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古时候有一家穷人,过春节请不起先生写春联,一直等到初夕傍晚,实在没法子,只好把两条红纸贴在大门口上,过后又想了想觉得不妥,一张红纸太单调了,于是就用树枝醮墨在“上联”写了一道竖杠,在“下联”画了一个对钩。第二天早上,人们看了议论纷纷,这时有一个县官走来,上前打量这幅奇怪的对联,突然顿足惊呼:“好联!好联!”在场的人投来不解的目光,县官自解道:“身正腰直做清官,铁画银钩写春秋。”此事很快传遍整个小城,引来不少“观联者”。一个将军看后顿悟:“丈把蛇矛打天下,金戈铁钩荡贼寇。”一位大财主也来观看,连连点头称赞:“一竹杆扫尽千年晦气,金抓钩抓来八方财宝。”同样是一幅“对联”,因观者有别而意义迥异。这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一幅怪“对联”,可是在县官、将军、财主看来就不是一幅普通的“对联”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县官、将军、财主”就是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有“创造性”的思维。一幅“对联”尚且如此,一个句子,一篇文章的理解又将如何呢?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找一个标准答案呢?有些问题的解决本来就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我们何不解放一下我们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找出更多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