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仲崇东(滁州)在2011-8-15 7:49:11的发言:
伟帅弟:
你的锉草峪族谱错记辈份文章拜读后,我有不同看法:
(一)我认为族谱、家谱是记录一族人生育、繁衍的过程,生孩子起名成家,再生孩子再起名,一代代记录下来,这就是历史。
仲兆凤、仲兆林一百年前携子来滁州,当时他四十来岁,儿子跻清、跻全等也二十来岁,最小的也八九岁。仲兆凤能记错他爹仲延顺,叔仲延香,他爷爷仲统文的名字辈份?仲统文生于咸丰年间,又不是乱世,上几辈也记错了?锉草峪其他各支仲氏也记错了?我今年八十多岁了,五十年代滁州家里有中堂上就写这样的辈份也错了,可惜中堂文革时烧了。
(二)滁州仲氏一支是自仲子六十四代以后使用统一辈份,我们是山东人,老家离泗水、济宁很近,又怎么能搞错呢?
(三)来滁州不光是我们从仲统文一支,还有其他统字宗支的仲跻祥、仲跻恭等等,他们六十年代又回老家了,也能查以他们后代。在这一百年期间,邹城老家不断有人来滁,锉草峪仲伟礼(已有90多岁)之弟伟强、之子仲崇军,他的后代也都健在,我1960年去老家,仲伟礼拿泗水家谱给我看过,有我们滁州的家谱。我们也多次去过老家,从来也没听说过族谱错了,只有今天才听你说错了。
(四)从网上看仲氏迁居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六十四代以前的没有统一的辈份,是仲子的多少代孙全凭他们的族谱记录,又有多少真伪?各地外迁六十四代后裔来济宁、泗水认祖,他们依据的也是他们的族谱、家谱,去对照、套改成统一的仲氏族谱,又有多少对错?应该相信他们的记录,相信他们的族谱,你能不能也都给改改?
(五)修谱、续谱是宗亲活动的一项内容,修谱是将你记录的本族谱在宗谱上有个记录,延续不是修改,五代以上都应该是真的,有价值的是历史记录,历史是不能说改就改的。仲山甫到仲子路之间没有谱记,你能给改改吗?《左传》、《史记》能改吗?有疑问只能作个探索,研究不能改。
(六)你说到清末民初锉草峪记族谱的人文化低搞错了,我们迁滁时不是民国。听老人说迁居锉草峪的仲氏历史上可做大官的,遭难时才来锉草峪这个穷地方隐居的。
(七)现在我们滁州伟字辈年纪大的都八九十岁了,小的也六十以上,我也八十三岁了,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伟字辈比起来,年纪是算大些的。近几年滁州从外地迁来不少仲氏,我们也正和他们联络,他们伟字辈都二十几岁,还有兆字辈也三十来岁,老弟你也给查查、给改改是不是搞错了?
以上看法对否,请指正。
滁州 伟奎
二○一一年八月十四日
崇东宗亲你们好,关于你提出的问题,我还是请你们先看清楚这段:
63代 承简公,字居敬,子一蕴玉,原名嗣玉,迁居锉草峪。
64代 蕴玉生耀升、耀长(无嗣)。
65代 耀升生振绅、振缙。
66代 振绅生贻珂、贻珮、贻成。
振缙生贻奇、贻朴(无嗣)贻荣、贻清、贻松。
67代 贻珂生绪福、绪琢、绪申。
贻珮生绪名、绪信、绪敏。
以上根据碑记、墓志可证嘉庆、光绪《仲氏族谱》无误。
而锉草支谱因为某些原因(或时人水平、或笔下误),修定的支谱为:
六十三代 仲承简 字居敬 子一蕴玉
六十四代 仲蕴玉 子二 耀绅 耀缙
六十五代 仲耀绅 子三 振柯 振珮 振成
耀缙 子五 振奇 振朴(无嗣)振榕 振清 振松
扔掉了耀升 耀长兄弟二人,直接把把应该是六十六代的振绅、振缙兄弟放在了六十五代,成了耀绅、耀缙。以后,每代皆提高一辈,即振成耀,贻成振、绪成贻、统成绪、延成统、肇成延、跻成肇、伟成跻、崇成伟、惟(宇)成崇、昭成惟(宇)。等等,依次类推,锉草族人的辈分全部提升了
关于锉草峪族人的辈分,我不是说你们这一支的错了,而是全部是至耀字辈以后都错了。关于家谱的改动,鄙人没有这个喜好和惯例,也不愿意擅自更改任何人和任何古籍的本意。这些问题,我只是提出意见和说明,至于你们能不能接受,就像近期发现的“新疆谱”一样,其世系恐怕目前族人根本难以接受,但是不接受就要有不接受的依据和史证。到目前为止,新疆谱牒的发现,我还是否认部分:
其一:时至今日,网上宗亲没有见到新疆谱的任何残余片纸,既然资料属实,为什么不能让宗亲“一睹芳容”。
其二:新疆谱仲衍序中有“至元鞑如济,吾祖奉之。”一句,在看看落款是“时元至正十二年岁次壬辰清和榖旦,五十世衍盥手谨序于中兴祖祠。”关于这一句话,不知宗亲可否看出猫俏?鄙人的理解是:衍祖作为家谱的续修官,不至于“迂腐”到这种程度,这可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在大元王朝直呼元鞑,不知是何道理。如果鄙人按照“我的设想”,这不得不造成其后人发配的结果。远远不光是“家族矛盾”的单面因素。按照此句,根据封建时代的惯例,莫说是发配,就是“株连九族”这个罪名都可以成立。
其三:关于“恺投郭氏叛军,遂逐出族”。前题是大家要先搞清郭氏子兴于朱元璋的关系。按照今天的说法,郭于朱可是“铁哥们,即一起扛过枪、嫖过娼的”。在元代至正15年的时候(1355),郭子兴的军队产业可都是朱元璋继承的。在明洪武三年(1370),他还尊奉“郭氏叛军”为滁阳王,建庙立祀。铁不铁?如此,按:此谱流传到“大明王朝”的当政手中,郭是叛军,朱元璋是什么呢?那是叫花子出身的佛教叛徒,凭朱氏的性格,发配还是轻的。
其四:关于基祖的次子。除目前我们没有见到的“新疆谱”,南宗、北宗的所有仲氏谱牒没有其次子的记载吧?为什么?北宗不记载,是“紊乱宗支,擅改谱系”,那么南宗呢?自己的老祖宗,为什么不记载?鄙人的理解是:在大宋王朝,基祖次子的抗金事迹是壮烈的,此时续修家谱理应大书特书。而到了金、元时代,这个事迹的存在是不是可以给其后人惹来“杀身之祸”呢?其宗人在后期续修家谱时,可能含泪删除其事迹。但是这个小小的含泪动作,确可以保全宗人身家性命。这不得不说是前人的“明智选择”。 以下的不可让人不质疑的多了,如:17代世德,50代世登,52代临安,55代伯安等等,按照封建时期名门望族的避先人讳的要求,这些问题多了,不一一赘述。
崇东宗亲, 如此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并不是自找麻烦,而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解决办法。一些世系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实难以接受,可是不接受就应该拿出依据吧?
历来的史家参考文献的依据是以碑证史,前题是两种文字的内容一样,就依据碑记,否定书籍,引用最早的,否定其后的。再是现今社会进步,网络发展,网上的一些东西是基本不确切的,当今修志、撰史之大家多不引用,参考而已。
不当之处,请你们谅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1 8:16: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