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1
14
15
童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066
4198
4万
管理员
是南京大柳树巷吧?
对,是南京柳树巷
我爷爷上辈是“钱”“成”
669
815
2187
进士
你们洪武年间从南京大柳树巷移民甘肃,这应该是事实,明朝嘉靖年间你们就已经发展壮大,那时候,你们那里出过一位“省祭”官:仲永华
闻过则喜”,是儒家修身养性的道德表现。人能闻过则喜,不断改进,才能进步,与时俱进,战胜自我。历代哲人、伟人都十分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改造自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历述了自已认识能力提高过程和不断自我改造过程。鲁迅先生坦荡地告诉人们,他不光时时解剖别人,也时时解剖自己。毛主席也经常告诫我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周恩来讲:“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刘少奇还亲自撰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给我们树立了共产党员加强修养的典范。 “闻过则喜”、勇于改过、修身自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进步的动力。 在孔子的思想道德中,“信”(诚实守信)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孔子看来信实不欺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告诫学生,要行事通达,首先要做到“忠、信、笃、敬”,。当子张问他如何提高品德修养时,他说:“主、忠、信、敬、惠”五个方面作为实现“仁德”的基本条件。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文、行、忠、信”。他告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宗圣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信”在儒家道德思想中的基础地位。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修身待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也是治国从政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从政者,要讲究诚实无欺。儒家一向把“修身”做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旨。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做到认真谨慎,信诚可靠,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忠诚,才可以谈到平天下。“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为官之道,治国安邦,必须取信于民。 在孔子的学生中,仲子诚实守信是非常出名的。《论语》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说的是子路对别人所托之事还没有办完之时,唯恐再有所托,影响一个事情的完成。《论语》中还说:“子路无宿诺”。即是说:“仲子没有不兑现的诺言,一诺千金,从不自食其言”。可见他诚信人格的高尚。由于他的诚信,百姓们也诚实待他,给他讲实话,才能使他“明察以断”,做到“片言折狱”。当时仲子的诚信可以说誉满天下,颇有“国际”影响。小邾国的射将军以献纳句绎这个地方作为礼物来投奔鲁国。他特别清楚子路的影响力,更佩服他诚信的美德,说:“如派子路和我口头约定,就可以不用盟誓了。”(指的和鲁国当政者)。季康子委派子路去,子路推辞,又派冉求对子路说:“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即鲁国)人家对它的盟誓不相信,反而相信你的话,你怎么推辞呢!这难道有什么屈辱吗”?子路回答说:“如果鲁国和邾国发生战争,我不敢询问曲直而战死在城下,毫无遗憾。他(指射)不尽臣之道反而使他的话得以实现,这是把他的不尽臣道当成正义了,我不能这样办,”。可见,仲子不是毫无原则地遵守信用,不贪图虚名,是以“义”为前提的。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只有合乎道义的诺言才能遵守,才有价值。 仲子的诚信还表现在对孔子的尊敬和对儒学的笃信上。从十九岁委质圣门,直至“结缨遇难”,四十年如一日,跟随其师捍卫圣道,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不动摇,象孔子一样,“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毫不足取了。正是这种诚信的美德坚定的信念,才使仲子成为一代贤哲。他四科从政、治赋其才,善政为民。子贡称赞他说:“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子之行也。”意思是说仲子不畏强暴,不欺弱者,言语反映了他率直的性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有军事天才。他在蒲邑(今河南长垣)担任邑宰,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一个混乱复杂的蒲地得以大治,受到了孔子“三称其善”的美誉。说他做到了“恭敬以信矣”,“忠信以宽矣”,“明察以断矣。” 仲子体现出来的“诚实守信”的儒家思想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当前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新时期,我国已经把诚实守信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诚信是社会关系的表征。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政府、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讲诚信。 每个人能来到世间都因父母所生养。父母是第一保护人和监护人,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孝”是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的稳定。它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基本标准。“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社会的永久美德。 仲子孝行是闻名于世的。濮阳仲夫子祠里卫公坊上镌刻着对他的赞词:左边是“至孝”,右边为“善政。”后人称他为“碧血千秋泪、白华一代春。”(白华专指孝子的洁白)。仲子的孝行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其一,他主张对待父母重在敬养。《仲里志》记载他有一句名言:“祭之丰不如养之薄。”意思是父母死后祭祀丰隆,还不如活着的时候给以应有的敬养。这里着重强调生前的敬养。对父母活养死葬,要重在活养。活着不能敬养,死后祭祀的丰隆又有何意义呢!是为父母呢?还是为自己呢? 其二,他主张要及时行孝。尽孝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子路见孔子说:“背着重东西,又走远路,不可能找安逸的地方休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也不可能等拿到高俸禄才去做官。“二十四孝”记叙:从前,我侍奉双亲时,经常吃着野菜到百里之外为双亲背米。二老去世后,南游于楚国,跟随我的车子有上百辆,积存的谷物有上万担,铺着华丽的坐垫,摆着丰盛的宴席,再想吃着野菜为双亲百里负米已经不可能了。系在绳索上的干鱼,还能有多长时间不被蛀蚀呢?二老双亲的寿命真如白驹过隙。”孔子赞扬说:“仲由事亲可算得上生事尽力,死事尽思啊。” 其三,他主张丧事从简,量力而行,重在对父母恩德的思念。《礼记》中见有记述。子路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仪不过是一种形式,不要过分显示,能表达对父母的敬仰和悲哀之情就可以。至于形式,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定。有的人对父母在世时既做不到身敬,也做不到色悦,更做不到辞顺。(身敬、色悦、辞顺是指对父母要在行动上尊敬,态度面色上要和悦,言辞说话要顺从)。父母死后却礼仪繁多、大操大办、祭礼丰隆。这难道是真的对父母寄托着尊敬和哀思吗? 仲子的孝行不同于《教经》中某些人的愚蠢行为,更不同于封建宗法制度下极端不合乎人情的做法,他的孝行合乎情理,发人深省。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应该把孝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对父母在经济上能供养,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在精神上给予慰藉,在权益上给予尊重。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经历,有老有少才谓之家庭。孩子是希望,老人是归宿。不能只照顾孩子,冷落了老人;对病中的老人要给以陪护,更不能嫌脏,要尊重老年人再婚的自由和权益。老年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段。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天地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愿尊老、敬老蔚然成风,社会更加祥和文明。 善政为民是仲子美德中突出的一点。仲子有从政的天赋和才能,人称“治赋其才”。《论语》中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从四个方面来评价较为突出的弟子。仲子位列十哲,四科从政,擅长政事。 仲子素有大志,志在报国,从政为民。《论语》中四子言志(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之时,仲子率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说,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威胁,内有饥馑的灾难,如果让我来治理,最多三年,面貌大变,使人民鼓起勇气,增强信心,遵纪守法,生活富裕。 治蒲三年,实行的是德治仁政,表现了仲子“善政为民”的美德。他经孔子推荐,被卫国聘为蒲邑宰(今河南省长垣县县令),上任前去拜见孔子,孔子问道:“蒲地的情况怎么样?”仲子说:“蒲地多有刁悍之徒,难以治理。”孔子说:“是的。但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可以震慑刁悍的人;宽容公正可以安抚强暴的人;慈爱宽恕可以感化陷入绝境的人;教育和惩办相结合可以抑制奸邪的人。像这样坚持下去,正气就可以树起来了。”仲子照此奋斗三年,蒲邑大治,百姓乐业。孔子路过那里,进入边境称赞说:“好哇,(善哉)仲由做到恭敬诚信了。”进到城里又说:“好哇(善哉)仲由做到了忠实宽厚了。”到了办公庭堂又称赞:“好哇(善哉)仲由做到了明察以断了。” 子贡牵着孔子的马缰绳问道:“您老人家还没有见到仲由的政绩就三次称赞他,这其中的原因能说给我听吗?”孔子回答说:“我已经见到他的政绩了。入其境看到田地都经过修整了,地里的杂草都锄掉了,还深挖了里面的沟渠,这表明因为他谦虚敬诚,百姓才为之尽力;进其城,看到房屋整齐坚固,树木茂盛,井然有序。这表明他忠诚宽厚,所以百姓不怠惰不偷懒;进入他的官署,里边很安静,手下人听从命令,各司其职,表明他明察以断,所以政局很稳。由此看来我虽然三称其善,岂能全部概括他的美德和政绩呢。” 在这里孔子看到了自己德治仁政的理想得以实现,怎么能不为之高兴呢?长垣紧靠黄河,好闹水灾,他多次兴修水利,筑堤修渠,为民造福。《长垣县志》有关于他“为水备”的记载。后人称他为“河内公”,是一位水利专家。现长垣县城北二里许有长约五十里的引黄灌溉渠,名字叫“文明渠”,就是两千五百年前仲子首先开挖的。史书上记载,有一次连降暴雨,洪涝将至,如不及时预防,必然成灾。危急关头,仲子来不及请示报告,就身先士卒,率众筑堤,并拿出自己的俸禄,对民工每人补给“一箪食,一壶浆。” 执政为民,民不忘怀。仲子结缨遇难后,民感其德惠,得其衣冠而葬之,称为衣冠墓,在今长垣县城东二里许的岳庄村。至今仍在仲子忌日给以社祭和戏祭。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很多有关仲子的神话和美丽的传说。明朝的长垣县令胡宥以仲子为榜样,勤政爱民,写有“退思铭”,碑刻现保存在县文管所。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长垣县人民更没有忘记仲子,他们把繁华兴盛的商业街命名为“三善街”,并在街道中央塑起了仲子的站像:一手按剑,一手持卷,风流儒雅,神态安祥。长垣县历史上出了不少高官,但唯独仲子享此殊荣。 根据仲子逞强好勇的特点,孔子专门给予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求得知识的道理。仲子严格遵循孔子的教道,勤学好问,不懂就问。多问、敢问,是仲子的一大特点。 一部《论语》中有四十条语录谈到仲子,其中有十三条是讲的仲子的“问”,诸子百家中有一百五十处提到仲子,其中有三十三处是讲的仲子的“问”。在向孔子的提问中,有上门求教当面问难。如问政、问士、问成人、问事君、问勇、问君子、问强、问治蒲之策、问治国、问事鬼神等。孔子针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使仲子拨云见日,认识大进。 仲子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孔子领着学生们去太庙参观,见到有一欹器(也叫宥器,放在国君坐位的右边)。孔子让仲子往里注水演示,此物空时斜着,水注到中间时立正,注满时就倾覆。孔子以此来教育学生,不要骄傲自满,否则就会走向反面,遭到失败。其余学生默不作声。唯独仲子又进一步地提出:“敢问持满有道乎”(冒昧得请问,有没有满了而不至于倾覆的方法吗?)这里实际上是谈的事业能不能始终保持辉煌的问题,敢不敢为天下先的问题。孔子辩证地阐述了他的中庸之道。说:“聪明睿智要保持忠厚的品德;功盖天下要保持谦虚的精神,勇力震世要保持怯懦的姿态;富甲天下要保持悯恤的胸怀。在胜利面前只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能继续前进。”孔子的回答使仲子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是个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勤学中必然有疑难。好问才能释疑,才能提高。多问、不懂就问,不光是一种求知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一个人的宽广的胸怀和谦虚的美德。“不耻下问”的“下”,不能只解释“不如自己的人”,应主要是指自己谦卑的态度,不把求问于人视为卑下。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才能提高自己,不断进步。 仲子做起事来也是务实求真,着重实际,讲究实效。这里举二个例子:其一,子路做季氏的家臣时,一次季氏举行祭祀活动,从早忙到晚,夜里还要点上蜡烛,夜以继日。几天下来,参加祭祀的人虽然表面上强装有力,而且也有肃敬之心,但疲惫不堪。主持人甚至斜歪着身子理事,这是大为不敬的。后来,子路负责祭祀,他让室内祭祀在内室门口交接祭品,厅堂里的祭祀则在堂前的台阶上交接祭品。天亮开始祭祀,日落时就结束了。孔子听说后说:“从这件事来看,谁说仲由不懂礼仪呢?”其二,仲子任长垣县令时,因洪涝将至,为了保证百姓的安全,来不及请示,就身先士卒,率众筑堤,并拿出自己的俸禄,补济民工,使百姓免受其难,他冒着丢官的危险首先考虑的是百姓的利益。如果等请示批下来再干,洪涝已形成灾害,损失已经造成,这种请示又有何用?正是这种务实求真的精神,才使仲子给长垣人民办了不少好事,才赢得长垣人民的爱戴,才赢得长垣人民的永久怀念。毛主席说,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邓小平说,我们所做的一切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为标准;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也是一切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最近胡锦涛强调:“人民利益无小事。”聆听领袖的教诲,追思先贤的美德,岂不更激发我们报国为民之情吗? 仲子从十九岁拜师孔子,委质圣门。所谓“委质”,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孔子。从此,四十年追随孔子,保卫孔子。孔子说:“吾自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有一次孔子非常严厉地批评他,说他如不改正缺点“岂能保七尺之身哉!”他竟然痛悔自责,闭门思过,七日不食,以至骨立(瘦得皮包骨头)。对孔子的批评,他闻过则改,对孔子的教诲,他竭力实践,对孔子崇拜,忠贞不二。但仲子做到了尊敬而不迷信,忠贞而敢犯颜。这是仲子的又一突出美德。一部《论语》之所以流传后世,一个是它的思想性,另外一个就是它的真实性。它比较如实地记述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为圣贤,也难免有过。在圣人面前,在伟人面前,我们往往神化迷信,追求其形象的完善,这是非常错误而且非常有害的。子路则不然。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想通过南子而得到卫国灵公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仲子认为,南子虽得到灵公的宠爱,但妖冶淫乱,和她接触有什么用呢?会有损于孔子的形象。实践证明仲子的判断是正确的。孔子担任大司冦,摄行相事后非常高兴,有点得意忘形,仲子马上向孔子说:“我听说君子遇祸要冷静,好事来了不喜形于色。今天老师得到了高位,表现得这样明显干什么?”提醒孔子注意自己的形象。孔子的旧友原壤,其母死,不光不悲哀,而且还吟唱低俗的曲子,孔子却赠其椁。仲子说:“老师您怎能把自己降低到这种程度,太不值得了。”看来,仲子认为有损于老师的形象,或者认为孔子行为有不当的地方,他都直言不讳,提醒孔子。 佛肸在中牟叛变,公山不狃在费邑叛变,都想借用孔子的威望和才能而用之。孔子用世心切,有应邀之意。但均遭到仲子的坚决反对和阻止。《论语》中非常真实而形象地记载了这两则故事。其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同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悦)曰:‘未之也已(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前一个之为助词,后一个之字为动词,作去,往讲)。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召我的人,难道会让我白跑一趟吗?)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用我,我不就在东方复兴周礼吗?)。其二: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晋国的中牟宰佛肸叫孔子去他那里,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曾听老师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会入他一伙的。'佛肸据守中牟叛乱,您却去那里,这怎么解释呢?”孔子说:“对,我是说过这些话,但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匏瓜吗?怎能只挂在那里不能给人吃呢?’)”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孔子的“欲往之”都是不对的,依附叛臣能恢复周礼吗?真的与叛臣为伍,能保其“白乎”?能持其“坚乎”?能称为“圣乎”?人犯错都在一念之差,关键时候有人提醒非常重要。仲子在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如此真诚地对待孔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爱其师,尊其师,但更敬其道。 当仲子问孔子,卫君等老师去执政,那您首先要干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一定要正名份)。仲子立即给以批评说他“迂”(迂阔,教条主义)。尽管孔子阐述了关于“名正言顺”的一连串道理,但在当时来讲,不光时代不允许,即使在卫国也难以做到。就卫灵公、蒯聩、辄祖孙三代来讲,卫灵公赶跑了自己的儿子蒯聩,让孙子继承王位。蒯聩又想夺回儿子的王位。“春秋无义战”,父子争位本身就是一笔糊涂帐,怎么正名份?能正吗?尽管孔子骂仲子“野”,实践证明还是仲子说得对。 仲子在真理面前,当仁不让,据理力争,哪怕翻脸也坚持不变。仲子治蒲之时,洪涝将至,仲子没有来得及请示,就率众筑堤,并给民工每人补给“一箪食,一壶浆”。当孔子派子贡去阻止并拆毁其设备时,仲子扔下工具,即刻去当面责问孔子:“您教育我们要实行仁政,我为百姓办好事,您为什么要阻拦呢。”虽然孔子从爱护仲子的角度,发了一番要尊敬上级的议论,但不管到任何时候,仲子的行为都要受到赞扬。仲子为季氏的总管,其才深得季氏的赏识,而且有相当的威信和权力。于是想推荐子羔(即高柴)为费邑宰。孔子却坚持反对,认为这是误人子弟,还要再读书,读好书才能去。仲子据理力争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即有百姓,有工作,这难道不是学习吗?有的人以此说仲子不爱读书。实在是认识偏颇。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人们往往不是学好了再干,而是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列宁曾经说过,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实践不只有普遍性而且直接会产生物质成果。仲子在这里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仲子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子羔担任了费宰,而且干得很出色。孔子骂仲子是“恶夫佞者”,指责仲子是强词夺理,但仲子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正确做法。 《论语》中,只有仲子挨孔子的批评最多,也只有仲子敢批评孔子。清朝户部尚书戴明说(yūe)说:孔门弟子,其受教不违回答如响,莫如颜子,其次莫如端木子贡。孔子曰:“可”,颜氏、端木氏亦曰:“可”。孔子曰:“否”,颜氏、端木氏亦曰:“否”。至仲子则不然,孔子曰:“可”,仲氏或曰:“不可”;孔子曰:“不可”,仲氏或曰:“可”。心有所疑,境有所滞,则怫然(生气的样子)见于辞色而敢以圣人为非,是犯颜强项而不肯面从。比如国为诤臣(敢于直言的忠臣)。其刚心猛气,有理无欲,于疑似危微之芥,勇以断之而已!至其操躬履行,无有微愆。 圣门高弟三千士,独立刚强第一人。仲子以他的兼人之力、勇敢的行为护卫着孔子,以他“可犯之不可欺之”的忠贞,指出孔子的失误。是仲子诚信认真地去实践着孔子的教诲。是孔子渊博的知识启迪了仲子。共同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不朽的人生价值,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友谊,什么叫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的过程中,用儒家思想教育学生;学生们又各以自己的才能弘扬、丰富着孔子的学说。研究孔子必须研究他的弟子,特别是几个重要弟子。仲子是他最得力的弟子之一,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仲子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一个为“礼”,一个为“仁”。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德治仁政”。也就是要求统治者对老百姓实行仁德管理,执政者讲仁德,上下左右之间讲礼、讲仁、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和谐一致。孔子为此奋斗了一生。任乘田,当委吏,宰中都,都以仁德善政造福一方,使百姓欢悦。任大司寇摄行相事三年,夹谷会盟使鲁国威势大振,“堕三都”加强了公室。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周游列国求仕布道,皆是为了实现其“德治仁政”的政治抱负。自己不行了,也要推荐其弟子去从政。即使今世不行了,也把其理想的实现寄托于未来和后人。仲子是他的学生,“四十年追随不倦”,充分说明了仲子遵道、卫道的坚定性。年轻时由于受这一思想影响较大,几乎每次谈到理想和志向时,都非常坦率地说出自己如何以德治国,以仁服民,执政为众的理想。最为突出的是“四子言志。”孔子让四位弟子各述其志时,仲子首先发言。千乘治赋,志在报国,执政为民,理想何其远大。再看他三年治蒲,做到了“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得到孔子“三善”的称誉,这不正是德治仁政思想的实践吗? 这一点,他的认识和孔子非常一致。仲子四科从政、从政惟优、治赋其才,从政是他的强项。仲子历来也认为从政、为官是他的长处。仲子从他自身的条件出发,认为实现“德治仁政”理想的最好途径是“入仕”。知识分子(士),要首先取得一定官位(仕)掌握一定的权力,然后才能凭借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品德,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在《论语·微子》中他针对荷蓧丈人的非难,感慨地说:“不出来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义务,又怎能废弃呢?光想自己一身洁白,却破坏了最大的伦常。君子出来做官,是实行应尽的义务。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就知道的了”。“不仕无义”,“君子之仕,行其义也”。反映出仲子“入仕治世”的良好动机,也是实现其理想的有效途径。仲子在孔子的学生中是积极入仕的光辉典范。仲子也正是通过从政才展现其人生的价值。早年做季氏家臣、总管,显示了他的管理才能。充当孔子“堕三都”的前线总指挥表现了他的政治魄力。“三善治蒲”更看出他的治世能力。 德治仁政和入仕治世的思想是孔子及其学生的共同思想,但在仲子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德治仁政”的思想,两千多年来只是被人们当作理想,即使在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也没有真正实行过。在封建专制下,道德和法律是用来约束百姓的,对最高统治者不起作用。当权力和道德发生矛盾时,他们选择的是权力。所谓德治仁政只是一种理想,是被封建统治者用来愚弄人民的工具。“入仕治世”是儒家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鼓舞了历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唐朝以后,开科举选官吏,把知识分子吸引到求仕做官的道路上。但后来变成“八股”形式。把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行为,只局限在求仕做官一条道上。似乎人生的价值,只有做官才能实现,于是产生了严重的官本位主义,忽视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入仕治世”,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给社会也带来消极的影响。 仲子有“兼人之质”,从小就恃强尚武。《史记》说他“冠雄鸡,佩猳豚,凌暴孔子。”被孔子收为学生后,在与孔子的对话中多次流露出以勇报国的思想。有一次仲子、颜回和子贡跟随孔子去农山游玩。孔子说:“在这儿思想放松,可以自由地想象。你们可以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选出满意的。”仲子立即向前说到:“我愿意用白如月亮和红似太阳的羽箭,使钟鼓之声上震于天,彩旗缤纷挥舞于地,我一马当先率领一支人马冲锋在前,必能掠地千里,拔取敌人的大旗,手提敌人的耳朵而凯旋。这样的事只有我才能办到。可以让他俩跟随我。”孔子赞道:“勇敢啊。”看来仲子颇有军事帅才,带兵打仗,治军报国是其所长,在当时春秋各国中也颇有名气。《史记》上说楚国的宰相子西当面向楚王说:“国王的将帅有跟上子路的吗?”楚王回答“没有”。《荀子·大略》上记载,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孔子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孔子让其发号施令,他指挥若定,效果良好,得到孔子的赞扬:“能用命矣”。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仲子的确有军事天才,有勇武报国的大志,但由于跟随了孔子,受到孔子的影响,勇武报国的思想逐渐被德治仁政的思想所代替。勇武报国的大志也未得到伸展。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某一人区别于他人的先天的特点。“气质学说”把人分成四种类型:性情沉静而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格活泼动作机灵的多血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感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看来仲子是属于胆汁质一类,“九岁,与乡儿戏,英强异常,乡人奇之”。《论语》中多次提到他有兼人之质(过人的胆量和体力)。 仲子的这种气质表现,在孔子的学生中最为鲜明。面对老师的提问,每次都是首先发言。遇到认为不合理或不明白的问题,立即说出来。认为该干的事就立即去办。给人的印象是“行行如也”(刚强的样子)。一部《论语》生动地再现了仲子在喜怒哀乐中的个性特点。乾隆皇帝说他“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勇敢、果断是他的性格特点。 人的性格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个人的性格有不同的特征。仲子的兼人之质的生理特长,恃强好武的行为特点,急躁冒进的脾气,如果得不到孔子的教导,依性所为,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草莽英雄。正是他投入了孔子门下,跟随孔子,在漫长而艰苦的岁月中才逐步改变“野性”,充分发挥性格的特长,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在历史上留下美好的名声。 概括起来仲子的个性应为刚强、尚勇、爽直。这三点突出的表现在仲子一生的行为中,形成了鲜明的性格特点。 后人评论说他是“圣门高弟三千士、独立刚强第一人”。仲子的刚强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刚毅,任何时侯没有懦弱的行为,即使从表面气质上也是“行行如也”(即刚强的样子),其次表现为刚劲。任何时候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这一点孔子都视为楷模。当意志不坚,情绪低落时让子路陪伴,以激起自己的勇气。第三表现为刚强。在强敌面前,在困难面前,他都是“主战派”,从不表示怯懦。第四表现为刚正、正直。从不昧着良心说话。第五表现为刚直,刚正不阿。从不阿谀奉承,包括最敬重的老师,也敢于当面指责。第六表现为刚烈。有气节,“敝衣緼袍与狐貉者立”,表现了穷且意坚的凌凌骨气。结缨遇难,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表现了“士”之高尚的气节。仲子的一生,的确充满了阳刚之气。在他身上充满了朝气、志气、勇气、正气。后人赞许他“气凌今古、志隘乾坤”,以至于有“圣门所畏”的美誉。 英勇是仲子个性的又一个特点。仲子先天的“兼人之质”,德治仁政的思想意识,优秀的传统美德,造就了他英勇的个性。少年英强,乡人奇之。青年时期,有与虎搏击拔虎尾的传说;有人落水,他勇于拯溺,救人生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之中,每遇艰难困苦,仲子总是冲锋在前,首当其冲。为此,孔子多次赞扬他:“勇哉”,“好勇过我”,“丘不如也”。跟随孔子,勇堕三都,充当前线指挥。在周游列国中,他是卫队长,捍卫圣道,保护老师,使孔子“恶言不闻于耳”。雍正皇帝称他为“勇行贻范”、“圣道干城”。面对蒲邑的困难局面,他勇敢前行,以自己的德威取信于群众。他“不侮矜寡”,不以强凌弱。但在强敌面前,在邪恶面前,从不示弱。但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不遮掩、从不文过饰非。对孔子的批评诚恳接受,而且坚决改正。有一次得到孔子的批评后,“闭门思过,几日不食,以至于骨立”(消瘦得狠)。闻过则喜,勇于改过。既是仲子品德又是他的性格特点。对人严,对已宽,不是英雄,欺软怕硬不算好汉;严于律已,惩治邪恶,善诚待人,才是真正的英勇。 第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5-5-19 22: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