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
- 积分
- 0
注册时间2022-4-5
最后登录2022-4-5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6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后裔的繁衍与兴衰史(二)
发布时间: 2010-8-23 15:31:27
五代十国时期的“孔末乱孔”与“孔仁玉中兴”
在四十二、四十三这两代,孔氏嫡裔又经历了一次子嗣单传的考验,而且这次更伴随着几分传奇色彩。
唐朝末年。随着朝廷政纲弛堕,社会动荡加剧。“文宣公”的孔子嫡裔渐遭冷落,宗族势力大减。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四十二代嫡孙孔光嗣失去了文宣公这一爵位,被任命为泗水主簿,这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官,俸薪菲薄,生活几乎与庶民无异,然而,孔府原有的各种户人和杂役仍留府中。在这帮杂役中,有一个专事洒扫的孔末,他本名叫刘末,进府当差时改为孔末。孔府在盛唐时期招进了许多杂役,但当时有个规矩,外姓人进府当差必须更改为孔姓。
孔光嗣生有一子,叫孔仁玉。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孔末在一个黑夜用刀杀死主人孔光嗣夫妇,抢得官印和令箭,准备乌鸦变凤凰,翻身做圣府的主人了。但第二天他召集起全府的杂役人员,对册点名完毕,他才恍然想起未见到孔府的小主人孔仁玉的踪影。经反复打听,得知他是在事发的当天被乳母张妈妈接到城外的家中去玩耍,一夜未归。于是,孔末急忙带人到孔林前张羊村的张妈妈家,一定要将圣人嫡裔斩草除根而后快。
出乎意料的是,来到张妈妈家,孔末却发现了两个9岁的男孩。本来,他知道小仁玉是个秃头,但站在他眼前的两个人竟是一模一样的秃头小子。原来,张妈妈的儿子年岁与孔仁玉相仿,也是秃头。此时,张妈妈见孔末心存恶意,为保存圣人血脉,将两个孩子领出来之前,已经让两个孩子互换了衣服。凶残的孔末误将张家小哥认作孔仁玉,从张家带出,到了僻静之处,也不多问,就把他杀掉了。此时的张妈妈满怀悲愤,把孔仁玉紧紧抱在怀里,下决心要把圣人之后养大成人。
从此以后,孔仁玉改名换姓,与张妈妈保持母子关系,在老人家的督促下发愤读书上进。而城内的孔府里,孔末则以圣裔的身份袭了爵,俨然孔府主人,府外的孔氏族人慑于他的势力,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十几年过去了,到了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孔仁玉经科举考试,晋升为太学生。他上书唐明宗,禀告自己家族遭受灾难经过及孔末的罪状。朝廷派人赴曲阜查实,将孔末正法,这样,孔府又回到了正宗孔氏嫡裔的手中。孔仁玉重新入住孔府,主持孔子祀事。两年后,他被封为文宣公,并任龚邱令。终于,几乎被贼子孔末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后世族人尊孔仁玉为“中兴祖”,并在府内专设“报本堂”,历代奉祀。
完成为父母复仇及为家族正本清源大任后,孔仁玉为报答张妈妈舍子相救及养育之恩,正式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并奏请朝廷批准。孔府中人称张妈妈为“张姥姥”,孔仁玉赠给张姥姥一柄楷木雕刻龙头拐杖,并规定府中人如有不敬,老人可以用它进行管教。此后。这柄拐杖就一直由张家的长房儿媳一代代继承下去。张姥姥死后,衍圣公专门在城外张羊村封了一片树林作为坟地,叫作“张家林”。另外,在孔林里面,历代衍圣公到孔林子祭祀中兴祖孔仁玉时,要有张家嫡孙二人前往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衍圣公本人去林内扫墓。直到20世纪初,77代衍圣公孔德成之后,张羊村的“张姥姥”的家人还与孔府保持着来往。
四十三代孔仁玉生有4子,分别是孔宜、孔宪、孔冕、孔勖。其中,孔宪两传失传,孔冕一传失传,孔宜和孔勖的后代繁衍甚众。孔宜生有二子:孔延世、孔延泽,孔延世传至四十六代孔圣佑而绝嗣;孔勖生有三子,其中长子孔道辅生有二子。这样,到四十六代时,由“中兴祖”嫡裔孔仁玉一脉传下来的有五支子孙,他们各有职衔,后人依其职衔称为“五位”——
|
43代 | 44代 | 45代 | 46代 | 职 衔 | 孔仁玉 | 孔宜 | 孔延世 | 孔圣佑(绝嗣) | ——— | 孔延泽 | 孔宗愿 | 袭封衍圣公, 称袭封位 | 孔勖 | 孔道辅 | 孔舜亮 | 位居中散大夫, 称中散位 | 孔宗翰 | 位居刑部侍郎, 称侍郎位 | 孔良辅 | 孔宗寿 | 位居太子中舍, 称中舍位 | 孔彦辅 | 孔宗彀 | 位居国子监博士,称博士位 |
至元初时,在曲阜居住的中兴祖的后裔已扩展为20家,后世称为“孔氏二十派”;至元末明初,又续分为六十支,后世称为“孔氏六十户”。
宋元时期的南宗与北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当时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建炎二年(1228年)金兵继续南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十一月举行郊祀,召衍圣公参加祀典。此时曲阜的衍圣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与从父孔传(原名孔若古)奉诏赴扬州。
一年后,金兵气势弥盛,高宗君臣渡江逃至临安(今属浙江杭州),孔端友、孔传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到杭州后,孔端友上书高宗痛诉离祖别家之苦,请求赐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驾南渡。遂颁旨赐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的南宗,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时候,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向四方不断扩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时,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从父孔传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孔端植为湖广通于令,孔端隐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为大理寺评事,孔端恩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还得以按人口计量赐田,免于租税,以其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孔氏族人衣食用费,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礼。
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赐以恩宠。赐予田地之外,又于宝佑元年(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请,拨银三十六万缗,命仿曲阜孔庙之制,在衢州东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庙。当时,此处为“城中胜地,堤岸交错,岛屿萦回,士夫别墅,楼阁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该庙毁于战火。
在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祀。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其后伪齐政权垮台,金熙宗于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时期,北宗袭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浈等人。
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宝庆元年(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族政权占领曲阜后,亦承认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这样,在同一个时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元太宗五年(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县令并子孙世袭,不再与衍圣公职位有关联。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应只有一个衍圣公正统世袭皇封,按照“大宗之法”,应由孔子嫡传后裔——此时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元世祖采纳其说,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让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诏入京,对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又堂有老母,实不忍弃离衢州祖庙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与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请准予南还衢州奉养老母。元世祖对此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遵其所请,免去“衍圣公”称号,改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事。从此南宋失去了世袭衍圣公的爵号,逐渐衰落下去。不仅祭田重课租税,家庙亦难有余力修葺,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均大不如前,族人亦难入仕途,只能做些书院山长、儒学提举之类的学官。
南、北宗衍圣公并立于世的局面看似解决了,然而问题并未能简单地解决。原因是北宋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年老无子,将其弟孔元宏之孙孔浈继嗣。孔浈为侧室所生,嫡母任氏性妒,孔浈的生母被迫带着他改嫁,他随继父改为李姓。长大之后,孔浈方由孔元措领回家中抚养。孔元措死后,孔浈于元宪宗元年(1251年)袭封衍圣公,但他整日喜好的是游玩嬉戏,并不认真躬行祀事,引起族人的不满。元前袭封衍圣公的孔之全之子孔治率族人上书皇帝,秉明孔浈并非孔子嫡裔,实为庶裔之子改嫁他姓,不具备承祭先圣资格。次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的衍圣公封号,但直到元成宗元年(1295年)才另封孔治为衍圣公,其间北宗的衍圣公封号中断达43年之久。上面所说的南宗让位于北宗是在1282年,也就是说,继宋金时期三位衍圣公鼎立之后,孔氏宗族史上又出现了13年没有人在位的情况。
北宋的孔治死后,其子孔思诚袭爵。元延佑二年(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书朝廷,称孔思诚为庶支,请求另立正支孔思晦袭封。元仁宗亲取孔氏谱牒查考,终于罢免孔思诚,下诏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
这个时期,“中兴祖”孔仁玉的后人除外迁者外,在曲阜居住的传至五十三代,已由先前的“孔氏五位”,扩展为二十家,后世称之为“孔氏二十派”。他们是——
|
续上
袭封位六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愿
袭封位 孔若蒙 孔端友(南迁)
孔若虚(绝嗣) —— —— —— —— —— ——
孔若愚 孔端立 孔琥 孔拂 孔元孝 孔之厚 孔浣(第一派)
孔沂(第二派)
孔潾(第三派)
孔元用 孔之全 孔治(第四派)
孔澄(第五派)
孔济(第六派)
中散位三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舜亮
中散位 孔若升 孔端节 孔玖 孔掖 孔元达 孔之将 孔淙(第七派)
孔涖(第八派)
孔端臣 孔? 孔接 孔元让 孔之深 孔演(第九派)
侍郎位三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翰侍郎位 孔恢 孔松 孔班 孔挥 孔元石 孔之文 孔淑(第十派)
孔恂 孔镗 孔玘 孔挺 孔元恩 孔之英 孔泗(第十一派)
孔滨(第十二派)
中舍位一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寿中舍位 孔若水 孔端樗 孔璪 孔挚 孔元量 孔之柔 孔滋(第十三派)
博士位七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彀博士位 孔若鉴 孔端颐 孔瑭 孔摅 孔元质 孔之容 孔浩(第十四派)
孔淋(第十五派)
孔若鼎 孔端修 孔琇 孔鼒 孔元裕 孔之安 孔汭(第十六派)
孔元敬 孔之熙 孔洵(第十七派)
孔之载 孔濞(第十八派)
孔之谨 孔泾(第十九派)
孔元伸 孔之肃 孔灨(第二十派)
宋元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在衍圣公之位的孔氏嫡裔难有多少作为,孔氏名人多出于庶裔当中。
孔道辅 (985——1039年)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当时,曾有大蛇出现在天庆观真武殿中,众人以为它是神物,州将率官属前往祝拜。道辅则大步上前,用手中的笏版击碎蛇首,大蛇立即丧命。众人睹其勇武,大惊,他因而名声大振。曾受命出使契丹,在契丹宴使者席上,他厉声怒斥,契丹首领连连赔罪,此后再也不敢侮慢汉使。
孔宗翰 生卒年不详,字周翰,为孔道辅之子,孔子四十六代孙。进士第后任仙源县(今曲阜市)知县。他以恩服族人,治理有方,司马光上表推荐,迁太常博士,后知虔州。宋哲宗初年,又得司马光推举,先后迁人司农少卿、鸿胪卿。他深感孔氏宗谱以前只载大宗,而遗支庶,因此倡议为敦厚族谊,将嫡庶各支合而修之,编成《孔氏宗谱》《阙里世系》。
孔文仲(1038——1088年)字经父,新淦(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七代孙。生性耿直,寡言笑,刻苦自励,学识渊博。举进士时,其文深得考官称赞。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罢官。他死后,苏轼扶其棺柩而叹息道:“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功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其著作有《孔文仲文集》五十卷。
孔平仲 生卒年月不详,字义甫,孔子四十七代孙。孔文仲弟。自幼好学不辍,知识渊博。登进士第后,任秘书丞、集贤校理等职。为人刚直,仕途坎坷,一生曾多次被贬罢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他与其兄孔文仲、孔武仲三人俱有文名,黄庭坚在论及元佑人才时,称“二苏(指苏轼、苏辙、)联壁,三孔(指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分鼎”。
孔 传 生卒年月不详,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溪,孔子四十七代孙。南宋建炎年间,随衍圣公孔端友南渡,寓居衢州。曾出仕,先后知邠州、陕州。他博览群书,精于易学,著有《东家杂记》《白孔六帖》。
孔思晦(1267——1333年)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代孙,元仁宗时袭衍圣公,主孔子祀事,必竭诚而为,恪尽职守。他读书讲求义理,不拘泥于词章。他曾编修孔氏谱牒,刻宗谱于石,以垂永久。这座孔氏宗谱碑现存于孔庙东路的家庙院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