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666|回复: 13

西方世界里被我们误读的开放与保守

[复制链接]

58

主题

439

回帖

3463

积分

进士

积分
3463
QQ
注册时间
2021-1-28
最后登录
2024-11-26
发表于 2012-5-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前言:在有色眼镜下,我们始终看不清开放与保守

三十年前,我们还不富裕,万元户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东西,即使在整座城市当中,也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有钱人。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美国,是一个性自由的国家,是一个很坏、很坏的国家,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性交的国家,是一个淫乱无度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我们慢慢地好起来,经济上去了,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的人开始一夜暴富;一个又一个有关财富的神话,就像变魔术一样在我们面前崛起。一座大城市,一座大桥,似乎在一夜之间,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洗浴、按摩、饭店、酒吧开始有提供特殊服务的女人。贪官和富人开始大规模的包养“二奶”、“三奶”或更多的奶。中国人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实际行动中,一场有关性的革命已经悄然拉开帷幕。这时候,有人说,其实,美国是一个性保守的国家。

当我们谈性色变,闻色大怒的时代,美国早已经能够平静、理智地接受性的话题。当我们的许多社会“精英”被色情诱惑,开始抛弃婚姻、家庭、道德、伦理的时候,美国人依然爱护着自己的家庭。

美国还是美国,美国有变化,但变得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西方有开放,也有保守,却常常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个样子。我们与世界接轨,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把随之而来的阴暗面草草地扣上“西方糟粕”的帽子,似乎就事不关己了。其实,学走样的现代化,只是自欺欺人。

还原一个真实的西方,不是为了给“洋人”正名,而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性观念”没有那么开放,主流社会很保守

受好莱坞电影、《花花公子》杂志的影响,人们都以为美国人的性观念最开放、最疯狂。但在美国待久了,你就会发现,持保守与传统性爱观的美国人其实大有人在。

美国的“性开放”只存在“特定地点”和“特定群体”;而主流社会的“性观念”则相对保守得多,大众传媒和公共场所也远比我们“干净”。

美国的公共场所根本看不到涉及色情的宣传广告。美国的电视里连骂人的脏话都被删掉。像纽约这样的海岸国际大都市,因为外来人口较多,外来文明占很大比重,性保守倾向还不十分明显;但在主要由美国本土人居住的内地中小城市,美国人则表现得象货真价实的“清教徒”。美国大部分州都禁娼,所有与色情有关的场所都必须在指定的位置,尤其要远离教会、学校。既便如此,他们还时常遭受一些周边居民的抗议。

现代美国人保守的性观念,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的“性解放”思潮向传统的回归。美国的社会学家认为,一代美国人为当年性行为的放纵付出了艾滋病、性病、未婚妈妈泛滥的惨痛代价。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和社会问题的反思,美国人这种回归后的性爱观显得更为保守和理智。


重视家庭,婚姻观念纯洁而美好

我们总认为西方人先进,什么怪事鲜事都有,开放起来让东方人真是咋舌或摇头。对婚姻触礁,往常东方人是劝合不劝离,西方人相反,多数可能会劝离。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婚姻家庭,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滥情任性而不负责任。

美国人在计划结婚之前或许是有些随便;可一旦结婚就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家庭始终摆在首位,连工作也得从属家庭,很少结了婚的人还会经常去娱乐场所和别的男女玩浪漫或一人深夜不归泡吧。美国离婚自由,可在婚姻期间大多能对配偶保持基本忠诚,尤其是有一定经济条件和文化教养的绅士阶层更能以身作则。性绯闻不但令政务官吃不消,绅士若是沾上性绯闻也一样会失去社会的尊敬。

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廊桥遗梦》,就揭示了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与情感平衡问题。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在面对一份激荡心灵的婚外恋时,再三斟酌还是选择了家庭,她的选择引起了共鸣。

保守的性爱观让很多美国人的婚姻呈现出温馨与稳固。尤其在占据主流的美国中产阶级中,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妻都相敬如宾。办公室里总是摆放着与家人的合影,从不讳谈自己有多么爱丈夫或老婆、爱孩子与家庭。很多人认为,婚姻比约会更令他们愉悦。


提倡忠于伴侣,对公众人物绯闻容忍度低

在性方面,西方人并不像许多国人想象得那么开放。或许青少年学生在性方面要开放活跃一些,但对于大多数已婚人士,特别是中产阶级群体,则在性方面倾向保守,非常重视对伴侣的忠诚。很多有过中美两国生活经历的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性观念开放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

对此,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些新闻事件来窥豹一斑,看看西方人保守的一面:

2月20日,美国高尔夫球星老虎伍兹召开记者会,就自己的出轨和说谎行为道歉,他为自私行为感到痛心,并表示伤害到很多身边人及球迷,令他们失望,后悔没做好榜样。尽管如此,在伍兹的婚外情曝光之后,埃森哲、AT&T、佳得乐三家公司宣布,终止与伍兹的广告合同。

2月6日,英格兰足总发表正式声明,解除特里英格兰国家队队长职务。原因就在于特里与队友布里奇的妻子有婚外情。英国首相布朗对该决定表示支持。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在建国两百多年之后,美国选民才接受第一位曾经离婚的总统。迄今为止,也是唯一的一位。另外,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也是第一位离过婚的法国总统。

1998年,美国凤凰城通过了法令禁止现场性表演,使得换妻俱乐部成为非法。1999年,当地换妻俱乐部的老板及成员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宣布法令违宪,2003年,亚利桑那州上诉法院最终驳回请求,确认了法令的合宪性。在此之后,德克萨斯州的丹肯维尔亦通过法令使当地的换妻俱乐部成为非法。另外,美国还有多个州,至今仍然有通奸罪。


严格分级,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在美国的声讯台、互联网和电视、电影里,不乏色情、暴力等儿童不宜的节目。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法规,尽量让未成年人远离这些不良影响。例如常见的分级制度。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但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政府对视觉环境的管理是很严格的。

比如,在电视节目里,看不到********,国内有的电视台常播的一些低俗的医疗广告,在美国的电视里也根本没有;一般的书店里不能摆卖成人书籍,想看的话得到专门店,而那里是不接待未成年人的;电影设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在互联网上,政府虽不能对色情信息进行限制,但一般的网页上基本看不到像国内互联网页上的一些极具性诱惑的画面或图片,而且美国家长也会在电脑上安装拦截这类信息的软件,以免影响到未成年人;城市的街头很难看到国内很多城市街头都有的“沐足”、“按摩”招牌。

美国电影协会有严格的分级制度,所有电影广告都必须注明分级,电影院在检票入场时都要严格检查。此外,美国所有出售酒精类饮料的商店、餐厅等,在发现可能是未成年人买家时,必须要求他出示身份证件,以确认他超过21岁的合法年龄才可以出售。赌场、成人俱乐部等也有同样的规定。

被视为最开放、最自由的美国人,就是这样来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来守护自己的传统信仰,来保护自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


自由的生活也讲究礼仪,尊重女性体现风度

美国在表面上是一个很自由散漫的国家,但是无论是日常中还是正式场合,礼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握手是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一点,因为握手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自信和对他人的尊敬。握手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尊敬。握手用力不可太大,但更不可软绵绵的。如果你两手出汗,一定要在隐蔽的地方,(比如裤兜里)把手擦干再与他人握手。如果你给他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只软绵绵、湿乎乎的手,而且眼睛到处胡乱转,对方会觉得你心虚、不诚实、不自信。

在公共场合,美国人特别尊重女性,处处女士优先。在社交场合,男士对女士要谦让、关照;行路时男子走人行道外侧;入座时先让女子坐下;进门时男子应先行并为女子开门;上、下楼梯或乘电梯时要让女子先行;用餐时请女子先点菜;告辞时让女子先起身;陌生女子失落东西,男子也应为其拾起归还。

例如,在正式场合,不论是国宴还是家里请客,男人要先让女人如坐。这是男人对女人的尊重,一种绅士风度。 在帮助女人入席时,先要用双手把椅子从桌边拉开,使女人有足够空间走到桌前,空间太大,显得不优雅礼貌,空间太小,女人在桌边挤来挤去,看起来不大方。女人入席后,会自动弯腰用手拉椅子,这时,男人应轻轻地协助女人用力把椅子往前推,任务就完成了。

在美国敬酒,敬酒人会手拿酒杯说几句话,讲话不能太长,但要有条理、有幽默感和情感,讲话结束后,敬酒人举杯,全席只饮一小口,被敬酒的人一般在此时是不饮的。


政治保守,政策的出台或改变比较缓慢

在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在这样一个被视为高度民主自由的国家,一般人可能都认为那里的政府和人民一定是很开放的。其实不然。讲授美国公共政策管理的乔·福瑞拉教授认为,从政策环境上看,美国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对很多事情的改变不希望来得太激烈,一项政策的出台或改变是缓慢的,有的政策可能要讨论好几年才有结论。

这位曾在国会任职的教授认为,造成美国政府在政策上趋于保守的原因,一是民主党、共和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选举制度,往往使走中间道路的政党有希望上台执政;二是美国人奉行实用主义,为通过一项政策而在议员与议员之间、总统与国会之间进行的辩论总是围绕实用主义而展开,这种辩论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三是美国的多样性,50个州的情况各不相同,要在一项政策上达成一致是很困难的事情。


民众习惯性质疑政府,处处监督设防

在美国,谁的收入都可以保密,但是政府官员的收入必须公开。在美国,什么人都可以找“小三”,但是政府官员不能找。在美国,人民可以自由地生活、呼吸、表达不满。在美国,只有政府没有自由,被关在笼子里。

美国民主受到一种更深的政治文化习惯无形地支撑着,那就是,人们从根本上不信任政府与官员,基于这种不信任而产生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处处对政府的行为设防,处处对政府及其官员保持警惕与怀疑,这样,反而形成一种特别有监督能力的社会报警机制,其结果,反而使政府在这种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面前不得不得更为有效,更为清廉。

正是基于这种对政府与官员的近乎本能的政治警醒,美国社会中始终存在着无数由公民自发组织的社团。各种民间组织的存在,似乎专门为了与政府作对而存在的。他的这种永不改变的怀疑政府的精神,是美国民间社团生命的基石。威斯康星麦迪逊的一个民间组织,成立目标很简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监督政府官员,不允许这些公仆以任何理由接受任何礼品。这个州通过的法律是如此严格,以致一个官员接待访客时喝一杯咖啡,都必须自己付钱,否则就会当作受贿论处。这个州能通过如此严格的限制性法规,并能有效的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与民间社团强大的压力有关。

民间社团成员如此积极地参与其中,动机是什么?一位中年美国妇女说:“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国家,因为我挚爱着我的女儿,希望由于我们的努力,让我的女儿这一代生活在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之中。”她的真诚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尊重私权,政府不能随便搞建设

在美国很多大城市现代化的商务中心区或中央商业区CBD旁边,都有一个脏乱差的旧城(Downtown)。由于生活便利,在那寸土寸金的地方穷人越聚越多。于是,逼得富人们开始纷纷搬走,到郊区去享受绿色田野了。这就是平等的权利,没有人用金钱和权力把穷人赶走。

洛杉矶的710高速公路,由于当地“帕萨地那”居民的强烈反对,隔几年听证一次都不能通过,50年都是一条断头路。当地人怕公路经过影响地产价值,所以市议会一直不同意。修公路有利于公共利益;不让建,有利于居民私人利益。在尊重私有财产的理念下,私人利益并没有因为公共利益而被侵犯。

美国康州新伦敦市因开发计划,需征用居民凯伦住宅,她就是不搬。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政府胜诉!但政府并没有开着推土机把她家碾为平地,而是把屋子整个搬到了市中心,还给了一大笔赔偿。此官司打了五年。期间,阻碍拆迁的凯伦安然生活,没被停电停水和骚扰。相反开发商因拖不起时间,只好取消开发计划。


言论自由有边界,口无遮拦很危险

美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言论非常自由的国家,好像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批评谁就批评谁。按说,美国的制度这么宽松,言论这么自由,那么在博客上发表文章,批评企业的不当做法是不应该有什么麻烦的。但是,这位叫做克丽丝特尔·考克斯的博主却没有那么幸运,仅仅是因为“在博客上发表数篇文章,指责投资企业黑曜石金融集团及其联合创办人凯文·帕德里克,称对方在处理一起破产案时行为不检点”,就被人告上了法庭,而且被法庭认定“言论属于诽谤,须赔偿原告250万美元”。其实,认为美国言论绝对自由,是一种非常片面、非常幼稚的看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言论的绝对自由。任何人、任何言论都必须有个边界,任何言论传播都必须负责任。

2007年,美国遗传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宣布辞去纽约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主任及董事会成员职务。沃森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说,他对非洲的未来不抱乐观态度,因为"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基于我们与他们智商相同的观点……而研究结果并非如此"。这一“公开宣称非洲人没有白种人聪明”的言论被披露后,媒体哗然,并最终导致了他的辞职。

在美国,谁都可以办电视台,但政府不可以。在美国,什么报纸杂志你都能找到,就是找不到“党报党刊”。美国媒体也讲政治上的正确,只有骂总统是安全的,骂政府是不会惹来麻烦的。所以美国脱口秀经常拿总统和政府开涮。但你不能骂黑人和一切少数民族,你不能拿宗教开玩笑,你不能拿妇女开玩笑,你不能拿残疾人开玩笑,甚至你都不能拿胖子开玩笑。总之,你骂所有的人,骂所有的民间团体都是有危险的。


宪法拥有无上权威,维护稳定保护公民

美国的宪法是可以用来作为起诉和判决依据的。违反宪法的法律将被判无效,违反宪法的判决将被推翻,违反宪法的政府行为将被追究。所以,写在宪法上的权利,每一项都将通过最高法院的判例得到保障,它是国家对于人民的庄严承诺,它是用来真正保护人民,而不是欺骗世界的。

美国宪法共7条:第1条讲国会怎样建,用来干嘛?第2条讲总统是什么,谁能当?第3条讲法院干嘛使?前三条确定三权分立。第4条讲州与联邦关系,不能以上欺下、以大欺小。第5条讲宪法以后要改怎么改。第6条讲联邦和州政府都要视它为最高法律,忠于它。第7条讲四分之三州通过后生效。简单七条,稳定美国两百年。

大法官们无论偏保守派还是偏自由派,他们无论有多大的分歧,但都能坚守共同的底线。这种底线也是美国立国的底线,美国所有法律人坚守的底线。如:宪法权威绝对不容亵渎;人的生命、自由、免于恐惧等基本权利必须得到保障;所有的人包括大总统,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等。

美国最高法院的权力,也来自它对美国根本大法——宪法的“话语霸权”,它是美国宪法的最权威和终极的解释者;美国最高法院的权威来自它的基本公正,来自它基本不受政府更替和舆论变迁的我行我素。最高法院日常判决具有保守性,因为宪政法治关注的是整个国家相对长期的稳定和秩序,如果法律朝令夕改,就无法形成作为制度性的法治,也很难使民众形成尊重法律的习惯。


“右翼”知识分子成为保守主义运动中坚力量

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保守主义的美国一无所知,他们从未听说过巴克利的名字:这位耶鲁毕业生以《上帝与耶鲁》一书抨击敌视上帝的母校,创办了宣扬保守主义的小众刊物《国民评论》,最终将里根推上总统职位并带来此后30年保守主义的兴起。他们从未听说过克里斯托尔的名字:这位思维敏捷、具有沟通交际和组建机构才干的知识分子,创办了《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等杂志,并筹集奖学金资助最优秀的学生,被誉为保守主义运动的“无形之手”。

你可以不同意保守主义的立场,但如果你对美国的这一面一无所知,就算不上真正了解美国,对美国的很多社会现象亦无法理解。比如,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拼命捍卫持枪权、反对堕胎和同性婚姻合法化?为什么美国的大部分州都保留了死刑?为什么超过半数的美国人不相信进化论是真理?

左翼知识分子一直试图颠覆五月花以来美国的立国根基——清教徒传统。“右翼”的本内特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一部篇幅浩大、主旨明确的《美国通史》,以此来“为我们的文化和孩子们而奋斗”。他认为,60年代末和70年代,美国深陷于越战,年轻人成为“垮掉的一代”,左翼革命思潮此起彼伏,堪称“蝗虫侵蚀的岁月”;而80年代力挽狂澜的里根,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总统,里根不仅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与自信,而且使美国成为“决定这个世界免于向黑暗时代倒退的关键”。

在美国,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玛丽·斯特劳所说:“我们民主传统的精髓就在于对人性不可避免的缺陷的一种麦迪逊式的洞察和理解。因此我们创立各式制度,通过诸种途径,制衡个体的恶,进而引导其为更大的、公共的善服务。”换言之,美国的自由、民主和富强的根基就在于确认人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罪性,“如果没有坚不可摧的信仰,我们也就不会接受诸如普遍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宽容和谦逊这些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性教育重“避孕”而非“禁欲”

目前,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性教育已非常普及,就性教育内容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应当强调“禁欲”还是安全性行为。统计数据表明,欧美国家青少年“性开放”程度很高。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几家机构2006年联合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涉及的26个欧洲国家中,爱尔兰青少年初次性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最小,为15.7岁,此项指标最高的斯洛伐克为18岁。该报告同时指出,“向年轻人传播准确、科学的关于避免(性传播)疾病和意外怀孕的信息,能促使他们知情地做出选择并保护自己的健康,但这不会使初次性行为提前。”

事实上,致力于性与生殖健康研究和教育的美国古特马赫研究院2011年2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95年到2006至2008年间,美国15-17岁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从38%降至28%,18-19岁青少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从68%降为60%。同时,15-19岁青少年女性怀孕比例也在下降,从1990年的每1000人中117例降为2005年的70例。报告指出,这主要归功于采取一种或多种避孕措施的青少年有了显著增加。

2006年到2008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接受了只强调“婚前禁欲”的教育,在199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8%到9%。然而,调查者指出,至今没有证据表明,包含“禁欲”指导的性教育延后了青少年初次性行为,且接受这类性教育的性活跃青少年中很多人延迟初次采取避孕,反而增加了意外怀孕和性疾病的发生。

统计表明,和美国相比,一些西欧发达国家青少年更易维持长久性关系,而且怀孕率和性病发生率非常低,但实际上,这些国家采取的性教育政策普遍集中于防止青少年怀孕,而不是防止性行为本身。


习惯信任陌生人,人际关系轻松而温馨

美国人对陌生人的信任似乎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位中国人曾记录下这样的故事:

我在离开南卡罗莱那州的察尔斯顿的一家旅馆时,发现用电脑打印的帐单上,多算了一笔电话费,我告诉他们,我没有在旅馆里用过电话,他们连头都没有抬,就把这笔多算的钱款退还给了我。他们宁愿相信我本人,而不相信电脑。

另一件事也很说明问题。我在美国经常逛书店,有时从一家书店刚购了几本书,就进了另一家书店,为了避嫌,我往往会主动地向店员说,这是我刚从其他地方买的书,是否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对方总会简单的说:“No problem, please come in " (没问题,请进吧。) 于是,我就带着大包从其他书店新购的书走了进去。在麦迪逊是如此,在纽约、旧金山也是如此。

当然,这种对陌生人的信任的态度习惯,之所以流行于社会而一直没有受到破坏,完全取决于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是否足以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很难设想,在国民整体道德水准很低的情况下,人们对陌生人还会保持这种信任。美国人对于说谎者之所以如此不能容忍,是因为这种习性一旦形成,就会对互信构成最大的威胁。如果人们希望享受这种互信的风气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与温馨,他就应该自觉地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


放开禁酒令,办不到的不强装伪善

美国法律的道德底线相对来说是低的,美国的公众道德要求相对也是低的,但这并不代表美国人就放纵罪恶,事实上,美国人很有一种“保守精神”。美国人的文明来自两个主线,一种是印弟安人的自由和单纯,另一种则是清教徒的宽以待人和严于律己。之后的任何外来新移民的文化,都最终为这两个组流基础文明所融化。

建国之初,美国人基于清教徒的传统,明文以法律规定,举国上下,不许喝酒。即所谓的禁酒令。结果事实上禁不住这个,后来渐渐的才放开。把禁酒这样极高的道德标准定为法律,可见当时的美国人所崇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不过美国人却更务实,发现这个标准实在是实现不了的,也就作罢。办不到的还硬说要办,结果只能让法律威信扫地。美国人的祖先是虔敬的清教徒,却不是伪善的法利赛人。

能不能达到高尚的道德是一回事,是不是追求高尚道德是另一回事儿。显然,美国人把法律视为道德的最低标准,而非最高标准。在把法律的标准定得很低的同时,他们中的精英们,却仍旧在努力追求尽可能更高的道德水准。


政党出入自由,就像定期聚会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可以随便加入。只要你登记选民时勾一下就行。不要交党费,党也没什么决定要你服从,没什么纪律要你遵守(守法就行),没什么秘密要你保守(又不干坏事),更没什么东西要你牺牲。当然你也不用对党忠诚,可以随便叛党,也可以随时回来。领导一个超级大国的政党居然那么不严肃。

在英语中,党和派对是同一个词——Party,在西方人的理解里,它就像一次次定期举行的聚会,并不显得有多么庄严。美籍华人作家林达曾深深体会到这种“随便”得不能再随便的程度。其在《总统请我入党?》一文中记述了一件“趣”事:在民主党的克林顿当选总统不久,林达收到了总统阁下寄来的签名信,信中阐述了该党的种种主张,以及他们将如何给美国带来希望,然后希望林达寄上几十美元(可量力而行,10元,20元,或者更多,皆可)。随信寄来的一张硬卡片儿类似于“党证”,只要在上面签了名,就算是执政党党员了,如此简单而已。入党容易,退党也丝毫不难,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党见不合,大可随时“叛党”,没有人会追究,更无权限制这个自由。

美国党组织内部也无需清规戒律,上级对下级没有纪律制裁的权力,显得十分松散。既没有豪华办公大楼,也没有挂着明晃晃的牌匾的体面办公场所。如果有,那可能是在某个党员家里,也许是临时租用的地方。在竞选期间,各政党提名本党派的总统、副总统等候选人,并支持和配合候选人四方游说争取选票,一旦选举结束,各党的召集者则作鸟兽散,当律师的做回律师,当工人的回到车间,该干嘛干嘛,待到下一次选举再集结。而未来的下一次该党可能壮大或消亡,总之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无限种可能。


习惯幽默调侃,总统也不例外

美国民主党的党徽是驴子,共和党的党徽是大象。 1870年美国漫画家纳斯特画了一头驴登在《哈泼斯周刊》上,以讽刺当时北部反对内战的民主党人笨得像头驴。后来他又画了一幅摔倒的大象,代表不满共和党总统格兰特执政的选民,讽刺共和党又大又笨。后来,纳斯特又在一幅画中同时画进了象和驴,比喻当时的两党竞选。共和党和民主党人看了这幅画,不但没反对,相反还赞赏。他们解释说,大象稳重,毛驴倔强。没想到两党竟然就将驴和大象拿来作为本党的代表动物了。

幽默感是美国人自我表现的一个特点。美国人的幽默感是有名的。前任总统里根被称为"大宣传家",原因之一就是他爱开玩笑。1981年里根遇刺,几乎丧命,但送医院时,他还对医生幽默地说,希望你们都是共和党人。因为民主党是反对他的。这话大大缓和了公众对总统遇刺而感到的震动和担心。里根刺受伤,被送进医院动手术。手术后几小时里根便传出几张纸条,安慰在外面的白宫工作人员。一张纸条上写道:"邱吉尔说过,最令人兴奋的感觉莫过于被人暗害而秋毫无损。"还有一张便条上写着:"如果我在好莱坞受到这么好的照顾的话,我一定留在那儿。"医生称赞里根是位好病人,他听后低声对他们说:"我非如此不可,我的岳父是医生。"


教育提倡尊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

为什么西方人总是试图通过降低自己,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以获得与孩子平等对话的资格和体验;而我们中国人总是试图抬高自己,让孩子跪下、趴下,而自己则坐在、站在高处以获得居高临下的地位,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以及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感。同时我们也就能理解,尽管在西方的历史里,也有家长制,也有打骂孩子的父母,但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爱孩子、理解孩子、宽容的对待孩子是光荣的,是值得自豪,是有教养的,而打骂、体罚孩子则是可耻的,是没有修养,野蛮的标志。而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以严厉的打骂、体罚、羞辱孩子为荣,视为值得自豪的品质,而以爱孩子,宽容理解孩子为耻,视为不负责任。

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导致了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西方孩子自由、自主、独立而充满活力,中国孩子拘谨、听话、依赖缺乏活力,而且僵化固执,认死理。西方人为孩子留下了自由、独立的成长空间,使他们早早形成了个人意志与独立精神;而中国人剥夺了孩子自由、独立成长的全部空间,一切活动都要听父母、老师的安排,使他们的个人意志、独立精神早早被父母、老师的教育所摧毁,彻底丧失了主动进取的精神。当西方孩子在自己爱好的引导下学习、就业、工作时,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因而也成就了他们勤奋、敬业的精神。这就是西方出了那么多杰出人才的根源。相反,中国的孩子早早就被成人功利、实际、名利的观念所改造,使他们只为考试、文凭、学位而学习,只为金钱荣誉而工作,很少有人真正喜爱自己的学习、工作。在学习、工作中只体会到了辛苦、疲劳,而不能体会到学习、工作的乐趣,所以他们学习要父母老师的督促,工作要领导督促,这也成就了我们偷懒、投机、做假的精神。


人生价值取向多样化,鼓励个性发展

在美国,由于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强调个人发展的多样性,因而,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主张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对他们的错误应当宽容,不能因为受教育者存在问题就扼杀其个性的发展。应尽量发展他们的长处;发展长处比纠正错误更重要。美国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各种思想相互配合,奠定了美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

美国社会的宽容和富裕给了美国青年更多的机遇追求个人的幸福,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正是美国青年的这种追求使得美国社会更为宽容。

美国学者拉思等人在《价值与教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要让学生在内部的道德冲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反对公式化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他们主张,让学生从可能多的项目中,不受权威的胁迫作出个人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后果负责,从而在选择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确立人生价值观。学校德育的全部工作,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条件和机会。学校、班级、课堂及各种活动应该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在表现中得到发展。只要学生在行为上处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那么在价值观上,就不必强求一律,允许差异的存在。


包容多元文化,吸引不同种族

美国是以白人为主流的社会,它也有处于少数的民族,如当地土著、黑人、亚裔、拉美裔及不同种族的移民。过去我们也曾听到因宣传“白人至上”、组织“三K党”等引发种族间、文化间冲突的事例。但是今天人们会发现,美国更多的显示出的是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包容的基础,一是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社会理想、人生追求:为社会服务。二是美国是一个高度法治的社会。比如世人有目共睹的美国选举的公开、公平、公正。黑人奥巴马击败白人对手,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民选总统是法治美国的最好注脚。最后,是奋斗可以改变命运。骆家辉在宣誓任华盛顿州州长时,开玩笑说:我的家族用一百年走完一英里,即他的祖父移民到美国,给人当佣人,到骆家辉,奋斗有了结果,改变了命运(当佣人的家庭到州长官邸大约一英里)。用骆家辉的话说:“我父辈从小就教育我,要勤奋笃学,重视家庭,我为这样的经历自豪。”

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一种兼容性与宽容性很强的开放文化。多元文化通常也是说美国人在文化上追求个性的特点,从而使美国文化具有开放性、实验性、疏离性等特点。 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产生并存在。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种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习俗和礼仪。譬如,丈夫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屡见不鲜。


坦然正视历史,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美国,一次重大事故就能改变历史,例如发生在1911年3月25日的三角内衣公司火灾。146名男女工人死亡,大多数是16到23岁的姑娘,最小的仅14岁。当时管理人员为了防止一些工人趁换班时溜出去休息抽烟,将通向楼梯井和出口的门全部上锁,多数女工都未能从着火大楼逃生。这场火灾敦促了立法——要求改善工厂安全标准,并且促进了国际妇女服装工人联合会的发展,该组织致力于为血汗工厂的工人争取更好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场发生在人们的眼前、被众多纽约人目击的大火唤醒了纽约的良心,也震动了全美国,并且引发了后来一连串社会改革。三角工厂事件不仅促使了美国对血汗工厂立法,后来更被写进美国中学历史课本,成为美国现代主流价值观的一部份:生命的价值重于财富。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把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专属柜台”搬到展览现场,让国民牢记这个国家曾经的耻辱。他们还展览了当年对印地安人的战争,美国内战,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冲突。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国民,让他们去判断是非。这是美国对待历史的态度,它展现了国家的自信与坦诚。


重视新闻自由,多种观点碰撞

“观点的自由市场”最早是由英国政论家、文学家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论出版自由》中提出。弥尔顿认为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自由辩论和竞争获得的,而非权力赐予的。必须允许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的流行,如同一个自由市场一样,才能让人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将“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化的第一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他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要窒闭它也仍是一种谬误”。

“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点的自我修正”理论后来称为自由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根基,也是西方新闻自由的理论根基。尽管在1950年代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但至今仍对西方新闻界产生着强大而持久的影响。

我们的CCTV4可以在美国随便看,我们的国家形象广告可以在时代广场随便放,我们的孔子学院可以在美国随便开,我们的五星红旗可以在美国随便飘,我们的红歌可以在白宫随便弹,我们的反美爱国游行可以在美国随便游,我们的《中国可以说不》可以在美国随便说,我们的《中国不高兴》可以在美国随便印。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西方要抵制东方价值观,《建党伟业》也可以在美国公映。

在央视大肆狠批微博造谣的时候,美国几乎从来不辟谣。甚至对911是美国人自己派飞机撞的,这样的说法也从不澄清,更不会去批判和禁止它,允许它自由传播。


民众时常游行示威,勇于表达观点

美国人好象非常喜欢给政府“找麻烦”,动不动就要上街去示威,让我们这些外国人感觉美国的政府“真是没面子”。不过,美国为什么会如此“乐此不疲”,频繁地给政府施压?“我们只想让全世界知道,美国是一个有裂缝的美国。”一个美国参加示威者如是说。

美利坚民族是世界上极具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民族。而示威游行则成了他们表达和争取自身权益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种方式,在美国人的政治生活中被不断地利用,并且在法律上给予了极高的保障。由于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救济之权利”之规定,美国迄无一宗涉游行示威或和平集会之联邦法律,可资普遍应用于全国。

在美国的示威文化中,政府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不是你有我就没有的关系,而是你有我也有的关系。当两种利益处在一个平台上时,便要寻求折衷与妥协,这是美国示威文化的精髓。

首都华盛顿是双方都有权利表演的一个大平台,政府可以去实现政府的利益,老百姓则可以享受示威自由。这样就出现了电视上极有对比色彩的画面:这边总统就职典礼显得神圣庄严,那边老百姓示威则色彩斑斓,各不相干,虽然极不对称,但却相映成趣,双方遵循的原则是谁也别乱来。


性解放运动砸碎枷锁,也导致过度放纵

我们不可否认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所带来的一些积极的社会变革,它砸碎了一些不必要的性禁忌与枷锁,在很多方面有利于健康人性的舒展。但性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也使得人们再次反思传统和禁忌的价值。那些简单认为性解放失去的只是锁链的人们,收获的反而是更多的痛苦。

据统计,1960年之后的三十年,社会文化有如此改变:暴力罪案增加了560%;私生子多了不只400%;离婚率增加四倍;生活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比率增加了3倍;青少年自杀率增加超过2倍。1962年度离婚家庭约41万,1970年升到70.8万,1978年达1l3万。美国社会为性解放运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附近由一群嬉皮士创办了“群居公社”,群居男女随便发生关系,生了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他们就由一个委员会来抚养。此后,全美各地陆续建立的“公社”和“群居村”多达三千个左右。但这种公社很快穷途末路,纷纷解散。

1976年,卡特在竞选中反复承诺,他的政府一定要把重建家庭问题置于最优先地位。“美国家庭出了毛病”—这是吉米·卡特对性解放导致家庭危机的概括。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性解放走入死胡同》一文,指出,“审慎和责任感是80年代的格言”,反思了性解放运动的问题。法国《费加罗杂志》发表了《新的性道德:恢复忠实》一文,指出:“不负责任的婚姻时代已经过去”。关注家庭的健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


美国人也重男轻女,保守观念70年没变

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如果只能有一个孩子,40%的美国人希望是男孩,只有28%希望是女孩,显示美国人也很重男轻女。而且愈年轻的愈希望生男孩。

盖洛普在1941年做过类似民调,当时的结果是38比24。熟料七十年过去了,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屹立不摇。

调查显示,男士尤其重男轻女。如果只有一个孩子,49%的男性希望是男孩,只有22%希望是女孩。女性则为33%比31%。

调查显示的另一个现象是“愈年轻的愈重男轻女”。18岁至29岁的受访者中,希望是男孩的高达54%,希望是女孩的只有27%。但随着年龄渐增,性别偏好渐趋淡薄。65岁以上的,对男孩女孩的期待几乎一样了。

有线电线新闻网(CNN)报导说,重男轻女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尤其显着,而随着科技发达,父母愈来愈早知道胎儿的性别,也可能因此采取某些手段达成只要男孩的心愿,长此以往,将形成严重问题。


枪击案层出不穷,自由持枪权争论不休

今天,美国的拥枪争议发生在对治安和对美国核心价值的不同强调之间。在这一分歧中,反对拥枪者所持的主要是治安的理由,而主张拥枪者则是坚持美国核心价值,而同时也对拥枪必定有害治安的说法用事实进行反驳。值得注意的是,在民主制度必须具有“有序自由”问题上,争论双方并无本质分歧。

拥枪的争论发生在社会功能和政治价值两个层面上。就社会功能而言,拥枪涉及的问题是,暴力犯罪是什么造成的?反对拥枪者认为是枪械造成的;而主张拥枪者认为是人的道德沦丧造成的,只要人有暴力犯罪的动机,没有枪械照样可以用别的方式犯罪。他们指出,暴力犯罪率的高低与拥枪并无直接联系。在瑞士、以色列和新西兰,取得枪支比在美国方便,但犯罪率很低,而在许多枪支管制极严的国家(如南非),犯罪率反而高于美国。亚特兰大郊区的Kennesaw于1982年通过法令,要求除了少数例外,每户必备一枪,在那里,类似的犯罪一桩也没有发生。

就政治价值而言,许多美国人依然把私人拥有枪支看成是公民有权利以任何方式捍卫自由的一个象征。对他们来说,拥枪关乎的“自卫”和“打猎”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公民有权利反抗强权政府,这是不能为治安维稳而放弃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治安的问题必须用改善治安,而不是改变美国核心价值的办法去解决。拥枪是自由民主社会才会有的问题,它的解决方式也必须在自由民主制度中寻找。

美国把自由确立为共和民主制度和公民权利之本,并确实具有稳固持久的自由传统,但是,自由永远包含着自由的代价,没有代价的自由是不真实的,也不可能存在。有关拥有枪支的争论表明,美国人需要不断探索自由的含义和权衡自由的代价,因为他们并不生活在乌托邦式的自由之中。


合法妓院遭受非议,双方各执一词

美国主流社会极力反对妓院的合法化,现在只有一个州,即内华达州的法律允许妓院存在。而其中还不包括著名的赌城拉斯维加斯。内华达从19世纪就开始容忍娼妓业,银色之州是美国唯一一个州会批准发出妓院执照,并给这些提供性交易的场所制定规范。妓院业一直遭受非议,批评家认为这让剥削和虐待合法化、让工作环境恶化以及大大刺激了街头非法卖淫。

在拉斯维加斯这个内华达最大的城市的周围,在各个县市里妓院是违法的;不过你只要向沙漠里开一个小时就能越过地界了。梅里萨·法莱是一名长期细致研究内华达州娼妓业的活动家,她表示,沦落到那些地方的妇女本来就是经济困难的受害者。这使得一贯对于娼妓业的批评声里又增添了些复杂的感情色彩。

为了保持其合法地位,内华达州娼妓业巨头的游说行为在美国的商业世界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要求加重自己的税负。他们认为,如果能为公众的钱包作出实际贡献,那么他们这一行就很难变成非法行业。参议院委员会以微弱优势拒绝了该提案。如果通过的话,这将是第一次对性征收增值税。提出这一提案的内华达州立法机构民主党参议员鲍勃·考芬坚持认为,取缔废除无济于事:“你欺骗自己以为动几笔写几个字就能取缔妓院,这就好比你以为能禁止刮南风一样。”

对一些内华达州居民来说,娼妓也只是该州豪放的西部生活一个部分;这里依然有大片的土地荒芜人烟。但是其他人,包括几千名从遥远他州来拉斯维加斯工作的人,厌恶内华达州与性有关的不良声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439

回帖

3463

积分

进士

积分
3463
QQ
注册时间
2021-1-28
最后登录
2024-11-26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看到的,觉得有必要看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主题

2609

回帖

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积分
18344
QQ
注册时间
2011-11-23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发表于 2012-5-3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出国不多,但我知道西方国家的公民比较文明,与咱中华民族没法相比,现在的中国,都知道向钱看,毛主席时代讲的人情,83年后讲的金钱,这几年向跻和、伟进、仲磊这样的人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99

回帖

514

积分

廪生

积分
514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5-4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主,自由,人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359

回帖

547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5471
QQ
注册时间
2010-11-20
最后登录
2024-11-28
发表于 2012-5-4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钱代表不了人的道德品质,有钱看你怎么用。在仲家事业中,有人付出了不少钱,也有人付出了很多力,他们同样高尚!跻和、伟进、仲磊等宗亲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

回帖

1723

积分

贡士

积分
1723
注册时间
2020-9-11
最后登录
2024-10-14
发表于 2012-5-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奎旭的帖子很好!他揭开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帮助大家能更好的认识自我(和我们民族).同时,也是激发我们向文明发展的动力......
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下次发帖时,最好不要加背影.看起来太吃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591

回帖

8905

积分

版主

积分
8905
QQ
注册时间
2010-3-14
最后登录
2024-11-25
发表于 2012-5-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好东西,共分享,长见识是一方面,走出自己的小圈圈,多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另一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439

回帖

3463

积分

进士

积分
3463
QQ
注册时间
2021-1-28
最后登录
2024-11-26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的感觉现在的中国人个人文化差异太大,国民素质太差,思想观念过于荒诞,过于拜金主义和厉害主义,无法和世界很多国家的国民进行比较,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439

回帖

3463

积分

进士

积分
3463
QQ
注册时间
2021-1-28
最后登录
2024-11-26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的感觉现在的中国人个人文化差异太大,国民素质太差,思想观念过于荒诞,过于拜金主义和厉害主义,无法和世界很多国家的国民进行比较,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84

回帖

2014

积分

进士

积分
2014
QQ
注册时间
2009-12-4
最后登录
2023-1-3
发表于 2012-5-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177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1555
QQ
注册时间
2010-4-23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发表于 2012-5-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上衣越来越小,裤子越来越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81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793
注册时间
2010-4-2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表于 2012-5-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1

回帖

917

积分

举人

积分
917
注册时间
2009-12-9
最后登录
2024-11-20
发表于 2012-5-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资本主义先进的学不来。糟粕全引进了。短视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84

回帖

2014

积分

进士

积分
2014
QQ
注册时间
2009-12-4
最后登录
2023-1-3
发表于 2012-5-17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Observation is the best teach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11-29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