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仲昭亮(鲁桥) 于 2024-10-29 16:27 编辑
【接一楼文字,继续书写泗水仲子庙】 仲子文化广场位于济河之滨西岸边,仲子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历1591年),占地48亩,用于祭祀先祖仲由的地方,清朝乾隆年间重新修缮一番,至文革期间被拆除,四百多年的桧柏砍伐一空,仲庙高明殿拆除后,仅存的24根盘龙石柱放置在高明殿台基上。石碑也被全部推倒毁坏,仲庙建筑毁于一旦,甚是可惜。据一位泗水朋友家就在老庙(仲庙)附近,从小就在老庙游玩,幼年时期见证过仲子庙曾经的恢弘气势。他告诉笔者一个故事,老庙被县革委会一把手(当前的县委书记)拆掉被而判刑,也是全国文革期间拆除庙宇被唯一判刑的官员。但是资料有限,具体真假情况不知,希望有研究泗水县志的专家提供有关内容并记载此事件所发生的历史过程,这也是仲氏家族历史上需要记载的一个重要事件。
泗水仲子庙
泗水仲子庙建筑群整体占地48亩左右,仿古建筑群恢弘大气。因为没有见过旧时仲子庙的古建筑群,谈不上与毁坏之前的明朝所建古建筑群相比较。仲子庙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院,从南华门至高明殿为中轴线,呈左右对称格局。该庙第一道大门为南华门,又名棂星门,为石坊式过门,门内为广场,遍植松柏。高明殿为主体建筑,东西长 25米,宽18米,高24米,雕梁画栋,为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周围由24根石柱支撑,门前一对为透雕滚龙柱,其余为阴刻线雕龙纹。殿内塑有仲子像,并设有香案祭器用于祭祀先祖。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原老庙毁坏之后建筑石柱就存放在原址处,如今高明殿重修,仍旧使用原先24根石柱作为主要支撑之用,围绕在大殿四周。石柱上雕刻精美的花纹,特别在门旁的两根石柱上雕刻有龙腾云驾雾盘绕石柱的形象,数龙爪数量是四爪,通常龙爪的数量与地位有关。一般来说,龙有五爪、四爪和三爪之分。五爪龙是最高级别的龙,通常代表着皇帝或皇室的权威和尊贵。四爪龙则代表着诸侯或地方官员的身份和地位。三爪龙则通常被视为士大夫或贵族的象征。先祖祭祀庙宇为四爪龙柱,代表着先祖庙宇的身份和地位,与诸侯具有同等尊称地位。 因此古建筑史可以与人对话的,它能表现中华民族的风貌与民族特色。《西洋美术史》认为:当我们想起过去的伟大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同样家庙建筑形式可以告诉家族后人曾经的历史文化,以及传承的家族遗风。 仲子文化广场后面是家庙,家庙建筑院落单独封闭起来,需要用身份证检录免费进入参观,这也是一种保护形式吧。“正大门”赫然伫立,一幅对联内容如下,上聯是“鐘東山間氣丰骨稜稜任道遠”,下聯是“接泗水真傳心源脉脉澤長流”。后面就是高明殿,大殿内部供奉着先祖仲子路像,橫楣四个大字“聖道干城”,寓意着先祖是儒家文化的捍卫者。上聯是“三德達身修勇故不怠”,下聯是“四科從政事果則無難”,乾隆皇帝题给微山仲子庙的对联,用于祭祀先祖功德。这里有个疑惑之处,乾隆题字对联,而泗水家庙建于明朝万历时期,在这之前一段时期内大殿所用的对联是什么内容?何人题字?大殿前有三颗古柏树,估计具有五百年的历史,其余都是新近栽种的树木。最近笔者去了一趟婺源,那里的村庄古树众多,五百年的古树很常见,八百年甚至一千年的古树也有很多,以前交通运输不便,数量不成规模分散在古村落,一直成长存活到现在。只有三颗古柏树的仲子庙宇广场,略微缺乏古老的沧桑感和历史感。其实新建的庙宇宗祠怎么能呈现出沉重的历史感呢,这样要求有些过多,有毁坏就有新生,还是跟随历史的自然走势顺其自然吧。 宗祠、族谱是家族成员呈现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为研究人员探讨历史材料提供可借鉴的内容,具有较原始的可靠性和高度的历史真相。尽管有些革命思想的改革家认为族谱、宗祠等形式是维系半封建宗法社会最腐朽的社会制度,但是不论它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所发生的正副作用,它却和正在挖掘的皇陵、古墓一样,所保留的民族文化的遗产是无法估计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