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龙口仲氏发祥地—南仲家
仲维宜
南仲家位于龙口市西部平原,隶属北马镇,东与古现村为邻,南与曲阜村相望,西靠南孙家,北接东二甲、东陈家,南距青龙公路1.5公里,北至烟潍公路1.5公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风景秀美。
元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红巾军农民起义,战火连年,民不聊生。为避兵燹,始祖子路53代孙仲昔由济宁仲家浅辗转来到黄县城西13公里处一大土塚前,见这里地广人稀,风水绝佳,遂于塚南定居下来,取名“城子顶”仲家。
明洪武戊午(1378年),56代孙仲谦得中举人,荐陞光禄寺丞,家业遂兴。谦有六子﹕后、广、庠、予、磬、廉,分地而居,渐次繁衍成后来的仲姓五大村落。其中﹕后、广居东二甲,庠居东三甲,予居西三甲,磬居西二甲,廉居南仲家。六个儿子成为龙口市仲姓的六大枝系。
龙口仲氏发祥之地“城子顶”大土塚占地20余亩,高约7米,这个庞然大物竟湮埋着鲜为人知的千古之谜。笔者案头的《老黄县》、《龙口市地名志》及相关史料终向我们掲开谜底﹕原来这里曾是远在2700多年前的一个文明古国的都城所在地。
溯及春秋时期,河南省东南部建有黄国和弦国两个小国。黄国的都城在今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隆古乡,弦国的都城在今光山县,两国都城相距20公里,均依附北方强大的齐国。当时西南的楚国日益强盛,欲与齐国争夺霸主地位。楚成王17年(公元前655年)楚师袭弦,大兵压境,齐国鞭长莫及,小邦力不能敌,弱弦遂为强楚所灭。亡国的弦君逃奔黄国避难,出于道义和共同利益,黄国不怕受牵连,接纳了弦君。面对强楚北上崛进,黄国始终顽强抗争,楚成王24年(公元前648年),终被楚国所灭。黄君与弦君身负亡国之痛投奔齐国,被齐国收留并安排于齐境内。黄国故城在今龙口市石良镇黄城集,弦国故城在今龙口市北马镇古现南侧、南仲家东南,黄国和弦国遂成为齐国的诸侯国。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实行郡县制,黄国改为黄县,弦国改为弦县。因弦县盛产弦布,汉初改置巾弦县。《汉语大字典》对巾弦字的诠释为﹕“县名,汉置。故置在山东省黄县西南”。《康熙字典》则诠释为﹕“东莱郡有 县”, “东莱布名,出巾弦县”。《魏书?地形志》云﹕“县本名弦,弦县出布,因加巾为巾弦,后遂以巾弦为县名”。民国版《黄县志》记载﹕巾弦县境地东、北毗邻徐乡县(县城在今龙口市徐福镇乡城东村南),南经招远北部达高密,西界濒临渤海,向西延至临淄,地域窄长,呈东北西南形。南仲家当为县城之郊。
巾弦县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延续700余年。西晋末年,县令刘柏根自称巾弦公,以宗教名义起兵反晋,死于乱军之中。南北朝北齐天保7年(公元556年)并入黄县。汉武帝时期,全国统一管理盐铁产销,共有38处设立盐官,其中一处就在巾弦县。巾弦县纺织业兴盛,其纺织技术流传后世,直到如今古现村仍有人会织土布及布带。
龙口历史上的古弦国、巾弦县历尽沧桑,故城建筑毁坏殆 尽。但从残存的城墙墙基看,仍可辨识其大体范围﹕东西长770米,南北宽510米。建国前夕,曾出土大量刀币、五铢币、铜币及兵器、土陶器、汉大瓦等文物。1957年文物普查时,村西北角的大土塚依然安在。垒塚的泥土层层夯实,并不松软。1976年土塚被平掉,拓展为耕地。据村里老人讲﹕大土塚本是古代用兵的点将台。村东小学东侧、距巾弦县故城约500米处,有两任县令的墓葬;村南曾挖掘出一将军墓,墓主的颅骨上有刀伤的痕迹,可断定为战死。但县令、将军姓名已不可考。1984年6月,巾弦县故城址被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石碑。
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划的更替,南仲家的隶属关系也屡次改换。《龙口市地名志》记载﹕城子顶仲家在清同治10年(公元1871年)隶属黄县乾山都故县社;民国时期,1917年隶属黄县19区龙马镇古县社,1930年属龙口区,1943年属龙东区,1948年更名南仲家隶属北马区;建国后,1953年隶属黄县龙东区仲家乡,1956年属北马镇,1957年属北马乡,1958年属北马人民公社,1986年9月至今隶属龙口市北马镇。
始迁祖仲昔占籍城子顶仲家后,宛如吉祥之树植根风水宝地,枝繁叶茂,瓜瓞绵绵,历经650年,繁衍26代,现已传至79代怀字辈。2010年10月末,龙口市户籍资料显示﹕全市仲姓人口4573人,其中男性2450人,女性2123人。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六百多年来,龙口族人外徙不断,迁播各地,星罗棋布。目前,市内有仲氏人口居的村庄达291个,而迁往境外的远远多于市内人口。省内主要迁徙地有济南、章丘、淄博、青岛、平度、莱阳、莱西、烟台、栖霞、蓬莱等,54代纯美迁往章丘、55代伯顺迁往平度后,两地仲姓皆为其后裔。省外主要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河北、山西、东北三省,远至台湾、国外,黑龙江为最稠。
南仲家农业发达,盛产粮食、蔬菜、林果等作物。1965年亩产小麦691公斤,1979年亩产粮食1054公斤,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单位之一。科学种田,成果丰硕,各地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中央及山东省领导余秋里、白如冰、谭启龙等亲临视察指导,给予村民以极大鼓舞。
采天地之灵气,集万物之精华,南仲家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抗日、解放战争中,有亲临前线勇斗敌伪的仲恩荣、仲少夫、仲伟功、仲带五、仲崇洋;有在党组织领导下,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的仲跻官、仲伟敏、仲崇福;有为我国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仲肇寰、仲跻训、仲伟文、仲崇升、仲崇岳、仲崇贵、仲崇仁、仲崇文、仲德义、仲傅明、仲御维、仲太维等。还有著名学者、教授仲伟仪、仲崇信父子,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仲伟传。
明宣德年间,村中建有仲氏祖庙“卫圣府”,内有始祖子路高大塑像一尊,供全市族人祭祀。因年久失修,日渐破败,1962年74代贤孙崇福主持修葺后,面貌焕然一新。文革中祖庙遭毁。目前,74代孙仲华正组织重建工作。
祖德流芳远,裔孙福泽长。南仲家这方神奇富庶的热土,培育了万千优秀儿女,凝聚着全市族人的心。仲氏族人定将秉承子路遗风,孝敬长老,示范子孙,效忠祖国,造福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和谐繁荣的富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巾弦xuān此字电脑字库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