对工人能不能组织工会、如何控制公司垄断、公立中小学如何运营、妇女该不该投票、黑人能不能坐公车的前排、言论自由是不是好事、人权是不是一个贬义词等等这些“重大”问题的辩论了,剩下的,至少就国内事务来说,基本都是小修小补的“鸡毛蒜皮”了。如果一个国家连这些最基本的共识都还没有形成,“右派”坚持工人不能成立独立工会,“左派”坚持反对市场经济,而我是那个国家的公民,那我当然会举着选票跑到投票箱前了。在那种环境下选谁会非常不一样,我可不想被人按着脖子吃下不爱吃的三明治。
        美国政党左右趋近,不会形成党争之祸
        美国大选中不会真的出现意识形态对立的“两条路线斗争”。贝尔(DanielBell,2011年去世)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依然适用于今天美国的政治之争。贝尔所作的是一个局部的论断:就美国而言,罗斯福总统当年提出的“新政”和福利社会的理念已经被美国的政党所接受,至少在口头上如此。因此,以前那种以左和右的意识形态立场标榜自己或攻击对手的激烈党争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在共同认可的共识框架内谋求协商和妥协。这个框架包括代议民主、混合经济(以市场为主和由国家调节为辅)和自由政治价值(民主、自由、平等)。
        这样的共识框架至今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每次竞选,如果参选人越出共识范围,便会被一般选民视为“极端分子”。但是,参选人之间仍然会有激烈的分歧,而且分歧往往是用类似路线斗争的区别来包装的。例如,奥巴马的共和党对手称他为“食品券总统”,暗示他用社会福利讨好穷人,要把美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样的宣传往往难以起到作用,有时甚至还有反效果,因为广大选民并不喜欢政治人物用路线斗争的语言来简化复杂的现实问题。就这一点而言,贝尔所说的意识形态终结是由于成为了公民共识,才对政治人物的言论形成约束。
        没有原则的政党不能形成政治制衡,但是,只讲原则的政党却难以与其他政党共事,甚至还会酿成党争之祸。美国人厌恶那种以立场坚定、路线分明自诩的党争,这样的党争沉溺于所谓的原则之争,而忘记了政党政治的根本任务。
        众议员参议员和总统不同选期配合,有效行使民权
        民主国家,只有用选票从人民手中亲自投出,才能真正表达主权在民。有人批评美国选举太多,有人建议把众议员、总统,一律任期改为六年制。每六年举行一次全国总选举,又节省人力又节省金钱。但是若深入了解美国民主实质,就可能不会赞同这些主张,因为选举是选民自己在行使自己之主权。
        众议员监督政府之财政,两年选举一次,必须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两年时间很短,必须有所建树。只有在选举时,人民讲话才有力量。平常人民发现政府之缺点,政府公务员怠忽职守或贪污受贿。选举一到马上揭发,而且竞选者更需要这些资料检举公务员之不法或政府之失职。众议员两年选举一次,对政府财政监督,公益建设,功效大矣。
        总统四年选举一次,自一七八九年华盛顿总统第一次选举,迄今已两百一十年了。四年任期,经两百多年实践,证明是最佳为民服务之任期。
        至于参议员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的人数,是和总统行政职权之协调。不管众议员两年全选,或总统四年更换新人,但参议员始终保留三分之二之多数,而监督推行全国有关事务法案之建设及人事行政之执行与不隳不紊。这就是美国民主政治三权分立之优点。
        黑人逐步获得选举权,一人一票保障平等
        美国选举制度是在不断演变过程中逐步走向民主、完善的。在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騠华斯任职时,民主范围与程度还相对较低,在实际的选举过程中,只有拥有土地的白人男性公民才具有选举权。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选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大多数州废除了土地权、宗教信仰对选举的限制。1870年第15个宪法修正案确立了黑人男性公民的投票权。1901年,第一部关于总统选举的法律产生。直到1965年,国会才通过法案,彻底废除了种族、财产、受教育情况等对选举的限制。
        美国宪法为了保护南北战争中富裕黑人的自由权利,在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不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在州管辖范围内,也不得拒绝给予任何人以平等的法律保护。”1960年至1970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5条修正案,其中第24条修正案规定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未交纳任何人头税或其他税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美国宪法第15条修正案规定“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为奴隶而剥夺或取消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这一修正案的通过和生效,进一步扫除了限制选举权的障碍,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提供了在选举中的平等的重要法律依据。
        目前,美国已经实行了普选制。普选制的实行增加了民主化的内涵,对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每一个选民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愿来选择自己信任的候选人作为国家的总统,一票的选举权充分体现了在选举过程中选民的平等,不管你是白人还是黑人,只要你是在美国出生或归化美国的人,你都有选择总统的权力。
        在选举制度中,黑人种族享有的选举权利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完善和尊重的这一历史演变告诉了我们:美国的民主具有渐进性,而且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的积极推动。
        地方官选举注重本地性,尊重地方社会自治权利
        美国是以地方自治立国,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子也好,芝加哥这种国际大都市也好,老百姓对于自己管理自己事物权利看护的很紧,特别忌讳从外面空降政治领袖。
        中国有地方政府准备派官员到美国地方政府挂职,其实这不过是常驻观光而已。在中国,政府可以把大学生派到农村挂职当村干部,农民除了接受外也毫无办法。在美国,就是总统,也并非想到哪里挂职都可以的。比如,奥巴马在芝加哥有房,回这里竞选公职也许还行。但房子如果租出去,就未必行了。美国人讲究地方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各自为政,整个社会却井然有序,地方官有很高的政治声望,联邦政府最上层的人物,可能都宁愿放弃华盛顿的一切跑到家乡当地方官,积累政治资本。怪不得美国人说“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
        中国自古就是中央政府往下派地方官,任何地方官几乎都是挂职干部,蜻蜓点水地在一个地方待一年就走,积累些政治资本,搜刮些民财肥己,对所治理的地方毫无个人承担,乃至顾炎武、黄宗羲等觉得封建制度要更好。到了清代,县官的平均任期不到一年,还不是挂一下就走?哪里谈得上什么治理?西方民主社会之所以发达起来,关键一条就是尊重地方社会自治的权利。所以,中国的改革,还要好好想想如何还政于民。村民也好,市民也好,都具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用不着上面派人来管。
        竞选政策注重社会“公正”,给人们相同的待遇
        对于许多失业的、经济困难的美国人来说,公正和平等这两种价值的秩序是有先后之别的。政府要做的不是允诺大锅饭式的、不切实际的收入平等,更不是口惠式的“共同富裕”,而是在具体问题上调整不公正的政策和措施。许多美国人认为,2008-2009年美国政府为帮助金融机构实施“救市计划”和为汽车制造业提供巨额贷款,但对帮助普通民众的就业却措施不力,这就是不公正。
        尤其令许多民众觉得不公正的是,就在许多普通民众承受经济压力和困难时,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却大发红利,对此有86%的民众表示反对,更有62%的民众表示非常愤怒。
        公正作为社会价值,指的是“形式平等”(每个人受到相同的待遇),而不是“实质平等”(每个人得到相同的一份)。要求经济或收入的公正,不是指财富再分配,而是指保证所有人都能凭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失业正是实现这种社会公正的最大障碍。
        公正虽然有制度性因素,但不是由制度直接造成的,例如,农村学校教育落后是一种社会不公正,而城市和农村的户口规定则是制度性不平等。公正和平等的区别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米特圠姆尼(Mitt Romney)是一位亿万富翁,没有美国人会因为坚持平等而要求平分他的家产,但他以投资方式获得收入,税率比靠薪水过日子的普通人要低,这种投资和一般收入的不同交税规则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是不公正的。这也使得美国现行税制成为一个主要竞选议题。在接受民调者中,只有11%不满自己的税交多了,而却有59%不满富人的税交少了。
        “公正”成为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政治人物和选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在具体问题上的政策分歧(如就业、纳税、非法移民)。关注公正有助于思考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不同价值之间的优先秩序,这一关注更使得民主选举起到了可贵的公民教育作用。
        候选人必须公布财产,以半裸状态接受公众监督
        在美国联邦政府,无论是行政,还是立法或者司法部门,简单地说,薪资高于一定层级的官员就必须定期申报财产,包括所有的收入来源,包括价值超过200美元的礼品。
        选举中的候选人必须在取得候选人资格的30天内,就必须公布财产。为了防止利益冲突,一般情况下在当选或就职时还必须清空有关的投资仓位。就职前,这些政治人物、政府官员必须通过FBI的背景调查,确保没有重大的行为瑕疵。因此,他们还没有上任,就以一个至少半裸的状态处于众目睽睽之下。
        作为美国迄今为止所有获得提名竞选总统者中的首富,罗姆尼的财产申报就要复杂一些。他公布了最近两年(2009和2010年)的纳税记录,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有违法行为,但是大家对他海外资产的规模、是否利用国内外税率的不同而避税仍然保持怀疑的态度。虽然他聘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给他从1990年到2009年的纳税情况做了总结,并发表在网站上,但是外界还是援引他父亲当年竞选总统时的做法,要求他公布过去12年的详细记录。
        政治人物、政府官员的所有这些信息都很容易在网上搜寻到,而且还有专门的民间机构收集、整理、保存这些信息。
        披露财产、背景调查当然不可能完全杜绝腐败,但由于至少在理论上做到了全民监督官员的财产、行为,因此加强了官员的防腐意识,也提高了腐败的成本,而且还降低了“带病提拔”的风险。比如赵小兰能够当上劳工部长,就是因为小布什原来提名的第一人选被查出早年曾经雇用非法移民当家庭保姆的历史而退出部长资格审核。
        信守婚姻承诺很重要,作风问题会是绊脚石
        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罗姆尼与妻子不断在公开场合现身,以爱妻顾家的“好男人”形象做广告。外媒报道,这是因为美国女性选民偏爱这类形象的候选人。美国妇女选总统就像挑老公,信守婚姻承诺至关重要。
        罗姆尼阵营同时推出家庭形象广告与文案宣传,强调罗姆尼是5个孩子的父亲,信守婚姻承诺,20岁和妻子结婚,42年来罗姆尼从未缺席家庭角色。
        在另一名曾经的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前国会议长金里奇看来,罗姆尼的竞选文案可能极为刺眼——结过3次婚的金里奇和现任妻子卡莉丝塔同样连袂出席公开活动,不过金里奇总得为过去两度婚外情和3次婚姻纪录解释辩驳。不忠的婚姻关系成为金里奇入主白宫的绊脚石。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赫尔曼凯恩就曾倒在了“石榴裙”下——“桃色丑闻”缠身的他2011年12月正式宣布退出大选。在此前几天,一名46岁女商人指认与凯恩有过一段长达13年的“婚外情”;一个月以前,接连有4位女性指控凯恩曾对她们“性骚扰”。在发表告别演说时,凯恩仍坚称自己清白无辜,并再度暗示“桃色丑闻”系竞争对手设下的圈套。
        总统不像领导更像推销员,竭力把话说到你心坎里
        大洋彼岸的政治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切合了“八荣八耻”。下面是随意摘录的、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的少部分人物的讲话节选。
        以服务人民为荣:奥夫人告诉大家:“在我们下一代接受应有的教育方面,巴拉克明白他自己和你我一样,要是没有经济资助,也无法上大学……巴拉克为了今天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助学金、为了把学生贷款的利率维持在低水平而一直努力奋斗,因为他要每个年轻人都能够完成他们的梦想,不会由于上大学而身负重债。”
        以辛勤劳动为荣:县处级干部卡斯特罗市长说:“通过努力工作,每个人都应该可以获得成功,并且超越成功。在一个天道酬勤的地方抚养家庭并不是美国人特有的梦想。这是一个人类的梦想,一个横跨大洋、国界的梦想,一个普世的梦想,但是美国让这个梦想得以实现。”
        以艰苦奋斗为荣:奥夫人自豪地说:“即使巴拉克以前是参议员、总统候选人,对我而言,他仍然是当初和我约会的那个人。当时他开着锈驳斑离的汽车来接我,我可以坐在车上通过车门上的洞看见地面。他最自豪的家具就是在垃圾装卸车上发现的一张咖啡桌,他唯一略微像样的那双鞋还小了半码。”
        上面这些生动具体的现身说法,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你有权利质疑他们承诺的诚意、可信性。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记住这些真实的故事要比背诵枯燥无味的条文容易得多吧。
        在文明的民主社会里,政治人物不是领导,更像是推销员——领导说话需要你认真学习,仔细揣摩其真实用意,然后努力向之靠拢;而推销员的工作则是认真揣摩你的想法,然后用你能够接受的话语说到你的心坎里去。
        不能炫富不能拼爹,要和普通民众拉近距离
        任何一次选举里面都会搀杂着民众的许多心理因素,而民众希望选上的是“自己人”,至少也得感觉上是可以权为我所用、利为我所谋、情为我所系的“贴心人”。
        因此,罗姆尼的家庭背景正是他目前千方百计希望大家忘却的信息,因为这个“高干子弟兼亿万富翁”的身份对他拉近和普通民众的距离极为不利,而家庭背景对他行为举止的影响却又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去年12月,共和党内部初选时,曾经举办过几次电视辩论。作为党内领先者,罗姆尼自然处于饱受众人攻击的地位。他在马萨诸塞州推行的全民健报,要求每个居民都必须购买健康保险,这一点和奥巴马的计划很接近。另一位候选人德克萨斯州长瑞克椠利抓住这一点猛烈攻击,几个来回之后,罗姆尼有些恼了,脱口表示要和对方打赌,还伸出右手要和对方成交,说“1万块钱怎么样?”据民意机构表示,这个镜头出现后40分钟内,就这个1万块钱问题出现了几千封推特。
        罗姆尼这样说可能只是自然流露,毕竟1万块钱即使是对于幼年时候的小罗也不是什么大数字。但是,对于普通选民而言,随手以1万块钱打赌,就太那个了。罗氏后来反复说明当初60年代他在法国传教时,生活艰苦,并且表示正是那段岁月磨炼了他,使得他改变了世界观,逐步成熟起来。但是,无论他的阵营如何解释,他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翁形像已经由此植根于大众心目之中了。
        公平地说,生长于簪缨世家,享受着钟鸣鼎食,对任何人都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污点。从人性上说,那些政治人物未必就不想炫耀,但是他们不会,因为至少在选举期间,候选人是所有人的孙子,必须低眉顺目地讨好所有人。非但如此,面对民众的咆哮和吐口水状,罗姆尼这个官二代加富二代加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还得至少在表面上赔尽笑脸。从这点上说,民主选举是化解仇富、仇官心态的处方,是建立现代和谐社会的粘合剂。
        当总统就要接受民间调侃,被开涮也只能傻笑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任时,每天被各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马不停蹄地调侃。在美国的“脱口秀”界混,不讲布什笑话,就跟去竞选世界小姐却不肯穿泳装一样,根本不可能赢得民心。
        如果我是美国总统,可能都不敢打开电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节目,成天拿自己开涮。随便打开一个台,骂自己的。换一个台,又是骂自己的。再换一个台,还是骂自己的。不但不敢看电视,杂志、报纸也不敢随便翻。今天新闻发布会上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三年后报纸上的漫画还在说这事。明天民意调查降了两个百分点了,后天整个媒体都在幸灾乐祸地瞎起哄。
        布什能怎么办呢?既不能派人把他给抓起来,也不能说人家“太简单,有时候幼稚”,只有坐在台下跟着别人傻笑,被打碎了牙还得往肚子里吞。
        面对这种排山倒海的开涮,如果说布什有什么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他不是唯一被调侃的政治家。克林顿,戈尔,切尼、克里 也都时不时被各类媒体拎出来,油煎煮炸。布什实在是气不过的时候,可以看看别人,尤其是他的竞争对手如何被调侃,也算是出一口恶气。
        要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个泱泱大国首脑,成天被一帮戏子当芙蓉姐姐拿来开涮,连老婆孩子都不放过,成何体统?这天下还不乱套了。其实,说这话的人扭头看看美国,戏子们成天拿政治家开涮,天也没有塌下来,地也没有陷进去,布什从2000到2004年被笑话了4年,到了总统大选的时候,还是照样给选上去。把牛鬼蛇神放出来,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观念的市场里,有各种各样极端的声音,但只要没有国家机器的压制或者煽动,老百姓的意见,总会通过一番摇摆,回归中庸之道。相反,把牛鬼蛇神死死关进盒子里不让透气,民意反而像个不断升温却没有出气口的高压锅一样,慢慢凝聚越来越危险的压力。
        “选举人团”制度遭质疑,可能与普选票结果相悖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问题是被认为已不合时宜的“选举人”制,这也是其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假定某州按规定应有10名“选举人”名额,共和党得票60%,民主党得票40%,那么共和党就应有6名“选举人”,民主党则为4名。但美国的选举人制实行“胜者通吃”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只要共和党赢得多数,哪怕只有51%的得票,那么它也将独占该州全部10名“选举人”名额。这样一来,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体现出来的民意到了这里都发生了“扭曲”。其在政治上造成的后果就是某个候选人能赢得普选票,但却会因丢了选举人票而痛失总统大位。在2000年大选中,戈尔在全国投票中的得票比布什多30万张。但是布什在佛罗里达州却赢得了至关重要的25张选举人票,一举奠定胜局。据统计,佛州有选民近1000万,实际参加投票的约600万,最后重新点票的结果两个候选人得票数相差仅为327票,也就是说佛州这区区三百多张选票“扭”转了美国全国一亿多选民的投票结果。
        某个政党在某一个州的民意支持率占劣势,不等于拥护该党的这部分民意不存在。但在目前“胜者通吃”的规则下,劣势民意竟然被优势民意“生吞活剥”,不仅在政治上无从体现,凭空“人间蒸发”,还被迫转而去“代表”对方的“民意”。“选举人”制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在客观上造成了候选人只重视人口众多的大州、而忽视小州的结果。一个拥有20张“选举人”票的大州和只拥有2、3张“选举人”票的小州相比,谁在候选人心目中的地位重要一目了然。“得大州者得天下”。
        有反驳意见认为,“选举人”制是各方事先都已接受的既定游戏规则,它不会必然地天生偏向某一个政党或者损害另一个政党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它对各党都一视同仁。至少它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美国的“选举人”制是历史的产物,其产生时的历史条件早已不存在,“选举人”制的弊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负面广告铺天盖地,通过抹黑对手获得支持
        有媒体称,今年总统竞选将成为史上最无情的一场选举,这些互相攻击的广告“已经达到令人厌倦的程度。”
        多家研究机构发表评估称,2012年1月到夏初播出的电视选举节目中,75%是负面宣传,2008年同期这个比例仅为9%。追踪全美电视广告的一家机构分析了最近某一周工作人播出的所有涉及总统竞选的广告,总共22条广告中,仅有3条含有正面信息,而且这三则都是西班牙语广告。在关键州之一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市,从6月9日到6月22日之间,这里的电视荧幕上没有出现一则正面的总统竞选广告,而攻击广告播出了4504次。
        有分析称,两名候选人的特殊处境是诉诸这种手段的部分原因。一方必须为不算亮丽的经济成绩单辩护,另一方必须应付别人日复一日挖掘他的财产来源。对他人的人身攻击是让人忘记自己在总统或州长位置上不那么光彩一面的最好办法。
        虽然有半数美国人对当前肥皂剧式的选战、尤其是对候选人的人身攻击表示厌恶,但是很多人却在街谈巷议和社交网络中传播这些消息。这说明,抹黑广告越来越多,只有一个简单原因:它们很管用。共和党民调人员弗兰克伦茨说,“铺天盖地的负面广告正开始让民众头脑发胀,选民们正在关掉电视,找到一句打动人心的话越来越难。
        竞选人“卖相”愈发重要,人们被感官牵着鼻子走
        到了高度专业化的今天,总统拥有庞大的助理班子帮他做政策分析,他只要拍板决策,然后出面推销即可。由于职业要求他主要时间必须在镜头前展示领导力、推销能力,同时还有一个公共团队为他设计台词,总统这个职业与演艺行业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有人说,总统选举中个子高的候选人更容易当选。这个说法和其他的关于选举的许多结论一样,从统计学的角度而言,都存在着样本太小的问题:毕竟一来美国选举才两百年,二来以前通讯不发达,选民对于候选人的外观条件所知甚少,因此才会有小罗斯福坐在轮椅上也能连任总统的情况。
        对这方面做认真的研究应该是从电视普及化的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过,毫无疑问,到了互联网都如此发达的今天,生活节奏更快,人们能够静下心来理性思考的机会更少,而是更多地被视觉感官牵着鼻子走,竞选人外表包装的形象——江南人称为“卖相”就格外重要了。当然,这个外部包装是有限度的,比如把自己的头发特意染黑是不作兴的,因为那只会被对手轻而易举地攻击为弄虚作假。
        这种个人形象在选举中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没有定量的结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最终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恐怕还是候选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打动选民的心。1992年,克林顿作为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州州长挑战老布什。他说话的时候脑袋一歪、眼睛一眯然后摇头晃脑,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一个街头混混的样子。但是老布什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知民间疾苦的贵族形象,而当时选民关心的主要议题恰是他的薄弱环节——经济,最终当选的自然还是那“望之不似人君”的小克。
        既然个人形象可能在选举中起到一定作用,仅就某一次选举来看,可能会显示出选民的某些非理性,比如许多人可能如今都后悔当初选了那位阅读障碍症患者小布什。但是,正如金融证券价格在短期内也会偏离价值一样,民主选举的好处在于长期来看能够像证券价格最终回归价值那样不断自我纠错。
        总统选举时做出的部分承诺上任后难兑现
        美国很多总统候选人当选后,因看待外交关系的角度发生变化,因此常常无法兑现竞选时做出的外交政策承诺。
        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当时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主张与叙利亚、伊朗举行区域会议,称他的新政府将与各国政府举行外交会谈,而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奥巴马还承诺制止朝鲜核计划。但是现在,叙利亚陷入了长期内战;伊朗在中东地区不断挑衅美国;朝鲜仍在继续核计划。而奥巴马最大的食言恐怕就是关闭古巴关塔那摩监狱。2008年,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我已经多次说过将关闭关塔那摩监狱,我将兑现这一承诺。”虽然奥巴马在2009年任职两天后签署了一份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的行政命令,但时至今日,该监狱仍未关闭。该议案被搁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国严重的经济问题。
        2000年美国大选时,时任德克萨斯州州长的布什曾承诺,将驻以色列的美国大使馆搬至耶路撒冷,这也是许多历任总统曾许下的承诺。但时至今日,美国大使馆仍然位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市。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竞选时曾承诺,如果他当选总统,在对华政策上会“优先处理人权问题”,借此攻击与中国友好合作的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然而,当克林顿就职美国总统6个月后,他就把之前的承诺抛到了脑后,在中美关系方面回到“正常经贸轨道”。
        美国许多总统候选人一旦当选总统,通常都很难兑现竞选时提出的外交承诺。原因很简单,在一些负责国际事务的专家看来,竞选人在担任总统前后的观点会发生很大转变。执行外交政策要比谈论这一问题困难得多,因为世界局势仍然不稳定,而且瞬息万变。候选人在咨询过专家后可以(在竞选时)发自内心地发表见解,而且候选人也很少谈论子虚乌有的外交政策。不过,一旦候选人入主白宫,那么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就会发生很大改变。
        结语:民主并不完美,却比其他政府形式都要好
        丘吉尔说,“除了那些被一次次地尝试过的政府形式之外,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民主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人们为民主制度失败所付出的代价,比为非民主制度为恶或者失败所付出的代价,毕竟要小不少。
        网上疯传王朔先生的一段谈话:“没选票,没土地,没政治权力的一群人,聚在一起高谈民主的坏处。我仿佛看到,一群太监在说性生活多伤身体,幸亏咱们阉了;或者是一群乞丐在说钱是多么肮脏的东西,还是咱要饭干净。”此话是否出自王朔之口,也许有待考证。不过,其愤激所透露的,却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
在中国大讲“坏民主”之害,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中国什么时候受过“坏民主”之害?中国近二百年的大灾大难,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到军阀混战、大跃进、文革,哪个是民主造成的呢?(摘自雅虎学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84

回帖

2014

积分

进士

积分
2014
QQ
注册时间
2009-12-4
最后登录
2023-1-3
发表于 2012-11-6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雅虎学堂,有道学堂等有时在打擦边球,原始链接全貌有时是看不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主题

2609

回帖

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积分
18344
QQ
注册时间
2011-11-23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发表于 2012-11-7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奎旭辛苦了,面面俱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4015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071
QQ
注册时间
2009-11-25
最后登录
2018-11-19
发表于 2012-11-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奎旭宗亲是想让中国政府学美国吗?{: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967

回帖

4889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889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11-7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帝国主义,纸老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4

主题

2239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4479
注册时间
2010-3-4
最后登录
2024-11-28
发表于 2012-11-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提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591

回帖

8905

积分

版主

积分
8905
QQ
注册时间
2010-3-14
最后登录
2024-11-25
发表于 2012-11-7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面的世界也要客观的看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

回帖

1723

积分

贡士

积分
1723
注册时间
2020-9-11
最后登录
2024-10-14
发表于 2012-11-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而过,不失从另一角度去看世界.无可厚非.
十八大的宗旨的大意是:1,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的发展;2,坚持一面旗帜,拒绝邪说歧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81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793
注册时间
2010-4-2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表于 2012-11-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媒:美大选或不会改变世界 中共十八大或可以











0


  央视网消息(网络新闻联播编译 张文迪报道)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1月3日报道,中美两国同时于本月举行换届选举,这样的历史时刻40年一遇。作为世界上的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世界未来的发展。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此同时,美国大选将于11月6日举行,届时新一任美国总统的谜底将被揭晓。

  报道称,今年年初,许多政治分析人士一致认为,中国这次换届选举将会平稳顺利进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十年,中国将取代美国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美国大选日益临近,奥巴马总统与竞争对手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在对华关系上不断互相指责。奥巴马在宣传活动中将罗姆尼形容为贪婪的资本家,为了赚钱将制造业外包给中国;而罗姆尼在宣传片中指责奥巴马对克莱斯勒 公司的援助计划,称克莱斯勒已被菲亚特 公司收购,这一举措将导致更多工作岗位流向中国。

  然而,这样的竞选宣传并不完全属实。事实上,菲亚特在中国的工厂不断提高产量是为了迎合增长迅速的中产阶层的需求。另外,工作机会也并非是从美国转向中国,而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产生的。

  报道指出,竞争激烈的美国大选或许不会改变世界,但是中国却很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十年的走向,而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也将塑造整个世界格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9 06: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