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文来自2011年2月18日的《镇江日报》http://www.jsw.com.cn/site3/zjrb/html/2011-02/18/content_1529925.htm
在谏壁及以东的大港、大路、姚桥一带,有几处仲姓村落。这些仲姓人士都自称是孔子弟子仲由(子路)的后裔,而且许多仲姓人士有“不吃劗肉”的习俗,他们甚至参加外姓宴会即推辞此馔。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苏北仲姓家谱载,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政权,史称东晋。彼时山东为前秦政权所掌控,山东大族纷纷南渡自保,山东济宁横坊村一支族人的杰出代表、仲子路二十三代孙仲杲,率族人南渡,因功担任东晋尚书,定居南京,这是江南仲氏最早的始迁祖,也是仲氏家族历史上最早的南宗。因南北长期割据,仲杲的子孙未能回到山东故土,遂长期在江南繁衍,直到隋朝定鼎。刘裕自立为帝,大杀东晋旧臣,子路二十五代孙仲庆出使北魏,滞留北方,被北魏任命为中尉。而其长子铠、幼子钊滞留江南,仲钊仍在襁褓之中由母亲抚养,母子三人避居外婆家的洪溪(今大港)。仲钊晚年出仕南齐,担任光禄大夫,有三子:秉隆、秉兴、秉太,都定居在洪溪,后裔一直留居江南至今,播迁不断(唐宋元明该支曾向江都、仪征等江北县市扩散,也有远迁闽、浙外省者),清末尚有完整族谱,后毁于战火。两宋之际,散居在以大港为中心的南朝时期留居于此的仲钊后人已繁衍壮盛。镇江东乡仲姓可谓最早最大的南宗分支。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来了外地仲姓联枝。南宋以来留居镇江的有祖籍吴江县盛泽镇的孙仲尔佾,“尔佾,字象庭,号润公。任润州经历,遂居润”。淳熙年间,丹徒县又来了一位仲庆远,在绍熙元年(1190年)以宣教郎担任知县,后裔留居丹徒。可惜《丹徒仲氏族谱》毁于战火。清时镇江及丹徒族人为了寻根,来到济宁仲家浅,被当地人将南宋人仲庆远续成了明朝人仲冏的儿子,且统一了字辈。仲庆远被奉为始迁之祖。今丹姚桥仲家村、大路镇仲家村、大港镇华阳村仲家、东方村仲家、宏成村仲家、谏壁镇孩溪村仲家仲姓村民均是其后裔。山东仲于陛(山东济宁人)康熙五年被赐进士第,至其孙仲承述时制定了仲姓下几代字辈,依次为“蕴耀振贻绪,统延兆跻伟。崇维昭光辉,怀如敦恒循。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国祚享贞利,乾坤乐太康。”这种字辈用字,在各地也基本统一了。
他们的祖先仲子,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古卞邑(今山东泗水县卞桥)人。子路耿直尚勇、闻过则喜,为孔子赶过车、作过侍卫,直到61岁时才离开孔子任卫国大夫。在一次制止叛乱中,仲子在鏖战中帽子被打落,他扶正帽子、系上缨带,说:“君子死,冠不免”。说罢,被叛军砍倒,剁为肉泥。孔子闻讯大哭一场,此后再不食肉。至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及整个济宁地区还保持着大年初一第一顿饺子不吃肉馅的习俗。姚桥仲姓的不吃劗肉风俗与山东祖籍地异曲同工。镇江仲姓虽在文学史上没有杰出著作,但代有闻人,民国仲彦周就是著名乡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